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2016年連云港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側記
【連網】(武娜 宋驍)1月15日上午,市開發區朝陽街道朝陽會堂內人頭攢動,氣氛熱烈,2016年市暨開發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集中啟動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文廣新局、市衛計委、市教育局、市農科院等近30個文化、科技、衛生部門參加了此次活動。
2015年是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20周年。20年來,我市各地各部門各單位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的戰略任務,組織開展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深受農民群眾歡迎的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送法律、送金融等強農惠農富農活動,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滿足農民群眾物質及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市“三下鄉”工作在創新中加強,在務實中改進,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我市先后連續12年獲評省“三下鄉”先進集體,“百名教授興百村”被選樹為全國品牌進行推廣,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連云港市創新機制切實提高“三下鄉”活動成效》一文被中宣部《宣傳信息清樣》2010年17期專題刊載,在全國學習推廣。2015年12月10日,中宣部在湖北麻城舉行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20周年先進表彰會,市委宣傳部副調研員、宣傳教育處處長許思文獲評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個人,江蘇僅兩名。
市委市政府、各縣區黨委政府重視的力度空前。堅持每年專題研究制定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對“三下鄉”活動進行安排部署,有計劃、有重點、有特色地開展活動。同時,加強對“三下鄉”活動情況的考核,將“三下鄉”活動內容細化、量化到部門、單位,防止走過場、搞形式。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三下鄉”活動成員單位由原來的16個拓展到了30個,由原來的“三下鄉”活動成員單位拓展為包括一大批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環保、工商、金融等部門單位。與此同時,推動各縣區成員單位實現相應拓展,每年選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200多名,在新聞媒體先后開設《惠農之窗》、《農村新天地》等7個專題專欄,集中宣傳報道先進經驗稿件500多篇,吸引了200多家部門單位、企業、高校、社會團體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我市把富民作為開展現代農民教育、培育新型農民的根本出發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著力提高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領,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繼續扎實開展“百名教授興百村”全國品牌活動,借助南京農業大學、省市農業科研機構的技術力量,先后組織800余名專家教授進村入戶,擔任科技顧問,幫助農民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開展技術指導,給廣大農民送去致富的金鑰匙。截至目前,已有3000多項科技成果在農村轉化,為鎮村企業解決6000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科技支持。我市還不斷探索實施科教興農的新模式和新途徑,聯合市科技局、市農委、駐連部分高校,逐步建成“公司+基地+農戶”和“政府+高校+農戶”多元合作模式,通過政策推動、技術服務、土地流轉、信息物流、多元投入,加快實現規模農業、高效農業,加快農民增產增收,目前已有25家政府機構、80多家企業、9個高校與全市300多個合作社、家庭農場形成了合作聯系,涉及農戶達8萬余名,有效地帶動了科技富民。
15日的全市暨開發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集中啟動儀式現場,市和開發區各有關方面還捐贈了共計約105萬元的現金、物資,投入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這一數額創造了“三下鄉”集中啟動儀式捐贈規模最大、數額最大、物資最實惠的歷史新紀錄。“三下鄉”服務慰問團文藝演出、農林科技、醫療衛生、法律道德4個分團還在現場獲得了授旗。#p#分頁標題#e#
啟動儀式結束后,市領導一行來到“三下鄉”活動現場,切實感受了市、區50多家部門、單位,為當地5000多名群眾開展科技、衛生等咨詢服務活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朝陽街道居民王四說:“在活動中,我領了蔬菜種子,回去后可以學習種植新蔬菜。‘三下鄉’活動給我們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舉辦,給老百姓帶來知識,帶來精彩的演出。”
據了解,今年,“三下鄉”活動內容從以往單純的發放實物資料、圖片、光碟,科技法律咨詢服務、免費體檢義診以及送文藝演出等形式的便民服務,拓展為送物資、送資金、送項目、送崗位、送技能、送培訓、送服務、送溫暖等八大項內容,并逐步使之固化為一批常態項目。
20年來,“三下鄉”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各部門、各單位先后深入全市700多個村、社區,參與下鄉人次達70萬人,捐款捐物、投入項目資金累計達2.5億,先后建設農家書屋2300多個,組織義診15萬余次,農民工法律援助3萬余次,文藝演出9000多場,受惠群眾達200萬人次。
春節期間是集中開展“三下鄉”活動的重要時機,我市將精心組織好“三下鄉”集中活動,努力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富實效性的文化、科技、衛生、法律、教育、金融等下鄉服務,深入基層、深入村鎮、深入群眾,面對面地了解農民群眾所思所盼,心貼心地為農民群眾提供有效服務,堅持不懈地為農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農村基層、送給農民群眾,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歡樂祥和的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