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大秧歌的表演內容
大秧歌的人員組成。乳山大秧歌是由鑼鼓隊、耍龍隊、花鼓隊、扇子隊和自由舞隊合作表演。隊員多時達到二百左右人,最少也需一百多人,才能顯出乳山大秧歌的恢弘氣魄。
一般情況下,鑼鼓隊需12-16人,領珠1人,耍龍36人,大夫4人,保鏢4人,花鼓28人,扇子48人,自由舞里面有挑擔2人,耍毛驢3人,劃旱船2人,大頭娃娃2人,貨郎2人、獅子1對4人演。
值得格外提出的是,在歷史的演變中,乳山大秧歌的自由舞部分曾經也流行表演過踩高蹺、秧歌劇、表演唱、錮漏匠和王大娘、老姜背老婆、丑婆和傻小子、相公和閨秀、貨郎和翠花、漁夫和樵夫、牧童和村姑、豬八戒背媳婦、小放牛、撲蝴蝶、提龍燈、唐僧師徒取經、濟公等單人或多人舞蹈,內容多是插科打諢,力求詼諧有趣。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節目如踩高蹺,已經從跑街串村的大秧歌中排除掉,以確保演員的人身安全。還有大秧歌中的秧歌劇表演唱,因大秧歌是農村群眾農閑的娛樂節目,沒有經過專業戲曲訓練,表演唱的素質不能與專業劇院的演員相比,故大秧歌把秧歌劇表演唱也排除出去。還有一部分與時代格調不協調的插科打諢小節目,比如節目中出現了第三者的搞笑小劇,也因為格調不高,被乳山大秧歌清除了隊伍。如今乳山 大秧歌的自由舞部分一般是選取清新健康、格調高雅,反映新時代乳山各行各業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狀態。真正達到與建設和諧社會與時俱進。
大秧歌的技法特征。陣形有二龍吐須、龍擺尾、剪子股、卷菜心、盤玉柱、八卦陣、竹蘭開花、勾心斗、九旗陣、跳龍門、四連環等變化。
演員的步法一般采取走十字步(又稱剪子步)、走8字,8與“發”諧音,是種祝福,寓意讓觀眾“發”。走勢有踏步、撲步、顫步、縱跳步、走場、跑場、踉蹌、吸腿、翻跟頭、疊羅漢、鷂子打腿、水底撈月等。手勢表達有甩、捅、點、抖、楊柳、單臂花、交替花、蝴蝶花等動作。
鑼鼓隊有直徑2米的大鼓1個,由5、6人或者10幾人同時打;鑼2個、2個镲、鈸2個,各有2人打。鼓點分四種,各方隊單獨亮相表演時打龍燈鼓、花鼓點、扇鼓點。斗做時一律打秧鼓點,節目有龍鳳斗(即龍扇斗)、龍與花鼓斗(又叫龍虎斗)、扇與花鼓斗龍。合作表演時打秧鼓點,節目有龍鼓扇三方表演梅花盤、全體演員表演大團圓;開場以龍開點,打龍燈鼓;收場以龍最后耍一圈謝幕,也打龍燈鼓。
單隊亮相表演。乳山大秧歌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內容。鑼鼓隊是乳山大秧歌的領隊,處在隊伍最前方位置,目的為了打鼓聲調高,起到鼓舞隊員、召集觀眾、引人注目的作用。隊員各部各位后,演出即將開始。
首先出場耍龍隊的領珠人,嘴含口哨,手持龍珠。他既是耍龍隊的指揮,也是秧歌隊的總指揮。龍的一切行動靠龍珠指揮。哨聲是召集隊員集合、吸引觀眾到場的號令,也是暗示表演隊員做動作的指令。
領珠人第一聲哨響,鑼鼓隊立刻打起龍燈鼓,演員紛紛歸位,觀眾也陸續聚攏。龍燈鼓一直敲。耍龍隊員個個精神抖擻,就見兩個龍頭一抖擻,龍身抬起,龍要出門了!此時,龍頭前方鞭炮齊鳴。鞭炮響過,領珠人第二聲哨響,演出正式開始!
