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魚的傳說
乳山地域文化豐厚,境內不僅物產豐富,而且軼聞、奇觀、傳說、遺跡也眾多。其中“乳山人用木頭魚上席招待客人”的做法曾很普遍,木頭魚也成為境內民眾眾說紛紜的一件器物。
木頭魚是貧窮年代
貧窮人家對客人的祝福
魚是吉祥物,魚與余同音,寓意吉慶有余、連年有余之意。在乳山,旦凡是桌招待人的宴席,主人都會上條帶鱗的魚,用酷似魚形的、長橢圓的大盤子盛放,有了這條盤魚,就有了對賓客的尊敬和祝福。民俗作家辛明路老師在《乳山宴俗》中說:“盤魚的說道很多。魚與裕、余等字諧音,富足寬裕、吉慶有余是人們所追求的;魚味腥,腥與醒同音,早上醒來旭日東升、病后醒來健康恢復,醒是個吉利詞兒。這都契合了人們接口彩、祈福祉的心理。富裕才能宴賓,健康才能團圓,可見人們把美好祝愿融入盤魚中。這也直接導致了對盤魚品種的講究。魚鱗圓圓的,古代銅錢是圓形的,親朋相聚是團圓的,因而,盤魚得是有鱗的……”
乳山人好客,招待客人的習俗有“無魚不成席”一說。境內海岸線長達185公里,海產品資源豐富。現在交通條件便捷,人們若想吃條鮮魚,很容易。今年62歲的尹洛艮會計,是乳山口鎮前尹家村人,他父親早年赴宴席時,不僅看見過木頭魚,而且還就著喝過酒。據他講,能看見或吃過木頭魚的人,大都是解放前出生的人。現在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有些可能會經歷過,年紀在六七十歲以下的人,也只聽說過木頭魚,很少有人見過實物。他說,在貧窮的年代,在無魚的季節里,用木頭魚代替真魚招待客的人家基本上是窮人,富裕人家沒聽說有用木頭魚上席的。
貧富有別,但乳山人待客的禮節卻沒有貧富差別,正因為魚在宴席中有吉慶有余的寓意,窮人家就用木頭魚代替真魚來招待客人以示祝福。
魚既然乳山宴席上的吉祥物,這道最隆重的祝福菜被端上桌時,主人常常陪著客人喝到盡興,把祝福好客的話兒也說到極致。吃魚的酒,有“頭三尾四肚五背六”的酒風,于是“乳山的魚難吃”(或乳山的魚不好吃)就成了境外人眾口一詞的感受。不是魚不好吃,實際上就是酒量小的人,還沒等吃魚就醉得不醒人事了,魚也就難以吃到了。即使是條木頭魚,乳山境內的主家也要禮數做到,陪著客人喝到盡興。
木頭魚的兩種使命
當機帆船能夠遠洋捕撈的時期,吃魚并不困難,除非貧窮買不起。但在手搖舢板船打魚的年代,魚有淡季和旺季,而紅白事卻不分淡旺季。有準備的人家會在魚的旺季曬魚干,留著過紅白喜事請魚上桌,這個自當別論。沒有錢買魚或沒有曬魚干的人家,木頭魚就成為那個時代紅、白事辦席的一道獨特菜。木頭魚是貧窮人家吉祥物的代替品,它的用途因此有兩個。
一是祭祀。乳山人過年祭祖擺供桌時,供品除了果品、餑餑,還有雞鴨魚肉,魚必須有。在魚的旺季沒有錢買魚或在魚的淡季沒有準備干魚的人家,過年祭祖會用到木頭魚。除了過年祭祖,辦白事的人家,一般不用講究魚的淡咸,你就上條淡水魚,也沒有人挑剔。但辦白事如果趕在魚的淡季,那根本找不到真魚,于是木頭魚就派上了用場。
說到祭祀,辛明路老師曾講過一段木頭魚的趣話。從前,有戶人家過年給祭祖的供桌上擺放木頭魚,而供天地神的桌上沒有,天地神一看不高興了,趁人不備把木頭魚搬到自己的桌子上。主人發現木頭魚挪換了地方,以為是大貍貓搗的亂,那貓無辜地挨了一頓揍。貓受了委屈,向天地神告狀,天地神托夢給主人,指責其祭祀待遇不一樣,給貓平了反。主人一想,木頭魚也是魚,確不應該厚此薄彼,就趕緊給天地神也刻了一條,這才平息了人神爭魚的風波。
