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漁俗系列節慶活動
受日常習俗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漁家節俗。春節是中華民族祈福總動員,又正值北方漁閑時節,乳山漁民當然要熱鬧一番。我出生在漁村,對此記憶頗多。
除夕的早上,母親除了做隔年飯、馇隔年菜以外,還要煮面條,長長的面條像帶魚。以前,乳山漁場多帶魚,希望帶魚出得多,盼望海上能有好收成。吃完早飯后,要去給船貼福字,有的人家是貼5張,4個船柱子各一張,船頭1張,寓意主著有頭福;有的是貼3張,貼在船兩幫和船前頭。除夕夜間12點,家里的男孩子要隨父親到海邊發紙。發紙是個代指詞,其實履行起來,頗有一套程序。海邊村村都有龍王廟,但不是村村都有娘娘廟。沒有海神娘娘廟的村,一般是先供龍王后供海。供龍王,到龍王廟;供海,則直接向大海施祀。敬祀的方法,都是擺面食、水果等,叫設供盤。再依次是上香、磕頭、燒紙。乳山漁民是廣神論群體,他們又信龍王、又信海神娘娘,供海就是敬拜海神娘娘。
正月十三是管海日,漁民們都很重視。漁民搞活動,突出的是一個鬧字。管海那天,如果能請來縣級以上劇團,并連續唱三五天,這樣的村,相當露臉兒,村民也是很展揚的。各村多有業余劇團或者業余秧歌隊,什么都沒有的,得從外村請戲或者請耍會的(秧歌)。為敬海,漁民準備的禮花炮仗、高香、紅蠟、紙墩,要多于除夕。管海日的上午七八點鐘,各船人員在龍王廟前擺開煙火陣,以誰燃放最多、聲音最響為好。敬拜儀式多是上午九點開始,戲不停,秧歌不停,只是鞭炮暫停。由族長或德高望重者,代表全村漁民給龍王敬香;再由他領著磕頭,漁民們長輩在前,晚輩在后,依次跪下,虔誠叩首;然后是燒紙(俗稱發紙)。現在請戲的少了,敬拜儀式也多是各船自行舉行,只是燃放鞭炮的有增無減。
正月二十五是龍風日,這是龍王發布全年天氣總預報的時候,漁民很重視。龍風日看年成,這是漁民非常關注的日子。清晨,他們會到室外,觀測風向、風力,觀看天空陰晴。東南風最好,海上平安魚蝦多,東北風也行,最忌西北風;天空以晴為吉,多云也可,忌諱陰天。這些都是秘密,只有船長知道,一般人不告訴他。
騎著谷雨打雜魚,谷雨前后,洄游到乳山漁場的魚蝦基本到齊了,大海市正式開始,漁民系列祈福活動到了兌現的時候。船主殺豬羊、蒸大供(餑餑)、燒香紙、放鞭炮,領著船員面向大海磕頭,求平安、求豐收。祭祀之后,把豬切為大塊肉,漁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預示豐衣足食,能發大財。這時外人(指陌生人)趕上了,如果客客氣氣的,不立即參加豪飲,這對漁民是很不禮貌的。(辛明路)
編輯: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