龍珠引導兩龍開始前進,剛一行動,噴火人乘機在龍頭前方實施第一次噴火。緊接著,兩條龍先做一個“龍穿尾”,寓意龍從窩里出來后,又轉回頭看看自己的窩。接著又來一個“龍穿尾”,意思是可以放心出遠門了。緊接著在龍珠引導下,耍龍隊耍出五種套路:龍打尾(又叫龍穿尾)、龍盤墩、龍打絞、龍打滾、擺8字。當龍穿尾、龍頭鉆腰之際,噴火人都要掌握時機及時噴火,因龍的行動快,噴火時稍不留神,就錯過時機。五套路耍完,耍龍隊擺出8字隊形,此時領珠人吹哨換鼓點,同時引導龍隊拉開隊形,退到場地兩邊,將秧歌演員圍在場中間,龍嘴繼續張合,張顯威武之氣,龍頭左顧右盼待命。
花鼓隊出場,換打花鼓點。隊員全是青壯年男勞力,個個生龍活虎,勇猛強悍。他們左手持花鼓,右手握鼓棰。聽著鼓點走十字步、走8字步。打花鼓的套路有:單腿打、跑著打、跳著打、人體原地轉圈打、蹲著打、劈腿打、頭頂上打、相互對打、雙插隊打、單插隊打、四門斗等套路。鼓棰揮舞,彩綢飄揚,隊員們身姿靈活,前俯、后仰、左沖、右突,上竄、下跳、前轉、后轉,看得人眼花繚亂。當花鼓隊員相互對打幾段之后,擺8字隊形,并退至場地兩邊,停止打鼓待命。
接下來4個大夫出場,他們是秧歌隊的指揮,每人領一隊,左手拿令旗,右手拿拂塵,嘴含一哨。拂塵、令旗和哨用于指揮打鼓換點、領導花鼓隊、扇子隊和自由舞方隊跑場和變場。
大夫領扇子隊上場,換打扇鼓點。隊員由年紀各不相同的婦女組成,老的少的都有。她們一手一把扇子,左手持扇在胸以下部位,右手持扇高舉頭頂。她們踩著鼓點,跟著大夫的指令向前走十字步、走八卦步。邊走邊舞,扇鼓點時快時慢,抑揚頓挫,隨著鼓點的快慢,看著大夫的指令做下腰、轉圈、撲蝴蝶,梅花、荷花、單隊穿插、雙隊穿插、雙8字、四門斗等諸多套路,但見彩扇飛舞,像花開,像蝶飛,像彩云。大夫引扇變換隊形,走8字,之后隊形拉開退場。
最后自由舞隊員亮相,換打秧鼓點,走十字步、走8字步。自由舞隊員是整個大秧歌隊的配角,人員可多可少,乳山大秧歌中的配角,注重莊重、文明、陽光、俊雅,代表各行各業不同人群的精神風貌。他們表情自然,笑逐顏開,一上場就與觀眾廣泛互動,達到讓觀眾高興發笑就是目的。一段鼓點過后,他們退場。
斗做表演。單獨亮相一結束,開始斗做表演。有鳳鼓斗、龍鼓斗、龍鳳斗、扇鼓斗龍四種。斗做表演一律打秧鼓點,鼓點時快時慢。雙方在大夫的引導下相向前進,相距一米站定,開始做動作。隊員身體前頃點頭,手向前伸,表示二人相見伸手歡迎之意;隊員身體后傾頭后仰,手向上抬,表示談話融洽開懷大笑態。
鳳鼓斗。大夫引導扇子隊和花鼓隊上場,兩隊相向,吹哨打秧鼓點。花鼓隊兩步一竄,邊走邊打鼓;扇子隊員跟著大夫一腳在前一腳在后,一手拿扇低一手拿扇高舉,保持一種姿勢向前蹭著直跟。相距一米時,兩隊都站定,腿腳不動,頭和手伴隨鼓點靈活擺動。大夫前傾身點頭,手向外伸,雙方隊員照著做,扇子隊身體前傾,雙手持扇在頭頂前方耍扇;花鼓隊身體前傾兩手伸向前方敲打,表示伸手歡迎之意。大夫頭向后稍傾,將手抬高,雙方隊員也照著做,扇子抬高耍花,花鼓抬高敲打,這表示開懷大笑之意。然后各隊走8字,做單隊穿插斗、雙隊穿插斗、四門斗等套路,斗完一圈之后,接著隊形分散。
龍鼓斗。大夫引花鼓上場,領珠人引二龍入場,打秧鼓點。兩隊相向,花鼓隊兩步一竄,步步而來。行至相距一米,兩隊站定。大夫領花鼓隊員腿腳站穩,身體前傾點頭,向前伸手打花鼓。領珠人也帶兩龍頭向對方點頭,龍嘴一張一合。花鼓隊員身體后傾,打鼓向上,龍頭也略微抬高,嘴巴一張一合。然后雙方各隊走8字,斗完幾個回合,接著隊形分散。