據文友徐愛真講,在乳山市北江村還有一條真魚變成“木頭魚”的故事。有戶姓宋的人家會過日子,有一年祭祖,用一條帶鱗的魚做熟擺上了供桌。祭祖完畢,女主人把魚晾干,抓了一把麥糠把魚包住,送到屋頂棚存放,第二年把干魚取下來,拂去魚身上的麥糠,再上鍋一蒸,然后祭祖時擺上供桌,如此這樣,這條干魚一共祭祖13年,末了魚也變成和木頭一樣硬的“木頭魚”。
二是過年、結婚、生子、招待客人。乳山人招待客人或辦喜慶事必須是帶鱗的海魚。然而,辦喜事招待客,在魚的旺季,是不用請木頭魚上桌的;若是趕在魚的淡季,早年間,又沒有冰箱存魚,那自然就無魚敬客了。那時,乳山有句俗話:“能應許人一頭豬,不能應許人一條魚。”說的就是當年沒冰箱的情景。想吃肉,圈里有現成的豬;想吃魚,那可是在魚的淡季里辦不到的事。沒有鮮海魚,也買不到腌制晾干的海魚(那時海邊人腌曬干魚是家貯自有,市場上根本沒有出售的),河魚又不能上席敬客(淡水魚上席是20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的事),辦席怎么辦?老祖宗就發明刻條木頭魚的辦法。
木頭魚的兩種樣式
和地域用法
木頭魚一般是用結實的梨木或棗木刻的,因為梨木和棗木不易腐爛,不易碎裂,結實耐用。木頭魚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實心的,一種是空心的(也叫夾層木頭魚)。
已經調查到的木頭魚的做法有三種,空心的外掛糊里填菜、實心的有掛糊與不掛糊兩種。在乳山南部沿海某些村子使用木頭魚的方法有兩種:如果借的是條實心木頭魚,待木頭魚上桌前,主婦要把面粉、雞蛋、蔥花、姜絲等調成糊狀,對木頭魚進行掛糊,再上鍋用油炸熟,并澆上湯料,上桌時,人們只吃木頭魚外面的面皮。如果借的是空心木頭魚,主婦做魚時,會用蘿卜、土豆、豬肉等材料烹調成菜,放在木頭魚的“肚子”里(夾層里);外面也是用前面的方法“包裝”、煎炸、澆湯;夾層木頭魚內外都是“肉”,只是做起來較麻煩。
乳山西北部山區與乳山南部沿海一帶使用木頭魚的方式有些區別。當時諸往鎮的岳家、崖后,口子、九龍圈、王家莊、李格莊、流水頭、王家疃、大院,冷格莊等乳山西北部村莊還流傳這樣一種做法:木頭魚表面不掛糊,在油里炸一下,起鍋放上拌好的佐料直接端上桌,眾客只是象征性地用筷子點了點魚,然后再喝幾杯酒,以完成“頭三尾四肚五背六”的赴宴程式。
不管是哪種木頭魚的做法,在乳山這個禮儀周到的地域,主人客人誰也沒吃到魚,都是說著祝福話看著魚喝酒而已。一個村的木頭魚往往都不多,三兩條就不算少了,很多村子就一條木頭魚輪換著用。木頭魚在乳山境內601個村莊中使用并不均勻,但普遍性很大。從沒用過木頭魚的村莊,大概是人們都有準備,提前曬了魚干,要不就是太窮了,那道菜給省略了。乳山口鎮前尹家村曾經只有一條木頭魚,這條魚被村人用油炸了數不清的遍數,變成一條通紅且油光發亮的魚。張家用完木頭魚以后,也不用歸還主人,自己在家刷洗一番收起來,等李家人過喜事時,打聽到木頭魚在誰家,直接到張家去取,拿回家后一定要燒開水把魚身上的油污刷凈,然后才能上鍋炸。這樣依次類推,這條木頭魚,往往能載著吉慶有余的寓意游遍整個村莊。
木頭魚的產生與消失時間
要知道木頭魚的前世今生,史書典籍均沒有記載。但從乳山的歷史沿革開始分析開來,直到木頭魚不再被端上桌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為止,估計那漫長的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將是木頭魚的存在時代。
