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標對標 先行先試 創新發展
我們向嘉興學什么?
尋標對標 先行先試 創新發展
◎記者 連濤 王玲
7月23日下午,威海市黨政考察團一行40余人,啟程赴浙江、江蘇、廣東、福建,開啟了為期4天的“取經”之旅。
浙江嘉興,是考察團此次南方考察學習的首站。尋標對標,開闊思路,突破發展,處于海上絲路與長江經濟帶兩大發展戰略“T”字形匯合點的嘉興,有哪些經驗值得威海學習借鑒?
嘉興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浙江省接軌上海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浙江省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先行之地。
秉承著“紅船精神”,嘉興勇做改革“弄潮兒”、爭當創新“領跑者”,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贏得先機、取得優勢。
取經嘉興,考察團一行認真學習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汲取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爭當走在前列排頭兵的強大力量。


來一次“紅船精神”的洗禮!
7月24日,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
上午9時許,威海市黨政考察團準時到達這里,準備接受一次特殊的黨性教育。
首個考察點選擇南湖革命紀念館,目的十分明確——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紅船精神”洗禮,進一步堅定威海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決心和信念,為爭當走在前列排頭兵積蓄力量。
走進紀念館,巨幅黨旗如鮮血浸染,鐵錘鐮刀分外醒目,展陳主題包括“開天辟地”和“光輝歷程”兩部分內容,以“開天辟地——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歷史事件為核心,以黨的“一大”為重點,向前延伸至中國近代史,向后延伸至中國當代史。
隨著講解員的解說,通過光電影像圖片實物資料,紀念館如同中國共產黨黨史的一部厚重大書,一頁一頁鋪展在眼前。考察團成員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前進發展中的擔當和責任,也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在各個發展階段的一系列戰略思想。參觀過后,考察團成員來到宣誓墻前,重溫入黨誓詞。
革命、黨史、紅船、誓詞,一個個關鍵詞洗滌思想、撼動心靈,賦予了這次考察學習活動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特殊的意義。
重溫“紅船精神”,重在不忘初心。在學習考察期間開展這次黨性教育活動,是堅定黨的宗旨和理想信念的一次精神“尋根”之旅,使考察團成員經受了洗禮,受到了啟迪。
改革開放以來,嘉興自覺繼承和發揚“紅船精神”,敢于擔當,創新發展,爭當新時代新征程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納百家之長以厚己。汲取“紅船精神”的力量,考察團成員在嘉興開啟了學習之旅,致力把好做法、好經驗帶回去,將其轉化為推動威海發展的前行動力。

“北斗七星”如何撐起創新生態
7月的嘉興城,草木蔥蘢,生機盎然。嘉興科技城內,兩座百米高樓比肩而立,這便是浙江省引進的第一所“大院名校”——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所在地。
走進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創新大廈,眾多產學研合作項目分列大廳,每一個項目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這張床看似普通,實際上加了傳感器,是一張智能床,可以監控使用者的心跳、血壓等健康大數據,前段時間有病人靠它檢查出了腦梗。”清華大學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楊向東介紹說。
2016年到嘉興后,楊向東致力于挖掘企業家的創新需求,為制造業企業注入科研力量。與麒盛科技的合作就是校地合作的生動典范。
“我們幫助企業研發了傳感器,還開發了健康大數據分析平臺,一只普通的電動床由此實現了智能升級。”楊向東說,現在,健康睡眠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應用已成為麒盛科技引領行業發展的又一王牌,他們已幫助企業提出了未來5到10年智能床的研發目標和計劃。
在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這樣的合作創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大批像楊向東一樣的高端人才齊聚這里,實現著“把知識轉化為應用”的夢想。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為何有如此的吸引力?其背后是“政產學研金介用”一體化“北斗七星”創新模式的支撐。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吳云達說,研究院為創新而生,要做的不只是引進一批項目、孵化一批企業,而且是致力于構建具有先進水平的新型創新載體,為區域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支撐。
2003年成立以來,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在國內首次提出并實踐“政產學研金介用”一體化“北斗七星”創新模式。
“這七個要素構成一種新型創新體系,如‘北斗七星’,牽一星動六星,變陣無數、引領創新、驅動發展、魅力無限。” 吳云達說。
實現“七星”的同頻共振,全面發力,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先后在生物醫藥、生態環境、先進制造、信息技術、現代農業和分析測試等領域建立了“5所1中心”,擁有6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創新平臺,及各類創新創業平臺20余個,集聚和推動了一批電子信息、生命科學、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重大項目落地。