龍鳳斗。大夫引導扇子隊上場,領珠人引二龍入場,打秧鼓點。兩隊相向,扇子飛舞,龍嘴張合,表演龍鳳呈祥。然后各自走8字,斗一回合,隊形散開。
扇鼓斗龍。大夫引導扇子隊和花鼓隊上場,花鼓隊一分為二,站在扇子隊的兩邊,領珠人引二龍入場,打秧鼓點。然后跟著大夫做歡迎高興的動作。然后各隊跟著大夫走8字,退場。
梅花盤表演。扇鼓斗龍隊形一分散,龍退至兩邊待命。4個大夫每人領一隊花鼓和扇子,跟著秧鼓點走8字,以8字穿花、花鼓進、對鳳舞等套路舞圓場。接著隊形再次拉開,扇子和花鼓各分兩組,接著兩組扇隊和兩組鼓隊為一組,分成兩組。然后兩組同時表演梅花盤,打秧鼓點。首先,一大夫領扇子隊在前,一大夫領花鼓隊在后,排成一排按順時針由內向外轉螺旋圈。最后扇子隊在里層不停地轉圈,花鼓隊在外圍也不停在轉圈,此刻中間的扇子在空中變成一朵花,花鼓像護花的葉兒。兩個梅花盤同時盤成,并不停地在場地上轉著圓圈,像兩朵隨風搖晃的花朵。此時,領珠人趕緊打哨,二龍趕緊上場,兩條龍分別包在兩個轉圓圈的梅花盤外圍,龍也跟著跑圓圈。當龍尾隊員勁兒用盡之時,領珠人趕緊吹哨,此時,龍先表演一套“龍穿尾”退出。之后,扇與鼓也從梅花盤里一圈一圈退出來。
大團圓表演。梅花盤之后,打秧歌鼓點,表演大團圓。一聲哨響,所有隊員上場,在4個大夫和1個領珠人的帶領下,各路隊員以快走陣的套路歡快起舞跑陣勢,有單隊穿插、雙隊穿插、龍盤尾、四門斗、扣心斗、六門斗、剪子股、雙8字、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諸多套路,隊形多變,場面熱鬧,讓人眼花繚亂。
最后花鼓隊和扇子隊變換隊形,以8字穿花、花鼓進、對鳳舞等套路舞成一個大圓圈。接著花鼓隊變形,跑進到圈里打幾個套路花鼓。接著4個大夫也進圈里走一圈,然后退出,花鼓跟著大夫也退出。緊接著,大夫一人領一隊重新轉大圓圈,此時,要把配角的自由舞演員全部圈到中間表演,讓他們在中間制造笑點,調動觀眾的歡樂情緒。然后,扇子隊變形包圍了自由舞隊員;花鼓隊又包圍了扇子隊,同時圓圈由內向外逐漸縮小,當扇子隊形在圈里呈荷花式造型時,領珠人馬上引領二龍在最外圍包住一直轉動的圓圈不動,龍尾相接,龍頭對著龍珠做二龍戲珠狀。這時候,一對獅子最后出場,它們圍著轉動的大團圓搖頭晃腦,自由活動,引逗觀眾高興。之后,領珠人吹哨,示意做收場表演。
收場謝幕表演。大團圓之后,接著擺方隊,打龍燈鼓點。耍龍隊耍一套龍穿尾,將龍頭耍向前方,面對觀眾站定,領珠人在兩龍頭部中間站立。一對獅子分別站在二龍左右。其他各隊由大夫帶領,一分為二,左右相稱排列。
方隊擺好之后,領珠人手握龍珠將竹桿橫放胸前,兩手相抱,低頭向觀眾三鞠躬答謝,口稱“謝謝觀眾的觀看”。緊接著所有隊員都向觀眾三鞠躬;與此同時龍珠上立即掛出“和諧新農村”字聯;二龍嘴里分別掛出“母愛乳山”“養生福地”字聯;二獅嘴里分別掛出“輝煌乳山”“龍騰虎躍”字聯。
當字聯打完,秧歌隊員全部退場。最后耍龍隊還要返回場地再耍一圈,龍頭面向觀眾點點頭,表示謝謝觀照。整場表演自此全部結束。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