乳山的歷史沿革幾經變換,境內歸屬曾經在煙臺市、海陽縣、牟平縣、牟海縣、文登縣等區域內幾度分析幾度重合,自1961年設立乳山縣開始,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才有了穩定有序的地域基礎,同時社會的發展及民間的習俗也融合了煙臺市、海陽縣、威海市三個地域內不同的文化內涵,其地域的獨特性和文化的豐富性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經歷。因此乳山境域在劃歸煙臺、海陽、牟平等地時, 乳山木頭魚上席的習俗應該會被帶到三地區廣泛流傳。
木頭魚產生時間推斷一:乳山人好客,眾所周知。境內待客的風俗有:“無魚不成席。”境內現代人的待客禮儀必定是自古延續的結果。轄域從漢高祖始設行政區,由此推斷木頭魚上席最早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木頭魚產生時間推斷二: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前,境內人用手搖舢板船打魚,因此魚有淡旺季之分。機帆船當時還沒有在乳山運用,所以那時候用木頭魚上席的事兒是常事。自1950年之后,機帆船捕魚在乳山開始運用,用木頭魚待客的情況逐漸減少。1958年,乳山的育黎、崖子、午極、上冊、馮家、諸往、馬石店、石頭圈、下初公社等北部地區隸屬煙臺市管轄,這些地方的風俗與當時煙臺南部的牟平、棲霞、福山一帶的風俗有交融。據2008年《煙臺晚報》發表紀明的一篇《木頭魚上席的來歷》,文章記述了150多年前一戶人家在過年祭祖時,少個盤魚,聰明的兒媳婦建議公公刻個木頭魚端上供桌的故事。文中寫道:“50多年前,在福山南部山區和棲霞縣邊緣村莊,過年宴請親朋好友,有使用木頭魚的。是誰發明了木頭魚上席?這要追溯到150年前。”由此文可以推斷,木頭魚是自清代開始使用上席的。這是眼下能找到木頭魚來歷的文字證明。
木頭魚的消失時間推測:據威海經區國稅局劉吉光主任講述,諸往鎮垛疃村的王德森經理先生1977年隨諸往鄉農業學大寨支農工作組到九龍圈村開展工作,期間參加了一個農戶舉辦的婚禮,婚宴有木頭魚,沒有掛面糊端上桌的(屬前文所述的第三種吃法)。可見窮人家用木頭魚招待客的典故不僅是真事,而且流傳廣泛。窮到什么地步呢?據乳山寨鎮李薛棟經理講述,上世紀70年代,縣上有一個工作組進駐乳山寨鄉寨東村,工作組派飯到一戶人家,這戶主人說:“我們家有3年沒吃咸鹽,8年沒腥鍋了,沒有什么招待你們,真是對不起。”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到來,境內城鄉加快了商貿流通,乳山人的窮日子逐漸改變。乳山的木頭魚從此再也沒有人看見被端上桌。可以說乳山的木頭魚應該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開始消失的。
現在,除了在乳山的收藏愛好者家里能找到木頭魚之外,很多擔負重要使命的木頭魚被乳山的后生們扔進了火坑中化為灰燼,他們燒掉的不僅有往日的記憶,還有曾經的貧窮。2008年8月,木頭魚的傳說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一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木頭魚的傳說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二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宋曉寧 王英男 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