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我市開全省先例 為流浪乞討人員免費采集DNA
【連網】(記 者 徐芳 通訊員 徐進 瞿霞)日前,在市救助管理站萬家樂寄養點,工作人員忙著為受助人員采集血樣,他們用采血針輕輕刺破受助人員的手指,將血液滴到采血板上,整個過程僅需30秒,數據采集后將被公安部門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并將比對結果反饋至市救助管理站,為今后我市的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提供切實依據。據了解,此次我市5家救助管理站內的213名托養流浪乞討人員和流浪精神病患者將成為我市乃至全省接受免費DNA信息采集的首批受助對象。
街頭流浪和生活無著的乞討人員,往往因為智力障礙、身體疾病或者遭逢重大變故無法記起回家的路,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因此送他們回家就成了大難題。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800萬人失蹤,有近千萬的人群在尋找中,而且失蹤和失散人口的數量還在增加,加上多年累積的失散人口,目前我國每年尋人的人口在1000萬以上。但令人惋惜的是,無論是新媒體微信、微博,還是傳統的尋人啟事,尋找到失蹤人員的幾率依然維持在低位,我市也是如此。市縣區救助管理站內身份不明、長期滯留的受助人員大多患有精神類疾病,無法提供自己的信息,沒有戶口也查詢不到原籍,所以暫時無法聯系到他們的親屬,因此,建立流浪和失蹤人員數據庫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民政部、公安部關于加強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見》的要求,當查找不到入站受助的流浪乞討人員信息后,要在其入站后7個工作日內報請公安機關采集DNA數據。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報告后一個月內免費采集、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并將比對結果反饋至救助管理機構。為此,不久前,市救助站與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對接,和縣區救助管理部門共同啟動了我市首次流浪乞討人員免費DNA信息采集工作。
此次我市的此項工作由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具體組織實施。據了解,2009年4月,公安部正式建立世界上唯一一個由官方建設管理和維護運行,旨在打拐的“DNA數據庫”。DNA檢驗技術因具有個體識別率高、親緣關系認定準確的特點,被認為是確認親緣關系最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我市此次首批安排了5家救助管理站滯留的213名托養無名流浪乞討人員和流浪精神病患者接受采血。在采集前,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編號、采集人像,由市公安部門采集指尖血或耳垂血,交由刑偵支隊技術大隊進行檢測和比對,隨后將所有數據錄入全國走失人口信息庫、全國打拐DNA信息庫進行檢索匹配,一旦比對成功,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親人,流浪乞討人員就可以盡早回家與家人團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項工作的開展在全省尚屬首例。此次集中采集完DNA數據后,我市對后續進入各級救助管理站又找不到家的流浪乞討人員將做到進站一人、采集一人,一旦比對成功,救助管理部門將幫助受助人員盡早返鄉與親人團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