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的說道
乳山無魚不成席,盤魚的說道很多。魚與裕、余等字諧音,富足寬裕、吉慶有余是人們所追求的;魚味腥,腥與醒同音,早上醒來旭日東升、病后醒來健康恢復,醒是個吉利詞兒。這都迎合了人們接口彩、祈福祉的心理。富裕才能宴賓,健康才能團圓,可見人們把美好祝愿融入盤魚中。這也直接導致了對盤魚品種的講究。魚鱗圓圓的,古代銅錢是圓形的,親朋相聚是團圓的,因而,盤魚得是有鱗的;無鱗的魚,像沒有穿衣服,俗稱“光著”,光不好,會讓人聯想到光蛋、光棍等。盤魚的種類,最名貴的是紅鱗加吉,再依次是黃花魚、黃姑魚、鱸魚、白林(俗稱相魚)、梭魚等;舊時乳山很少有人吃淡水魚,現在逐漸興起,鯉魚、鰱魚、草魚也開始作盤魚。從前沒有冷凍保鮮條件,不產魚的季節,海邊人用干魚做盤魚;山區連干魚也沒有的,就雕刻一條木頭魚來代替。
鄭華在《乳山木頭魚》中說:“木頭魚一般是用結實的梨木或棗木刻的,因為梨木和棗木不易腐爛,不易碎裂,結實耐用。木頭魚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實心的,一種是空心的(也叫夾層木頭魚)……,如果是條實心木頭魚,待木頭魚上桌前,主婦要把面粉、雞蛋、蔥花、姜絲等調成糊狀,對木頭魚進行掛糊,再上鍋用油炸熟,并澆上湯料,上桌時,人們只吃木頭魚外面的面皮。如果是空心木頭魚,主婦做魚時,會用蘿卜、土豆、豬肉等材料烹調成菜,放在木頭魚的肚子里(夾層里);外面也是用前面的方法包裝、煎炸、澆湯;夾層木頭魚內外都是肉,只是做起來較麻煩。很多的宴席明知道上的是條木頭魚,大伙兒只是看著木頭魚喝幾盅酒罷了。”此文章記錄了木頭魚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實心木頭魚用面包裹著,炸出來還真有點真假難辯;空心木頭魚要掀起木頭魚的上層,吃放在里面的菜,實際就是一個魚造型的盛菜工具。據老年人講,木頭魚的出現,時間在清朝中期,始興地在崖子和馬石店一帶。成因有二:一是起因祭祖。有一家的主婦,過年擺供桌,放上真魚,孩子饞、貓兒叼,后來,她靈機一動,刻了一條木頭魚代替真魚,祭祖桌上既有了魚,也不用白天黑夜地看護了。二是起因喜宴。有一家很貧窮,給兒子結婚辦宴席買不起魚,母親心里很不是滋味。魚代表吉利,無魚不成席呀,無奈之下,母親刻了一條木頭魚代替真魚上席。客人知道魚是假的,也明白主人的情分是真的,大家照常高高興興地喝酒。木頭魚被認可以后,其制作工藝也越來越精制。甚至富有的家庭,也雕刻木頭魚,當作寓意“吉慶有余”的工藝品收藏。就這樣,木頭魚在乳山流行起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木頭魚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上盤魚要頭朝北、肚朝客,這是指在正房地上坐席。說得好懂一點,就是魚頭沖著后瞅席,魚肚朝向一三席。這種定向,在做魚時就定好了。魚身貼盤底的一面,只劃二三道縱向刀口;魚身朝上的一面,縱橫劃口都有,形成了十字形刀花。新中國成立前,海沿人絕對不準把盤魚翻過來吃,底面是留給“上鍋子”的人,即正在忙乎炒菜做飯的女人們。新中國成立后,席上開始吃盤魚的底面,但注意事項卻很多,翻動盤魚只能是陪客的人,客人不能翻魚。誰也不得說把魚翻過來,要說劃過來。哪位不想繼續喝了,不能把酒杯倒扣著,盆碗碟勺也不能倒置,因都具翻象。漁村最忌翻字,因船怕翻。
乳山素有“勸酒不勸飯”之說,人們認為飯吃多了難受,酒多點卻是愉悅的。而吃魚又是勸酒最烈之時。如果說整場宴會是支歡快的曲子,那么盤魚上來,就是奏響了主旋律、進入了高音區。吃盤魚時,主副陪要使出渾身解數,極盡勸酒之能事。舊時劃拳、行酒令在乳山都曾流行過。使用酒盅的時代,吃魚必須連干三杯,并且主副陪要先喝為敬。三杯之后,還有頭三尾四、四平八穩、腹五背六、十二周全等勸酒的說道。實在勸不下去的時候,就把湯匙放在桌子上轉,停下時匙把指向誰,誰就得喝。現在又興“說個話兒”,敬酒的人要有敬酒詞,把發財、健康、升官、好心情等詞,結合在場的人加以渲染,那股吉利勁兒,致使對方不好意思不喝。勸客人喝時,主副陪要“舍命陪君子”,跟著同干。有些家庭還有陪客預備隊,一旦倆陪都醉了,第二梯隊上。就這樣,勸來勸去,往往“魚在桌上、人在桌下”,好多人沒能等到動筷吃魚的時候,就醉趴下了。醉了的人往往辯解說“我喝的不是酒而喝的是情分”,此話有一定的道理。
“客不走主不安”,酒宴結束后,沒有醉的客人要早早回去,讓東道主拾掇屋子、得以休息。東道主要送客,目送客人離開視線后方可回屋。醉客要服從主人安排,歇息醒酒。“酒后不語真君子”,醉酒不丟人,發酒瘋不光彩,醉后表現出良好修養的人,倍受人們尊重。(辛明路)
編輯: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