乳山傳統節日民俗之春節(一)
本章所述節日風俗,主要是指傳統節日,新興節日從略。民族傳統節日有全國共性特征,也有地方各自特色。節日的起源,包括圖騰崇拜、農耕時令、宗教信仰、社會事件、歷史人物等因素,為避免篇幅過長,對起源只作簡介;節日時令順序、物候變化等自然因素,也不多述;春節和元宵為節俗之基,最具代表性,故較詳記錄;深入調查,認真厘清,是為了保持純粹的乳山風貌,以區域為節點,折射出中華大民俗的傳承情況。
第一節 春節
春節一詞始于商朝,萬年創歷法成功后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請國君定個節。”國君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商代元旦是十月初一,他們所說的春節,其意義與當代不完全相同。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自周朝起,春節才開始叫年。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最具中華人文特征、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節日;象征大地回春、萬象更新、歡樂喜慶、幸福團圓、興旺發達、和順吉祥。在日常用語中,春節是指除夕到初二這三天;而過年則是個節日群,節中有節,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過年。過了臘八,年味就開始濃起來。家家縫制新衣、磨面碾米、采辦年貨。村戲秧歌也在加緊排練。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都在盼年、忙年、過年。盼年是孩子們的事,舊時衣食不豐,盼望穿新衣、吃好飯、放鞭炮、隨便玩。
◎備年
趕年集 年三十之前的3個集,叫年集,如果含三十當天,年集是三個半。大年三十上午各個集都開市,因中午大家要趕回家過年,故叫半日集或半截子集。年集上的物資最全、趕集的人最多。人們要置辦的年貨,穿著方面有成衣、布料、帽子、圍巾、鞋襪等,食品方面有米面、魚、肉、粉條、大棗、糖類、桃酥餅干、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用品有筷碗盆罐、碟盤壺盅、炕席笸籮、掃帚笤帚、肥皂香皂、胭脂粉、雪花膏、照臉鏡子等,節慶用品有年畫對聯、灶神財神、禮花鞭炮等,祭祀用品有蠟燭、高香、紙墩等,來年生產用具有犁耙筐簍、鋤鐮锨镢等。人們講究“年新”,過年時,要穿新衣服、戴新帽、穿新鞋,餐具也要換新的,寓意有個新的開始。至20世紀末,商鋪滿街,年集功能弱化。
除塵 除塵是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活動。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迎春除塵的風俗。塵與陳諧音,除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用意是把晦氣掃出門、迎接新福運。家家戶戶都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清除室內塵垢,灑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除塵要在立春前進行,年前打春,再忙也得趕在立春前除塵,防止把新春的氣息給打掃出去。春節前幾天,人人都要洗澡,其寓意與除塵相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那是膠東之外的民俗,邑內除小年是二十三之外,其他俗項并沒有日期規定。
◎祭灶
