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
打造新時代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5月23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表示,“今天的民營企業生長在中國希望的田野上,但一開始面臨的卻是一片荒蕪。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篳路藍縷闖出一條路來,這個過程何其艱難。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作出今天的貢獻,非常了不起。”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要求各級政府,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全國兩會已經作出部署,今年首要任務就是落實“六保”,最重要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因此保企業,特別是保最廣大民營企業至關重要。
山東省煙臺市截至2019年底,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貢獻了全市7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80%以上的稅收,提供了90%以上的就業崗位,在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方面卓有成效,其成功經驗就是突破了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各種政策單打獨斗的局限性,探索形成了一套可以形成合力的新體系、新模式。因此,參加全國兩會的本報記者特別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請他介紹了山東省煙臺市從政策、平臺、環境、人才“四個維度”集約用力、系統打造、體系推進,創造性地探索出一套新時代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煙臺市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對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對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六保”任務,特別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方面,值得全國各地借鑒和學習。
煙臺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之一,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之一和山東自貿區“三個片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煙臺民營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2019年底,煙臺市市場主體達到86.5萬戶,其中民營企業突破20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貢獻了全市7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80%以上的稅收,提供了90%以上的就業崗位,成為全市創業就業的關鍵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煙臺市靠什么實現這樣好的成績?張術平從政策、平臺、環境、人才“四個維度”,詳細介紹了煙臺市集約用力、系統打造、體系推進,突破了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各種政策措施單打獨斗的局限性,探索形成了一套可以形成合力的新體系、新模式、新舉措。

2020年4月5日,張術平(中)到山東春雪食品有限公司調研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難題。
一、聚焦政策供給,構建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
一方面,切實加強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深入貫徹中央關于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決策部署,全面深化民營經濟綜合服務保障機構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議事協調機制,成立了全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調度、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建立起制度化、常態化的政企溝通機制,出臺了《加強各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非公企業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實施意見》《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實施辦法》,不同層面黨政領導干部定期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座談、聽取意見建議,對企業家反映的情況通過《市委督查專報》印發督辦,督導限期整改到位。明確規定吸收民營企業負責人和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參加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和重點項目推進會議,重大經濟政策出臺要充分聽取民營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全面保障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話語權。
另一方面,更加精準地為民營經濟發展紓困解難。研究出臺了《煙臺市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財政資金扶持、貨幣政策引導、直接融資補貼、科技型企業孵化培育、民營企業“走出去”等10個方面,提出了38條務實措施。結合民營經濟發展形勢的新變化,制定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減稅降費、促進轉型升級、破解融資難等7個方面推出30條舉措,狠抓政策落實,強化監督檢查,拿出真招實招幫助民營經濟轉型發展。并在山東率先出臺了地方法規《煙臺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從制度層面更好地界定社會各界的職責,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保障民營經濟組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維護民營經濟組織合法權益。為積極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出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經濟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同舟共濟應對疫情支持企業渡難關穩發展的政策意見》,助力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共克時艱、紓困發展。
二、聚焦載體建設,搭建務實管用的平臺集群。
緊緊圍繞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難題,高標準搭建了六大民營經濟服務平臺。
一是搭建民營經濟金融服務平臺,重點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和信息孤島問題。依托市金融服務中心,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對接活動,幫助民營企業貸款融資。
二是搭建民營經濟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重點解決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產學研合作不緊密問題。依托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煙臺基地,健全市場化協同創新機制,組織開展“產學研用”對接活動,有效解決了企業技術需求。
三是搭建民營經濟法律服務平臺,重點解決企業依法經營與規范治理等問題。依托市律師協會,在多家律師事務所成立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法律工作室,提供法律服務。
四是搭建民營經濟知識產權服務平臺,重點解決企業知識產權利用和保護問題。依托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成立省內首家市場化運營的“科技+金融”服務聯盟,通過“科貸保”模式進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解決了企業抵押難的問題。
五是搭建民營經濟科學研究平臺,重點解決民營經濟信息研判和政策制定問題。與地方高校共建成立了全市非公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專項開展民營經濟發展問題前瞻性研究,為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咨政依據。
六是搭建民營經濟網上服務平臺,重點解決民營企業發展訴求。建立了“工商e聯”服務平臺,開設“問題e”、“辦事e”、“政策e”、“留言e”四個板塊,集中收集企業難題,即時推送相關部門辦理,最快速度落地解決。
三、聚焦營商環境,提供優質高效的便捷服務。
聚焦民營企業廣泛關注的涉企審批、為民服務、城市管理、項目落地等領域,扎實推進流程再造,推行“一窗受理”、“一鏈辦理”、“一網通辦”,實現了“一次辦好”全覆蓋,城市信用監測指數列全國地級市第4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圍繞市級38個部門260項行政許可事項,從申報材料、辦理時限、收費標準等方面逐項梳理比對,實現市級行政許可事項最少化,全力壓縮審批時限,推行多評合一、多證合一,實行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零跑腿”和“只跑一次”,辦結時限縮短為2個工作日,實現營業執照 1個工作日內辦結,投資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容缺審批并聯辦理”,市縣鄉三級“零跑腿”和“一次跑腿”事項占比均超過80%。
針對民企反映的土地使用問題,創新推出“拿地即開工”項目推進機制,能夠達到企業設立登記最快1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最快1小時、項目施工許可最快10個工作日。
借助大數據手段,在全省率先完成數據歸集工作,“煙臺一手通”移動APP上線運行,民營企業98%的申請事項可實現網上辦理,正在向100%的申請事項網上辦理邁進。
四、聚焦人才培養,打造堅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堅持把人才作為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充分吸引和有效利用各類人才。
一方面,高度重視人才引進。聚焦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速高精尖稀缺人才集聚。推出了《煙臺市引進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實施辦法》《煙臺市人才落戶實施細則》《煙臺市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園入學優惠辦法》等人才政策,充分解除民營企業招才引智的后顧之憂,民營企業的人才吸引力明顯提升。高水平承辦全國首屆“泛海揚帆大學生創業行動群英匯”,舉辦“全國重點高校優秀畢業生(煙臺)推介會”,開展“名企名校行”等活動,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鼓勵大學生到民營企業就業創業,全市每年接收高校畢業生4萬人左右,60%以上高校畢業生在中小微企業就業。
另一方面,注重民營企業家素質提升。突出精準化、個性化培養導向,持續深化非公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實施民營企業家“智慧提升工程”,大力開展“同心大講堂”“智慧大講堂”等品牌班次,為民營企業家教育培養搭建了良好平臺。近年來,舉辦各類教育培訓班75次、培訓近7000人,召開政企對話會85次、參加人數超過2000人,民營企業家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舉措的實施,在全市形成了服務民營企業的良好環境,形成了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形成了全社會重視民營經濟、支持民營企業、尊重民營經濟人士的良好氛圍。(本報記者 梁雋妤 趙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