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規矩
新船下塢,要擇好日,船頭披紅彩,桅桿掛紅旗。船頭上擺供品、燒高香、燃黃表、點蠟燭。船主用朱砂為墨,在新船的眼圈里畫上眼珠子。畫好以后,鑼鼓齊鳴、鞭炮齊響。抬船人喊著“風平浪靜,船到吉行”等號子,請船下海。這個過程,講究接個好口彩。干活或者圍觀的人,要多說些魚滿艙、平安、發財等詞,千萬不能說喪氣話。據說六村屯村有個財主修了一艘大貨輪,將下塢時,很多村里人到船上參觀,其中有個人說:“我一趟沒有跑到頭”,他是在形容船太大,從船尾走到船頭,需要歇息一下。結果這條船在第一次航行時就遇到了臺風,葬于海底。西黃島村有個遲煥梅去下冬鉤子(冬季到較遠海域釣魚),上船時一邊提著豬肉一邊說:“吃今兒沒有明兒了”,他可能是報怨船長不會過日子,肉買多了。結果那次出去,一場強北風后,他們再沒有回來。這都是人們事后的牽強附會,但漁民卻很信這種事。
那時出遠海用的多是叫舢板或者叫桷子的木帆船,所使用的網具以圓網居多。一船4人,各有職稱、各有崗位。船長叫船老大或者船把頭,再依次是搖大櫓的(多是船長兼)、搖二櫓的、站艙的、站前頭的。其收益分配,生產工具和勞動力都占股份。一般是“七股制”,船1股、網2股(因網易損)、船上4人各1股(船網的主人叫班主子,多自任船長,如果請人當船長,班主子得讓0.5股給船長)。這種勞務合同是口頭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沒有任何文字契約,世世代代的漁民卻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執。
圓網屬于一種無囊型圍網,單船即可操作。看到魚群、或者估計有魚時下網。網的初端系有大飄浮物,并插著彩色旗,網全撒下以后,再轉回彩旗處拾網頭。后來改為團繩控網法,網頭、網尾各有90庹大繩(繩子頭都固定在船主子上),與網同時撒入海中。因撒網是轉了個大圓圈,所以繩不離船就完成了“圍剿”任務。網張開來呈扇形,水面掛浮子的網綱(網綆)長,水下嵌沉子(墜子)的網綱短。拾起網頭后,先快速向船上拉墜子綱,以堵截了魚的退路;再把浮子綱全部拉上船。這時網在水中呈圓包狀,收起這個大網包(叫起網),把魚倒進艙內就行了。船挪個地方,再撒另一網。圓網最適合捕撈鯖魚、鲅魚、帶魚、馬面鲀、安康、鯧魚等上水層的魚。有些年份,鯖魚和馬面鲀等魚很多,多得不能下網,勉強把網撒下也拉不動,漁民只得用“撈撈”(帶長把的勺形網兜)向船艙里撈魚,撈到船的最大載重量時,把網割破,行話叫割(方言:ga)包,即網開一面,把其余的魚放掉。但那時的漁民并不富裕,魚越多越賣不出去。現在有些村中的小地名,如鯖魚垛、臭魚溝等,就是語言化石,記錄著堆魚、爛魚的歷史。
船長不論在族中、村中輩分大小,在海上絕對有權威,船員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其指揮。如果不那樣,遇險就不能化險為夷。船上備有太平斧、太平石(多是長方形的塊石,提前用繩子網好了)、潮瓢(木質的,簸箕狀,以梁為把,類似陸地上打掃衛生所用的鐵戳子),在突遇風暴的緊急情況下,迅速砍斷錨纜、桅桿,同時把系好繩索的石頭放入海中,給船一種牽力,使船頭迎著風浪,等待著暴風停息。飛噴進船艙里的海水,要用潮瓢及時地舀出艙外。在海上,如果碰到其他船只遇險,無論熟悉不熟悉,大家都會奮力營救;在碼頭上,如果遇到斷糧斷水的外地船只,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免費給予補充生活必須物資。這是不講任何回報的,即使施惠方因此蒙受巨大損失,漁民們也在所不辭、無怨無悔。出海風險大,因而有父子不同船、出海不喝酒等硬性規定。
另外,漁民如果發現網中有海龜,會立即放生,并磕頭禱告,敬請原諒。平日里對龜鱉從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老人家、老爺子。這些習俗,我在其他文章中談過,不再贅述。(辛明路)
編輯: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