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公車改革:黨政機關取消公車兩千余輛 年節支四千多萬
視頻:連云港市公車改革:黨政機關取消公車兩千余輛 年節支四千多萬元
【連網】(連網/連云港發布記者 李帥)日前,市公車改革配套服務咨詢會在市行政中心舉行,吸引不少公務人員前來看車、咨詢。

圖為:市公車改革配套服務咨詢會
記者從市公車改革辦公室了解到,2015年12月31日,我市市、縣、鄉三級黨政機關公車改革擬取消車輛全部停駛封存,全市黨政機關公車改革主要任務已基本落實,下一步將進入公開處置取消公車和規范保留用車使用管理等工作階段。
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舉措,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2014年9月,成立公車改革領導小組,全面啟動了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
本次公車改革目標明確:改革公務用車實物供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方式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實行社會化提供并適度補貼交通費用。從嚴配備和管理定向化保障的公務用車。

圖為:停駛封存的取消車輛
》》堅持應改盡改,落實政策不折不扣。
全市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機關,審判、檢察機關,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機關,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人民團體、群眾團體、事業單位,全部列入改革范圍。
車輛范圍包括參改單位的所有一般公務用車和執法執勤用車。取消參改單位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機要通信、應急、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符合規定的一線執法執勤崗位車輛及其他車輛。對參改人員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改革后,在規定區域內普通公務出行方式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實行市場化、社會化提供。


全市黨政機關公車改革涉及708個單位、19500多名工作人員、2600名司勤人員、2169輛一般公務用車、2579輛執法執勤用車。改革后,取消公務用車2391輛,按照節約成本、保障公務的要求,我市確定的公務交通補貼標準為廳級每月1690元,處級每月1040元,科級每月650元,科級以下每月500元。年均節支4700多萬元,節支率可達8%以上。
》》改革方案和具體政策向基層傾斜,以便基層一線公務人員更高效優質地服務群眾。
改革后,市級機關保留的機要通信、應急、調研接待等定向化保障車輛數僅為原一般公務用車的24%,縣區此比例為45%。同時,在執法執勤用車方面,市級機關的保留比例為60%,縣區為70%。
#p#分頁標題#e#》》從嚴配備和管理使用保留的定向化保障公務用車。
對車改后的保留車輛管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確規定,公務人員到省內其他地區優先選用公共交通,按差旅費管理辦法報銷交通費用;應急等特殊公務經批準使用保留車輛的,不再報銷出差市內交通補貼。省外公務出行一般不得使用保留車輛,由公共交通保障,據實報銷交通費用。
保留車輛安裝衛星定位裝置并張貼公務用車標識,接受監督。建立公車使用綜合調度平臺,改革后保留的機要、應急車輛不再全部配備到部門,而是相對集中,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實現從分散使用到集中使用的轉變,最大限度地整合公車資源,最大限度提高車輛使用效率。

圖為:保留車輛張貼公務用車標識

圖為:保留車輛安裝衛星定位裝置

圖為:連云港市公務用車定位管理信息系統

圖為:保留車輛一車一檔

圖為:連云港市公務用車服務中心
參改單位要嚴格做到六個“不得”,即: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變相超編制、超標準配備公務用車,不得以任何方式換用、借用、占用下屬單位或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車輛,不得接受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贈送的車輛,不得以任何理由違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給個人使用執法執勤、機要通信等公務用車,不得以公務交通補貼名義變相發放福利,公務人員不得既領取公務交通補貼、又違規乘坐公務用車。
》》明確了取消車輛的處置和司勤人員安置辦法。

圖為:被封存的取消車輛
車改中取消的車輛,將通過公開招標確定評估、拍賣等中介機構,由中介機構對處置車輛進行資產評估,并以評估價作為處置基準價,然后進行公開拍賣。處置所得收入上繳國庫。市公車改革辦已進行了相關招標工作。車改后司勤人員安置,總的原則是以各單位內部消化為主,采取內部轉崗、開辟新崗、提前離崗等措施妥善安置。
》》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村公共交通建設。
我市要求以車改為契機,健全城市公交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村公交建設,重點解決城郊、鎮村公交系統還不夠完善等問題,努力為機關干部下鄉調研、服務群眾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出租車市場化運營管理方式,增加社會化交通產品供給,積極發展適合公務出行的市場化交通定制服務。同時,在集中辦公區周邊增設公共自行車取用點,鼓勵機關干部綠色出行。

圖為:公共自行車取用點#p#分頁標題#e#
市委市政府強調,公車改革是制度的變革,需要廣大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和履職方式,堅決破除特權思想和官本位意識,決不能認為車子沒了就低了身份、沒了面子;堅決克服惰政思想和衙門作風,防止沒有公車就不出門、不干事、不作為現象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