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火火鬧元宵
元宵,即元月的月圓之夜。西漢武帝時期有正月十五祭祀泰一神的習(xí)俗,漢文帝為紀(jì)念平息呂氏的成功,將其升格為元宵節(jié);東漢明帝倡佛,佛教在正月十五燃燈敬佛,民間學(xué)而沿襲之,形成了張燈、賞燈的風(fēng)俗。元宵節(jié)也與道教的上元節(jié)重合,道教稱上元之夜為元宵。總之,元宵這個節(jié)日,紅火中燃著希望,熱烈中散發(fā)睿智。
舊時,乳山的講究,正月十四是初燈(又叫試燈),十五是正燈,十六是燦燈(燦是殘的代替,燈節(jié)將結(jié)束的意思)。人們信奉萬物皆有神靈,燈當(dāng)然也有燈神,黑夜里送來光明的神,更應(yīng)該受到人們尊敬。據(jù)說對人不吉的東西都怕光亮,燈光照到的地方,祥和安康。燈節(jié)期間的光明管一年,家家戶戶徹夜長明燈。
十四晚上,把各間屋子的燈都點亮,包括存放糧食和物品的倒廳和廂房,讓燈神照耀家中的每一個地方。家庭主婦在燈光下捏豆面燈,以備十五晚上用。面燈的種類很多,燈底座分別捏1—12道褶皺的月份燈、放到打糧場上的場燈、照亮先人墓地的墳燈、放到大門口的猴燈、放到糧囤子里的圣蟲燈、放到箱子蓋上的元寶燈、放到水缸里的蛤蟆燈(或魚燈)、放到桌子上能馱來錢的龍燈、放到豬窩蓋上的豬燈、所崇信的靈物燈、家人的生肖燈等。要捏什么像什么,比如場燈,要捏一小毛驢拉著砘(碌碡),像在打場的樣子。燈底是小盤子一樣的燈座,燈頂捏有燈油碗兒,豆油作燃料,捻棉花當(dāng)燈芯兒。
十五的白天,要看秧歌和望媳婦。“沒有秧歌跳,年景不起俏”,辦秧歌的村,為了交流技藝,互相學(xué)習(xí),十五這天就成了約定俗成的秧歌匯演日。各村秧歌隊都趕到鄉(xiāng)鎮(zhèn)駐地,觀眾也紛紛從四面八方涌來。各村的秧歌手,竭盡全力為村爭贊譽。孩子們最盼望跟著大人去看秧歌,熱鬧開心,壯觀震撼。別看人山人海的,后勤供應(yīng)還是有保障的,街道兩旁賣吃的、穿的、玩的,應(yīng)有盡有。平日里較摳門兒的父母,這時往往也會很大方,糖枝子、糖球、火燒等,不用孩子開口,準(zhǔn)能樣樣都給買。農(nóng)村一年中有兩個望媳婦的日子,一是大年初一,看自村年前娶來的新媳婦,如果來望媳婦的人不多,婆家很沒有面子,會讓人認(rèn)為是一種人緣不好的跡象。二是正月十五,看外村來躲燈的媳婦。望媳婦是女同胞的事,她們?yōu)榱丝囱砀鑵R演,有的就把望媳婦的日程提前到十四。躲燈的新媳婦,十四以前就得來親戚家,過了十六才能回去。躲燈的俗源,推測與遠(yuǎn)古祖先崇拜或某種禁忌有關(guān),民間的說法,第一年看到婆家的燈,主著婆家窮,并衍生出了一些說道,“新媳婦要躲燈,不躲燈克她公”。
傍晚,先給祭祖的供桌點上蠟燭,家庭男成員起身到祖塋送燈,一墳一燈,用盤子端著點燃的面燈,先放在墳頭供一會兒,磕頭后端起燈盤子環(huán)繞墳丘照耀。回來后,再端著場燈到打麥曬糧的場上去。然后,再把其他面燈各擺其位。有兩種燈最有趣,一是蛤蟆燈(有的村是魚燈),在盆里點燃后,放到水缸里,盆兒在如果水中央不動,主著本地太平;如果漂動了,漂向哪個方向,那兒就人壽年豐。二是屬相燈,把全家人的生肖燈集中放到一個大盤子里,一并點燃,最亮的、躥燈花的最好,主著幸福康壽。家人同屬相的,要事先做個記號。“吃了燈兒菜,百病不相害”,過了十五以后,把豆面燈切成薄片,晾曬成干,用于馇白菜、燉粉條,別有風(fēng)味。
正月十五吃元宵,這時所說的元宵是種節(jié)日食品。從前舍得花錢買元宵的人家少,多是自己動手做的,用黏米粉(俗稱糕面)包著紅糖、棗泥、芝麻等餡料。十五晚上,如果自村或鄰村有唱夜戲的、耍會(秧歌類)的,往往要等看完節(jié)目再煮元宵,吃著元宵,全家人破昧猜(猜燈謎),歡聲笑語,通宵達(dá)旦,其樂融融。
城里的商會或?qū)崢I(yè)公司多在正月十五舉辦燈賽,燈賽分三個步驟:一是張燈,參加賽燈的單位和個人,提前到指定的位置懸掛自己的作品;二是觀燈,市民前來瀏覽參觀;三是賽燈,評選出最佳制作和最好的燈謎。趣味性、知識性、觀賞性相統(tǒng)一,文人墨客、伉儷情侶都喜歡參與。封建社會閉門深閨的淑女,也可以出來觀燈,在皎潔的月光下,在明亮的燈光里,盛裝艷麗,快活游玩。
以上所說,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風(fēng)俗,建國之后,紅紅火火鬧元宵的良好傳統(tǒng),在乳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fā)展。20世紀(jì)80年代初開始,鄉(xiāng)鎮(zhèn)秧歌進城,大秧歌鬧起來的時候,遙看恢弘豪放,近看節(jié)律緊湊,像行走的樂隊,像高歌的方陣,像氣派的大戲,把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一下子就提了起來。1985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二至十七,在城區(qū)兒童樂園舉辦元宵燈展,布各種彩燈270余盞;2010年臘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七,在市政府廣場及東方廣場舉辦首屆新春燈會,布彩燈群38組,有龍騰盛世、祥獅瑞舞、吉祥乳山、福聚乳山等主題燈組,還有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文化燈;2011年臘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七,在市政府廣場及東方廣場舉辦第二屆新春燈會,共展出大型彩燈50組,分為和諧發(fā)展、母愛文化、休閑浪漫、科學(xué)發(fā)展、燈謎互動5大展區(qū);2012年臘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七,在政府廣場、東方廣場、母愛文化廣場和勝利街中心路段,舉辦第三屆新春燈會,共展出彩燈40余組,分為龍騰盛世、紅火新年、和諧平安、魅力乳山、迎春長廊、鹿乳奉親等展區(qū);2013年臘月二十八至正月十六,在政府廣場、東方廣場、母愛文化廣場舉辦第四屆新春燈會,設(shè)大型主題燈組3組、賀新春燈組2組、廊型門燈3組及4000多盞沿街高空燈籠。
秧歌匯演和燈會的舉辦,有效地提升了過年、過元宵的喜慶氛圍,對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更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