祭灶是過小年的主要祭祀形式,家庭意義重大。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把灶底草灰掏凈,灶臺粉刷一新,黃昏時進行祭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時成年女子要避開。據傳嫦娥和灶王均是相貌很好的人,異性不去靠前,即男女避嫌也。灶碼頭多是貼在東鍋臺上方的墻上,其上端是畫,畫著南天門,中間是灶王爺、灶王奶,兩邊各有一匹馬,兩馬對著頭朝南天門奔跑,這是他們的坐騎;灶碼頭的下端是日歷表,表中還標明財神、福神、喜神、太歲等神煞在新一年中所處的方位,春節迎神及平日有事拜祭,要朝其方向;另外,還注明了年內是幾龍取水,一龍取水年景最好,多龍取水旱澇不勻,謠曰:“人多亂,龍多旱,媳婦多了婆辦飯。”祭灶要擺供品,供餑餑、米飯、年糕、水餃、糖瓜、果品、酒糟等,供酒糟是為了讓灶王爺吃下后醉沉沉的,不能說家里的壞話。上香3柱、發紙后,把舊灶碼頭揭下來,給灶王爺的嘴抹上蜜或糖(使他嘴甜),點火燒掉,叫升灶碼頭。這時要磕頭禱告:“請灶神上天多說好話,回來多帶福祥。”升灶碼時,要同時燒掉用紙疊成的水桶和一些草料;也可在禱告時指著旁邊的實物說:“請灶王爺帶上水桶和草料,路上喂馬用。”上車餃子下車面,小年晚上吃餃子,為灶神送行。灶王爺到天庭的時間是六七天,述職后他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年三十晚上為其他神引路,結伴降臨人間。三十晚上,把新灶碼頭放到糧囤上擱一會兒,再貼到舊灶碼頭的位置上,請灶王爺歸位。其他神過了年就回去,灶神則繼續住下來。
灶神的原型有黃帝、炎帝、火神祝融氏、顓頊之子窮蟬、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玉帝小閨女的女婿、匯報人間善惡的小神張單、聽信讒言而休賢妻的張郎、民間會盤灶的瓦匠張奎等,百姓不管俗源起于何時何地何人,因灶神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從前家家戶戶都祭灶。
灶碼有寫作灶瑪的,然而,筆者一直喜歡寫成灶碼,舊時灶碼頭下面印有日歷,兒童們多是看著灶碼學會了識中文數碼的。
◎忙年事
蒸餑餑 臘月二十七八,家家蒸年餑、蒸年糕、蒸年包、蒸供兒。把年餑餑蒸成龍、鳳、圣雞(圣雞也多為鳳凰造型,留待二月二吃)、圣蟲(蜥蜴造型,用于放在糧囤里)、桃子、石榴、元寶等形狀,脊背上起鼻兒,穿上紅棗瓣或嵌插全棗。舊時乳山最興蒸面魚、面果子,即用餑餑盞(類似七月七的小果盞,但比小果盞大)填滿面塑型,磕出來的鯉魚、桃子等,造型很美觀。年糕是用黏米面、黏玉米面揉成團,再用面包起來蒸熟。過年不可沒有年糕,取年年高之意。年包有豆包、菜包兩種,豆包是豆沙餡的,寓意團圓;菜包是菜餡的,寓意財寶。有些家庭還會做一些油炸面食,如麻花(生活節節高)、佛手(佛福保佑)等。上供用的祭品餑餑有兩樣,一種是不嵌棗的團圓餑餑,大小各蒸10個;一種是嵌大棗的棗餑餑,大小也是各10個。小的叫天地供兒,放在天地棚里供天地神,每個用干面200~300克;大的叫家常供兒,放在神主前祭祖,每個要用干面1000~2500克(蒸時用籠屜加高鍋蓋)。所有的年餑餑,頂上都要點上紅點。餑餑點是一種木制的用具,一頭粗,一頭細,粗頭雕刻著梅花、團花壽字等圖案。蒸熟掀鍋之際,用餑餑點蘸著食用紅色素逐個蓋印,年餑餑頓時就綻放出喜氣的表情。
貼窗花 20世紀中期以前,臨近年三十的前兩天,家家戶戶剪窗花、貼窗花。曾有人考證窗花的起源,一說是人們受到冬天窗上冰凌花的啟發、一說是人們受到建筑上雕梁畫棟的啟示。宋代以前的人習慣在立春那天貼窗花,以花報春到、以花迎春來。后來隨著春節概念的逐步強化,人們不再機械地把迎春定在立春當日,而改在了春節貼窗花。心靈手巧的女人心中有圖畫,剪窗花根本不用事先畫樣,疊起彩紙,麻麻利利就剪出來了。以前的窗花多講究成雙成對,就是兩張紅紙疊在一起,剪子一路下來,能剪出兩張一模一樣的圖案。如花鳥魚蝶,一邊一個,分貼在窗上,追求一種對稱美。也有在窗中間貼一張大的,但圖案比較復雜,主畫四周要有襯托圖案及漢字。當然還得注意留白,那些線條外的空白區,是保證室內采光的。行家評論窗花,有南雕北剪一說。說南方的窗花圖案細密,有的地方剪刀剪不了,要用刻刀鏤空;北方的窗花簡捷粗獷,只用剪子就行了。乳山的窗花,這兩種風格的都有。常見的窗花圖案有八方進財、財神臨門、連年有余、春回大地、梅花報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農事耕收、漁船滿載、戲劇人物、神話故事、花鳥蟲魚、十二生肖、古錢圖案、壽字圖案等。有的家庭除了剪窗花之外,還要剪墻花、棚花、鏡花、屏風花、燈籠花、門楣花、照壁花等。真是窗花引領春潮、百花齊慶佳節。 (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