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民間百姓祠堂祭祖習俗
乳山人春節祭祖重視的是室祭形式,即到氏族祠堂進行“廟祭”(俗稱祠堂為家廟)和在居室內設供桌“家祭”。前者屬于聚族“公祭”,敬拜遠祖的成分多;后者屬于自個家的“私祭”,敬拜近祖的原由多。春節墓祭儀式,乳山有些村已式微,想來也有道理,春節是請祖先回家過年的,如果再跑到墳前祭祀,有些重復;但“禮多人不怪”,堅持墓祭也無不妥。
祠堂祭祖的儀式,各地差異很大。即使同處一邑,一水之隔的河東河西、一道之隔的路南路北,往往也不一樣。方式方法雖不同,但目的和作用完全相同。祠堂祭祖是血脈匯聚、精神認同、加強交流、增進感情、凝聚人心的家族課程,是慎終追遠、不忘根系、感恩思孝、懂還知報、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各家族都有這樣的遺訓:“子孫做了壞事不準入祖墳、不準上族譜。”很清楚,祖宗都想讓后人學好、過好。通過祭祖,與祖宗做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有好處。
擺供品——除夕前一天,祠堂忙于擺設供品。早期是族人送供品,一家出一兩樣。因物品重復率太高,后來各家出點錢,由祠堂統一采購。贊助款夠用的祠堂,則不收各戶的錢。乳山祭祖食品,沒有太多規矩,只要不是忌諱的,陸生海產的都行。明清時期大戶人家,有設“大三牲”的,即以牛頭、豬頭和羊頭為主祭品(隆重時用全牛、全豬和全羊)。因乳山人感恩耕牛,后來不用牛作祭品;設“小三牲”為常見,即雞、鴨和魚。多數祠堂以大小“三牲”為參考,自行搭配,從豬頭、羊頭、全雞和大盤魚等品種中選擇三樣。其他供菜,人間覺得名貴的,老祖宗都會喜歡的。究竟擺多少樣,視供桌的大小而定,多者有擺二三十道菜的。大供餑餑是必上供品,還有米飯、水餃、果品等。族長或德高望重者指揮安排供品擺放。
上宗——大年三十清晨,各祠堂首先要接待前來上宗的人。遷居外村、或本村的族人家庭,給過世滿3周年的親人上譜(夫妻得后逝者滿3周年一塊上譜),即把逝者名字、簡要生平,填寫在族譜上。族譜分兩種,一種是祭典用的圖表式掛譜,張幅很大,幾乎能占滿一面山墻,質料多是綾緞,底色很淺(淺灰、淺紅和淺黃等);另一種是書卷式的譜書。有兩位執筆人,一位在大桌子前,負責填掛譜;一位在小桌前,負責填譜書。掛譜只填寫名字,譜書對優秀人物簡要記錄其事跡。上宗是為了給親人名留族史,這一刻氣氛莊嚴肅穆。因掛譜要及早升起來供族人祭祖,所以上宗的人要趕早。境內傳說,某氏族外地上宗的人來晚了,祠堂的人不滿意、摔臉子,外地人就動手搶家譜,爭搶中,把掛譜撕扯成了兩半,外地人回去后,憑著半張掛譜,另立祠堂。上宗的人,帶著紙墩、香燭,參加祭祖。有的還捐款給祠堂,祠堂張榜公布捐款人名單及款額。
升譜——族譜填寫結束后,立即把掛譜升掛在大供桌上方的墻上。乳山有東為大的說法,所以多是掛在祠堂的東山墻上。用長竹竿挑起來,把掛繩放在掛釘上,掛端正后,祠堂門外緊接著鞭炮齊鳴,繼而鑼鼓喧天,向人們宣示祭祖活動正式開始。
祭祖——因祠堂大廳多不是太寬敞,恭候在院內、門外的族人,要分批進來祭祖。首批多是輩分較高的人。具體程序:一是族長宣布祭禮開始,請祖先就位。族長點燃高燭后,退身供桌一側。二是參拜人在供桌前列隊肅立,大家表情凝重,心態虔誠,以示對祖先的尊敬。三是族長讀祭文。祭文用“維”字開頭,維系、開啟與祖先溝通交流之意。中間正文多為4字句,短句讀起來容易表達哀思緬懷之情。篇幅長短不限,內容各族自撰,如“緬懷祖德,萬世弗忘,祈禱吾族,家運昌隆,人丁興旺,福澤永綿”等。祭文最后以“尚饗”二字結尾,尚含崇尚、崇敬和盼望的意思,饗是請享用美食佳肴。四是進香敬酒。祭文讀畢,族長點燃3支香,雙手捧香三作揖后插入香爐;族長上香時,助手已把酒杯斟滿,跪地雙手舉杯過頭,由族長接過來,放在祭桌上,祭酒3杯。五是行磕頭禮。族長站在桌前一側下令“叩首”,參祭者一齊作揖,隨之跪在拜墊上磕頭,三叩首(磕頭3次)。向掛譜大供桌磕頭后,再向祖先畫像三磕頭(畫像下也有供桌)。畫像是祖先的代表人,這位人物是家族的榮耀,如姜姓的姜太公、辛姓的辛稼軒、劉姓的劉伯溫等,也有的是立村之祖。這批人磕頭禮畢,有秩序地退出堂外,下批人進門。之后各批只是行磕頭禮,讀祭文、進香和敬酒等程序省略。祭祖時間上,只外村的多在大年三十當天前來,本村的,除夕夜、正月初一等日子,都可以前來祭祖。祭祖人帶來的紙墩、供香和鞭炮,由管理祠堂的人收下,并負責擇時點燃。發紙或在室內放燃紙盆,或者在院內劃發紙區,都要確保祠堂的安全。正月十五之內,祠堂隨時接待族人前來祭祖。(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