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鏤繡
從19世紀末至21世紀,在乳山有一面紅遍境內外的手工藝品旗幟矗立在經濟商貿界超過百年之久。到20世紀中后期,這面手工藝品界的旗幟是由乳山六萬個家庭婦女共同揮舞的。這面旗,不僅在萬眾一心奔小康的乳山婦女心中高高飄揚,而且還為60多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增姿填彩。這就是威海地區唯獨乳山生產的手工藝品“乳山鏤繡”。
乳山鏤繡,又名扎目,俗稱“棉麻布扣眼繡花”,被國外用戶譽為“抽紗靈魂”和“花邊之冠”。鏤繡產品以白色、本色、原白色為主,圖案和針法呈歐式紋樣,簡潔大方,色彩淡雅,整體效果高貴大方。鏤繡產品主要有床罩、臺布、被套、盤墊、窗簾等各種家居用品,產品自古以來全部出口國外,屬于山東抽紗手繡產品中的一類。目前乳山從事鏤繡的人從20世紀中后期的六萬多人一度銳減到不足200人,這批人的年齡平均也都在六十歲以上,從業者中年長的高達七八十歲,年輕人無一人愿意學習并掌握這項技藝。乳山鏤繡在乳山逐漸成為一面百年手工藝品旗幟的孤獨堅守者。
●乳山鏤繡的百年輝煌歷程
上世紀20年代初,煙臺客商紛紛來乳山境內的午極、馮家、諸往、崖子一帶農村撒貨加工。后由境內商人設莊經營,有明記、恒興泰、德茂興等30余家,主要給煙臺外商仁德洋行、美麗洋行及國內友聯商行、聯誼商行等出口商加工抽紗手繡產品。抗日戰爭期間,抽紗產品因無法出口而停業。上世紀40年代末,抽紗業再度興起,生產區域發展到海陽所、馮家、下初、午極、諸往、崖子、馬石店等地。
1956年,乳山縣手工藝品合作社建立后,把棉麻布鏤繡繡花大套作為主要經營產品,加工點遍及全縣。70年代后,各公社成立藝品廠,棉麻布扣眼繡花產品由公社藝品廠組織各村婦女加工,常年從事扣眼繡花的農村婦女6萬余人,其產值最高年份達2950萬元。
1980年,“乳山”牌棉麻布扣眼繡花大套獲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81年獲部優稱號。產品發展至6個品種1200多個花樣,行銷日本、意大利、希臘、瑞士、西德、美國、香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抽紗靈魂”之美稱。1985年出口創匯344.8萬美元。1986年后,國外客戶增多,外貿定貨增加。為保證質量,繡花工序由鄉間繡工制做,后處理幾個工序由縣藝品廠承擔。1988年,縣藝品廠生產的棉麻布扣眼繡花大套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
1991年,由縣藝品廠、刺繡廠、草制品廠合并成立的山東乳山工藝品集團工業公司生產的扣眼繡花大套在北京博覽會上獲銀獎。同年,從業40多年的省中級工藝美術師張連芝根據工作中的積累,大膽創新,發明了標準抽絲編花工藝方法,取得了專利號為91106480的發明專利。標準抽絲編花工藝方法是對乳山鏤繡的完善和升華。標準抽絲編花工藝方法形成的圖案清晰、美觀、大方、有立體感,具有高貴典雅,產品檔次高的特點。經過乳山幾代人的消化、吸收、創新、發展,并與我國傳統文化、地方特色相融合,到20世紀末,乳山鏤繡逐漸成為傳統手工藝品出口創匯的一面旗幟。
●乳山鏤繡的獨特工藝
乳山鏤繡前后要經過七個步驟。
第一步是刷花。刷花也要經過三道工序。首先制作染料。將工業蠟加熱熔化后,向其中加入藍色粉末染料攪勻,待其冷卻后形成藍色固體染料。其次,設計人員創作出花稿,以玻璃紙覆蓋于花稿之上,用刺樣針在玻璃紙上刺出相應花樣。在平整的案板上將刺好的花稿平鋪于面料之上。最后,用麻質毛刷蘸取煤油,在染料塊上摩擦以沾取染料,然后用毛刷在玻璃紙花稿上反復擦拭,使花樣能夠透過玻璃紙印在面料之上。
第二步是抽絲。將印好的面料用木撐展開固定,按照花樣用剪刀抽去相應的經、緯絲,形成有規律的網狀組織。
第三步是勒網。用針線將網眼纏勒成方目,通過方目的排列,構成預先設計的圖案。
第四步是掏邊。沿勒網的圖案邊緣,用針線連綴其邊緣的三根緯線,使圖案邊緣整齊、牢固,不留線頭。
第五步是刻邊。沿掏邊邊緣,將外圍少量的多余布料剪去。使整套產品形成清晰、完整的圖案。
第六步是漂洗。用0.7%的草酸溶液浸泡手工完成的產品8至10小時,用于去除產品表面殘留的染料,撈出控干。然后將其置于清水中,用肥皂洗凈。
第七步是上漿、燙熨。用淀粉加水,調成5%的淀粉溶液,將洗凈的產品浸入其中,加以攪拌,使產品充分掛漿后將其撈出晾干。最后用電熨斗將產品燙熨平整即可。
在眾多抽紗產品中,乳山鏤繡特有的工藝制作手法成就了其獨特的藝術效果。大多數藝術創作,是用筆墨等勾勒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或景象,而鏤繡是將想要表現的事物或景象之外的部分按照一定規律抽絲而成方目,利用形成的方目來反襯明布上相應的圖案。所以乳山鏤繡網眼清楚、目數標準,能準確、細致地襯托出明布上的花紋。同時抽絲編花工藝的應用使鏤繡更豐滿、立體,令花中有花,相映成趣,呈現出明暗相間,層次分明,造型豐滿的浮雕藝術效果。棉麻布扣眼繡花產品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又吸收了西方技藝,其成品既像在細密篩底上鑲嵌著富麗的花樣,又似在平整布面上的精細浮雕,圖案虛實并舉,明暗相間,層次分明。
20世紀末,手工繡品市場開始低迷。2004年張連芝為不使乳山鏤繡失傳,組織由六十歲以上的家庭婦女近200人成立了乳山環宇工藝品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鏤繡工藝品生產,成為乳山唯一從事該技藝的生產單位,她們生產的臺布、床單、被套、窗簾、盤墊等家紡用品遠銷至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美國等國家,產品深受外國客戶的喜歡和認可。
乳山鏤繡至今在國際上仍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鏤繡產品在國外仍然深受客戶喜愛。乳山鏤繡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乳山鏤繡的發展歷程,也是乳山歷史的一段縮影。乳山鏤繡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強到弱,每一步都見證了乳山手工藝品由家庭作坊到工業化的發展之路,見證著國內外經貿往來的歷史日程。 (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