促進項目研發轉化,平臺是支撐,人才是關鍵。2015年,一項引才聚才的新模式——離岸孵化精準引智模式開始實施。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在全國率先投入建設離岸孵化器。目前,位于硅谷、悉尼、圣地亞哥等地的8個離岸孵化器已投入使用,成為招才引智的橋頭堡、聯系海外的連心橋,覆蓋全球20多萬海外精英。
研究所和孵化器主要面向企業和市場進行研發,并鼓勵實驗室和科研人員不斷從企業承接高難度的科研項目,從幫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中獲得收益并提升技術水平,最終實現實驗室與企業的良性互動。
在“北斗七星”的發展模式下,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還衍生出“中心+公司+基金”的產業化模式,這個模式“打通校地兩頭”,使“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相通共融。研究院探索建立多層次科技投融資體系,對大批海內外科技項目輔以“選種”“育苗”“移植”“助長”等一體化服務,加大科技成果轉換力度。
截至目前,依托清華大學,研究院主持承擔國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項目600余項,獲得國家及省、市各類科技獎勵100余項。其中有的科研項目瞄準國際尖端技術,取得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三高型”園區長成記
一個園區可以帶動一座城市發展。
2011年3月啟動建設,經過6年的培育期,嘉興智慧產業創新園實現了從無到有,進入高速成長期。2017年底,一期的入駐率達到95%,產值超27億元,稅收超2.5億元,每平方米稅收達2千多元。
園區建設標準之高、發展速度之快、項目質量之優,令考察團成員感到驚訝。
嘉興智慧產業創新園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其精準的目標定位和發展方向。
在平臺打造之初,嘉興目標明確——打造成為創業創新的高地、人才集聚的高地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高地,主要吸納2.5產業的發展大平臺,以區別于其他的制造業產業發展平臺和服務業發展平臺。
圍繞“信息經濟”和“總部經濟”兩大主題,園區重點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物聯網、通信電子、電子商務四大支柱產業,延伸發展科教文化服務、智能制造兩大配套產業。
事實證明,近年來,信息化正在全球快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正成為最大的發展浪潮,引領著全球經濟轉型升級。可以說,嘉興智慧產業創新園的打造正逢其時。而嘉興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后,更讓嘉興智慧產業創新園的發展站上了“風口”。
開園以來,園區已引進上市公司慈文傳媒、央企中國航天四維智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雄偉科技以及綠浪視覺、樂玩游戲、浙江巨磁科技等一批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強、產值稅收等經濟效益較高的智慧產業項目。
發展坐標確定,謀篇布局成為關鍵。為此,嘉興智慧產業創新園以超前眼光,堅持高起點規劃、高目標定位、高標準建設和高強度推進。
“不同于一般的園區,我們這里主要承載科技項目、文創項目,集聚的也都是以90后、80后為主的創業人員,需要的是更現代、更寬松、更開放、更能激發靈感和工作熱情的環境。整體設計都是按照這個定位來的。”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優越的園區設施配套、全生態的服務體系,讓園區呈現出高端人才、高科技產業“虹吸”效應,迸發出招強選優、產業鏈招商優勢,形成了“智能制造、智慧應用、互聯網平臺、軟件開發、游戲運營和總部經濟”等六大特色產業集群,已成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小村莊有大夢想
千年銀杏難得,千年梓樹更金貴。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潘家浜村就有一株千年梓樹。梓樹在民間象征著愛情堅貞、多子多福。古樹位于原唐代古剎零宿廟前,廟已不再,古樹依然。而它將見證潘家浜的另一段傳奇。
潘家浜是一個行政村,下轄13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000多人。去年,農民人均收入24241元。多年來,村里的主導產業是果木、苗木及傳統蠶桑養殖,村里的綠化和水環境保持得很好。村域水道蜿蜒密布,民居白墻黛瓦依水而建,嘉興平原水鄉的典型風貌,大抵就是這樣。
去年,35歲的村支書章何兵擼起袖子干了件大事——把村莊變成景區樣。“自己不懂,就從杭州請專業公司來設計文化景觀,進行整體氛圍營造。”章何兵說。
一年間,村里景區化建設集中投入了2700多萬元,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目前,涉及100多戶農戶的核心區基本建成。村口是新打造的旅游集散中心,移步村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水鄉畫卷——臨水長廊,水車戲臺;農家小院,彩繪上墻。
村里成了大景區,村民開始自掏腰包,“包裝”起自家的小景點。45歲的夏建祥前后投入200萬元,把自家農房改造成民宿,還承包了一塊土地,建起了素質拓展中心、農家樂和小木屋。
帶著項目來村里談合作的人也多了起來。“95后”梁榮花一直夢想開家自己的咖啡館。起初,她和姐姐在海寧一家咖啡館打工。聽潘家浜鄉村旅游運營公司的朋友說起,這里需要一家文藝范的咖啡館時,姐妹倆一合計,干脆做了個決定——“我們來!”
難以置信的是,這家咖啡館的原址竟是廢棄豬舍。梁榮花說,得益于村莊景區化建設和專業旅游公司運營,她們接手這間小木屋時,已經翻修成空房,又進行了簡單裝修布置。大年初一開業當天,潘家浜村迎來游客5000人次,姐妹倆的生意也火得很,一天賣出百余杯咖啡。
在美麗鄉村和村莊景區化建設過程中,潘家浜村強化黨建引領,重視發揮黨員在整個景區化管理中的作用,在景點內成立了以黨員為主干力量的五大紅管家,分別為民情紅管家、治水紅管家、愛心紅管家、平安紅管家和衛生紅管家,服務于美麗鄉村建設。
惟變者進,惟變者強,惟變者勝。在潘家浜村,創業與鄉愁同在,現代與傳統交融,人與自然共生。嶄新的“桑梓情·養心地·夢里水鄉潘家浜”也已經破繭而出,也為我們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威海篇提供了好的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