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證合一”怎么“合”?以“減證”推動“簡政”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記者 趙文君)證照數量過多、行政審批過多,“準入不準營”,這些企業辦證的問題困擾到你了嗎?削減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對于企業有什么好處?
假如開一個餐飲店,要有空調排煙設施、一定水平的衛生人員,相關工作人員要有健康證明。但實際上,要取得這些條件,就必須先把公司成立起來才能有。這在以前,算是困擾企業辦證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馬正其2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今年全國實現“多證合一”改革,明確了清理涉企證照事項的范圍和要求、繼續簡化企業準入手續、個體工商戶也將納入改革范圍。
國務院審改辦負責人吳知論說,一般是獲得某項專項業務的許可就必須具備某些條件,而具備某些條件就必須先有一個企業。如果改成工商登記后置審批,就可以先做籌備,滿足條件再去申請特殊業務許可。比如在餐飲企業這塊,凡是改成后置審批的,相關企業注冊登記量明顯增長了。
什么是“多證合一”改革?就是將有關涉及市場主體登記、備案等各類證、照,進一步整合到營業執照上,使企業在辦理營業執照后即能達到預定可生產經營狀態,大幅度縮短企業從籌備開辦到進入市場的時間。
馬正其說,“多證合一”改革從全面梳理涉企證照事項入手,從根本上推動證照的削減。通過減少證照數量,簡化辦事程序,降低企業辦事成本,以“減證”推動“簡政”。
“多證合一”是使企業在辦理營業執照后,即能達到預定可生產經營狀態,而不用為了僅僅去政府部門掛個號、備個案、提交一下信息四處奔波,費時費力。同樣的信息,企業向政府部門提供一次就夠了,實現“一套材料、一表登記、一窗受理”。
由于各地產業分布存在較大差異、涉企證照數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證照事項也存在很大差別。“多證合一”改革沒有具體明確整合的證照項目。“多”到底是幾,“證”是哪幾個證,國家層面不做統一規定,由各省(區、市)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馬正其說,“多證合一”不能簡單追求數量上的多,而要實現協同多、聯系多,以有效的協同推動更多的減(簡)證。按照能整合的盡量整合、能簡化的盡量簡化、該減掉的堅決減掉的原則,將那些涉及企業登記性、備案性而非實質審批性的各類證、照進一步整合到營業執照上,使“一照一碼”營業執照成為企業唯一“身份證”,使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成為企業唯一身份代碼,實現企業“一照一碼走天下”。
以前企業拿著一疊證照、奔走于各個部門。馬正其說,“多證合一”整合的是證照數量,精簡的是辦事環節、流程、手續和費用,但是證、照整合的背后,政府各個部門要履行的監管職責并沒有減少,有幾個關鍵環節要做好:
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推進信息實時傳遞和無障礙充分交換;政府部門要通過主動核對企業信息,完成企業信息更新,真正做到將各部門的信息、服務和監督等編織成網,為公眾提供更加節儉、更加便捷的服務。真正讓“群眾奔波”變為“信息跑腿”,“群眾來回跑”變為“部門協同辦”。#p#分頁標題#e#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