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思維 拓寬視野 擴大開放
我們向珠海學什么?
變革思維 拓寬視野 擴大開放
◎文/記者 連濤 孫世超 圖/記者 孫大偉
作為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珠海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
從產業龍頭企業帶頭走出去,到橫琴自貿片區建設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合發展……珠海對外開放的步伐鏗鏘有力,產業和城市競爭力迅速提升,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成績顯著。2017年,珠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64.73億元、增長9.2%,增速位居廣東省第一。
珠海與威海,一南一北,發展歷程很相似:一個是經濟特區,一個是沿海開放城市,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逐步建立起開放的經濟體系,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海濱城市、宜居城市、開放城市。
就在7月13日,珠海、威海被國務院設為同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面對新時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戰略性契機,從“前沿窗口”升級到“國際門戶”,成為兩個城市擴大開放共同的目標。
7月26日,威海市黨政考察團一行走進珠海,實地感受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盛夏南風。借珠海經驗,謀威海改革創新、擴大開放之舉。


企業有創新才會有靈魂
7月26日,威海市黨政考察團在珠海考察的第一站來到了格力電器。
走進格力展廳,一張世界地圖最先映入眼簾。上面紅藍相間的格力logo幾乎布滿全球。“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用戶超過4億”,格力電器的這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不僅僅是口號,更是實力與底氣的彰顯。
實力源自創新。在格力的產業全球版圖旁邊,三句企業經營發展理念道出了格力成功的內涵—— 一個沒有創新的企業是沒有靈魂的企業,一個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是沒有脊梁的企業,一個沒有精品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企業。
在格力電器助理總裁方祥建的帶領下,考察團成員聽介紹、看產品、學理念,全面深入地了解格力如何通過科技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人才創新,來增強企業整體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格力式創新,是責任、誠信、奉獻驅動下的創新。格力把國家標準、國際標準作為門檻,以消費者的需求作為最高標準,大力實施全員創新。
“格力的科研投入不設上限,按需分配,每年科研投入均超過40億元。”方祥建介紹說。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求新求變的精神,和大手筆的科研投入,格力成長為制造業領域的創新“巨無霸”:12個研究院、72個研究所、727個先進實驗室、10000多名科研人員,開發出24項 “國際領先”級技術,累計申請專利38925項,獲得授權專利22975項,生產出20個大類、400個系列、12700多種規格的產品……
通過在空調及上下游產業、智能裝備、通訊電子等領域開展基礎性技術、節能、可靠性、智能化等方向的研究,格力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突破性科研成果,構建了“基礎研究-工業設計-工程化-產品化-自動化”為主的創新鏈,全面支撐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持續發展。
優秀的人才隊伍,是企業奮進的源動力。格力重視人才,更重視自己培養人才。
格力電器有一整套選、育、用、留人才培養體系,為各類人才提供施展平臺。無論是一線工人、專業技術人才還是企業領導層,格力都注重自己培養。特別是近年來格力開始加大了對技工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一線員工提供了“機械師成長路線”,激發每個人的榮譽感。
能創造精品的企業才有持久生命力。格力在設計、制造、采購等環節大力推行“零缺陷”工程;全面實施“精品戰略”;同時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格力創新性提出把售前服務做到最好,在業內率先推出家用空調、家用中央空調6年免費包修、變頻空調2年免費包換的服務承諾。
創新鏈牽出一條產業鏈。格力電器從全球最大的專業化空調企業升級為多元化的全球型工業集團,產業類型和領域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主營業務從家用空調、中央空調、智能裝備、生活電器延伸到空氣能熱水器、手機、冰箱等產品,種類之繁多讓考察團成員大為贊嘆。
目前,格力在全球建有11大空調生產基地以及5大再生資源基地,下轄凌達壓縮機、格力電工、凱邦電機、新元電子、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精密模具等子公司,覆蓋了從上游零部件生產到下游廢棄產品回收的全產業鏈條。
作為珠海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格力電器的創新發展,也是珠海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從原來的耕耘國內市場,到現在走出去開拓市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這樣表示:“格力的目標從來不僅僅是海外市場的開拓,更重要的還在于帶領中國制造走出去,帶著優質的產品走出去,攜高端技術走出去,最終實現品牌走出去,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這是格力始終堅持不變的初心。”


