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同呼吸,何不共努力?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梁建強)“千里霧籠,萬里塵飄”。近日,全國20多個城市連續出現重污染天氣。預計3月下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還將遭遇霧霾。霧霾反復來襲,人人都是受害者。防治霧霾,需要“全民總動員”,祛除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應當看到,霧霾問題與以往發展方式粗放,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缺乏足夠重視密切相關。一些地方只要“金山銀山”、忽略綠水青山的發展方式,導致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目前,我國已明確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這為切實改善生態環境、防治霧霾提供了契機。
霧霾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防治霧霾,當久久為功。“抗霾之戰”,政府部門、企業以及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對政府部門來說,明確要求、完善法規,以“壯士斷腕”之勢強力推進環保工作必不可少。對企業而言,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加快生產方式轉變、減少污染排放尤為重要。對于公眾,從小事做起、點滴做起,盡我所能減少源污染同樣不可或缺。
抗霾,決不能放任“等風吹”的“無為循環”,更不能對頻繁來襲的霧霾陷入麻木,或者只在霧霾襲來時痛心疾首,霧霾消散之后就忘記長遠的責任與行動。
出行多乘公共交通、植綠護綠、節約用電、垃圾分類……行勝于言,個體的“綠色習慣”,匯聚起來就是強大的“抗霾正能量”。既然同呼吸,何不共努力?少一些“看客”心態,多一些攜手并進,方能對霧霾形成堅實有力的阻擊。
消除“心肺之患”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著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經濟“新常態”下,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也應不斷完善監督和懲處機制,以最嚴格的環保執法,輔以最廣泛的公眾參與,不斷匯聚抗霾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