橫琴制度創新領跑全國
橫琴新區,是引領珠海全方位開放的有力平臺。
2015年4月23日,橫琴自貿試驗片區正式掛牌成立。從國家級新區到自貿試驗區,再到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橫琴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全面深化擴大開放和創新驅動。昔日“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如今已成為開放發展的熱土。
26日上午,考察團一行來到橫琴新區,探尋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添活力的好經驗、好做法。
創新是橫琴的基因。自開發以來,橫琴多項創新舉措領跑全國。其中,橫琴在改革創新,商事登記改革、司法改革、金融創新等領域開創的國內“十大率先”,是考察團此次學習的重點。
橫琴在全國首發商事主體電子證照卡和“商事主體電子證照銀行卡”,打造“企業電子身份證”,商事主體可持卡辦理各項業務;推出違法經營行為提示清單,按國民經濟20個門類96個類別及15個市場主體類型分別進行篩選、梳理、核查,列出1748種違法經營行為數據庫,既能為企業提供信息化、便利化、清晰化的政務服務,又便于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資源,為推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供有力支撐。
橫琴新區創新實施的企業專屬網頁政務服務新模式,是政府為企業提供的一網式服務窗口。該網頁整合了政府各部門的服務事項、政策及服務信息,為自貿片區企業提供招商引資、立項審批、稅務登記等全方位服務。企業用戶通過該網頁,可以直接辦理省、市、區三級服務事項和工商、國稅、地稅、海關等部門業務,同時還可以獲取到各個部門關于企業的辦事提醒、通知公告及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
橫琴還在全國首創了“跨境電子支票繳稅”、V-Tax遠程可視自助辦稅系統等,通過導航式智能流程指引和稅務人員遠程服務,實現港澳和異地納稅人的涉稅業務辦理“零跑動”、跨境辦稅“同城同質”、隨時隨地查詢和打印稅收票證,真正做到跨境辦稅。
橫琴新區基本形成了以放寬和優服為重點的行政服務體系、以發展特色金融和服務實體經濟為重點的金融創新體系、以信用約束和善管為重點的風險防控體系、以國際公信力為重點的法治保障體系、以預防監督為重點的廉潔從政保障體系為主的制度創新系統集成,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目前,橫琴新區以休閑旅游、高新技術、金融創新、商貿服務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逐步成型,商事主體突破4.96萬家,吸引了44家世界500強企業、73家中國500強企業落戶于此,全區有各類海內外總部超1000家。
除了大膽試、大膽闖的改革創新措施外,橫琴高水平推進開發建設,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率建設城市讓考察團成員耳目一新。
隨著橫琴的開發,濠江兩岸曾經“一邊金碧輝煌、一邊荒草魚塘”的面貌得到徹底改變。橫琴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建立“一檢通”信息化平臺,實現從境外到境內的全鏈條全物流監管;啟動“一機一臺”改革,通關效率提升30%。
橫琴統籌區域一體化建設,高起點編制完成基礎設施、“數字橫琴”、“生態島”等49項深層次規劃,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新格局。
圍繞優化城市環境和功能配套,橫琴新區著力規劃建設好“馬騮洲一河兩岸”城市新中心空間格局。加快金海大橋、十字門海底隧道、大橫琴山隧道、黑白將軍山隧道建設,加快廣珠城軌延長線、洪鶴大橋建設,確保馬騮洲交通隧道今年通車,確保橫琴口岸交通樞紐明年年底實現通關,盡快推動橫琴形成區域交通樞紐格局。

以市場思維再造一個新中心
2009年,作為橫琴開發國家戰略的啟動項目,珠海十字門中央商務區開始建設。當第一批建設者首次踏上十字門水道北片區時,怎么也想象不出自己所處的這片蕉林和灘涂,日后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
2018年除夕,在全球矚目的2018央視春晚上,當珠海中心和橫琴國際金融中心兩顆“雙子星”隔江相望、交相輝映,不禁讓人有了滄海桑田的感慨。
善于用創新的、市場的思維解決問題、推動發展,是十字門中央商務區給考察團成員們的最大啟示。
十字門中央商務區以打造金融、會展、總部經濟、商務服務等高端服務業為主,成為珠海片區發展的一股新勢力。
通過與國企合作,十字門中央商務區突出區位優勢、精準招商的模式讓考察團成員們印象深刻。將總體規劃、土地一級開發、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建設及招商引資等工作,交由國有企業華發集團負責,通過市場化運作,種下了“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用有限的國有資本,吸引了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激發了更多發展活力。
珠海華發城市運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張宏勇告訴記者,十字門中央商務區已成功引進南方金融傳媒大廈、中交南方金融投資大廈、中鐵建南方總部基地、中航通飛等共26個產業龍頭項目;橫琴金融產業服務基地通過招商成功吸引50多家銀行及金融機構進駐,已形成種類齊全、產業集中的金融創新園區。
十字門中央商務區,熱潮涌動。隨著珠海國際會展中心、珠海中心、橫琴國際金融中心大廈、高新總部基地等一批地標性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珠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和橋頭堡的形象躍然而出。


航空產業借龍頭之力起飛
珠海,是中國國際航展舉辦地,擁有中航通飛等行業龍頭企業,產業發展在國內航空航天領域知曉度頗高。航空航天,既是珠海的一張城市名片,也是珠海高端裝備制造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26日下午,威海市黨政考察團走進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看地方如何借行業龍頭之力,啟動戰略性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2009年2月,中航工業集團在珠海投資建設了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的龍頭企業——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隨后,中航通飛先后獨資或合資組建了中航通飛研究院、中航通飛華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珠海中航賽斯納飛機有限公司、愛飛客基金管理公司等產業實體,初步形成了集市場營銷、研發、制造、試飛交付、運營服務為一體的通用航空全產業發展體系平臺。
靠著龍頭引領,珠海的通航產業,一上馬就是航空整機研發制造,實現了高端起步。
去年12月24日上午,珠海金灣機場,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藍白相間的大型飛機上。啟動、滑行、機頭昂起、直插云霄,AG600成功完成首次飛行。八年磨一劍,繼運20、C919之后,AG600為我國大飛機家族再添一名強有力的重量級選手。
AG600是舉全國之力、通力協作的成果。5萬多個結構及系統零部件、近120萬個標準件,研制這么大體量、既能在陸地又能在水上起降的特種飛機,我國還是第一次。為此,中航工業研究制定了“主承制商-供應商”的大協作模式,充分調動全國資源參與研制。全國共有20個省市、150多家企事業單位、10余所高校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參與了項目研制,供應商就有70多家。
目前,中航通飛統籌國內外資源,加快研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通用飛機,形成以噴氣式公務飛機、水陸兩棲飛機、單發渦槳多用途飛機、活塞式小型私人飛機等產品系列發展格局。
龍頭帶領下,其他整機制造企業和航空配套企業也相繼跟進。目前,珠海引進了廣聯航空、航天科工、航太科技、民航校飛中心、中航飛行學校等眾多項目,逐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通航產業鏈,“航空夢”正越發變得清晰可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