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平繡
乳山平繡是民間傳統手工刺繡工藝,又稱平花繡,屬山東手繡產品中的一類。
乳山平繡的歷史,同境內古老的繅絲、絲綢產業一樣,歷史悠久。19世紀末,英國長老會傳教士莉莉·馬茂蘭女士在煙臺開設教會學校,一邊傳教,一邊傳授抽紗技藝,廣泛發動當地群眾生產平花繡產品出口。20年代初,乳山平繡一度成為乳山出口貿易中的支柱產品。
乳山平繡不僅繼承了本地古老的手繡傳統技藝,而且融匯了全國各地的繡法,同時還不斷進行創新,使乳山平繡在歷史的夾縫里熠熠生輝,尤其是乳山平繡中的書法繡作品,針法獨特,一改往日的左針繡法為右針繡法,這一改革,令所繡作品大大出彩。2014年2月,乳山平繡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三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7月,乳山平繡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四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乳山平繡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工藝
1、準備繡花針(大、小)、剪刀、撐子(長的、方的、圓的)。
2、在布上(綢緞、錦緞、麻布、凌娟、絲帛、棉布)畫圖案;
3、用棉線墊底,用絲線(真絲線、銀絲線、金線、銀線、絨線)繡布面上的圖案。
4、針法:大部分針法傳承老藝人的技藝,繡品融合了本地繡、魯繡、蘇繡、蜀繡、湘繡、丹東繡等諸多元素。有懸針繡、盤金繡、披針繡、扒針繡、勒鱗繡、右斜針繡、摻針繡等繡法。書法繡的針法有兩種,一種是斜針繡,要有章法,不能繡掉筆畫,一個字是一個整體,否則繡不成字。另一種是扒針繡,用于繡大字。繡牡丹花,要用四種顏色的線,不同顏色,由淺到深。繡鳥類、魚類,主要采取摻針繡,同時結合不同的繡法,包含湘繡,蜀繡,當中有扒針法,勒鱗繡。繡動物,比如牛,老虎等,采取扒針法與摻針相結合的針法。還有一種繡法,不論多長的圖案都要拉直針,然后再按形勒針。5繡完裝裱。書法繡作品裝裱時,為了保證質量,將絲布繡的作品置上,底下用棉布襯托裱在一塊,兩層疊加使繡面平整。
●乳山平繡的特點
乳山平繡的工藝特點是集蘇繡、湘繡、魯繡、丹東繡、抽紗、繪畫、書法、詩詞等各種藝術為一體,繡品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書法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一鱗一角、一瓣一葉、一筆一畫之微也一絲不茍,具有平、滑、光、順、勻、手指撥弄不起毛等優點。
繡品主要分服飾品、床品、欣賞品等生活用品。包括蒙頭布、包腳布、帶子、兜子、鞋花、帽子、戲服、被面、枕套、帳幔、桌巾、發巾、臺布、靠墊、香包、扇袋、手帕、荷包、鞋墊、臉譜、掛件、畫軸、書法繡品等。繡品質地一般分絲綢、錦、帛、凌、麻、棉布幾種。繡品針法分懸針繡、盤金繡、披針繡、扒針繡、勒鱗繡、右斜針繡等。繡線分銀絲線、真絲線、棉線、絨線等。繡品使用的工具有針、線、剪刀、撐子(分大小長撐、方撐和圓撐)。
乳山平繡圖案簡潔大方,色彩艷而不俗,整體效果高貴大方。所表現的事物和景象,圖案豐滿、有立體感,具有美麗的浮雕藝術效果。
●乳山平繡的重要價值
乳山平繡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由于其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其圖案中既含有惟妙惟肖的魚鳥圖案、又含有富麗典雅的花卉構圖。平繡工藝注重使用斜針繡的手法襯托出花鳥蟲魚的整體造型,因此虛實相間,層次分明,用一針一線的細膩手法描繪出一副副花開花落、龍飛鳳舞的寫意場景。
乳山平繡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乳山平繡用途廣泛,涵蓋了飾品、床品、欣賞品等各類生活用品,以其獨有的魅力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乳山平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整個平繡的發展歷程,也是乳山歷史的一段縮影。乳山平繡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每一步都見證了乳山工業化的發展之路。農村婦女從事平繡技藝也是解放農村勞動力,奠定乳山工業化基礎的雛形。所以,保護乳山平繡,也是在保護一段由其記載的歷史,如果平繡得不到保護與傳承,也是乳山歷史記憶的一種損失。乳山平繡發展至今,仍然具有現實的社會價值。平繡產品在國外仍然深受客戶喜愛。所以,乳山平繡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勞動力基礎,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下,大力保護發展乳山平繡,對乳山的工業、就業、出口都具有積極的貢獻價值。
●乳山平繡的守護者
為了保護乳山平繡傳統的手工技藝不失傳,白沙灘鎮唐曲洼村單麗莎成為目前乳山最出色的手工平繡守衛者。單麗莎,1953年出生,高中文化。她從15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魯繡、蘇繡技藝。單麗莎天資聰慧,學藝常常是心到、眼到、手到。到了20歲,她把母親從老輩子學來的平繡技藝全部收入囊中。高中畢業后,她潛心學習本地抽紗、勒網、平花繡,同時,掌握了技術繁瑣的丹東繡。所繡圖案多為花鳥蟲魚、松鶴延年、魚水相合、喜鵲登梅、福壽雙全、五子登科等吉祥富貴題材。枕頭、門簾、肚兜兒、衣服、被套、臺巾、手帕等生活用品都是她練習技藝的平臺。短短的時間內,她的刺繡技藝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上世紀末,隨著機繡、電腦繡的不斷改進,效率大大提高,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平繡。可是,單麗莎認為,現代機繡雖然效率高,但遠不如傳統手工平繡逼真、文化底蘊深厚。她不甘心放棄平繡技藝,每天堅持繡一些日常用品,并在新做的衣服上繡花,同時注重觀察生活,并將看到的美景通過針線繡到絲綢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由于她對乳山平繡的堅守,社會上不少結婚的、過生日的人家,都邀請她繡紅腰帶、中堂、條幅、掛軸、福壽圖等吉祥物品。幾十年過去,單麗莎最終成為乳山平繡名副其實的守護者。
平繡很注重所繡物品的形與神,要想讓平繡技術更上一層樓,提高書畫水平是一個不錯的途徑。為了提高書法藝術水平,2002年,單麗莎報名參加了乳山老年大學書法培訓班,每周學篆書兩天。為了學好書法字,一度對秦書、漢簡及晉、明、清時期的名人字帖及古代的甲骨文、石鼓文、籀篆等古代字體著迷研究、練寫、強記。2009年,單麗莎的篆書得到老師的認可。同年,她也被老年大學聘請為篆書講師。就這樣,她一邊寫篆書,一邊教學,同時還一邊進行篆書平繡創作。她的平繡書法作品對宣傳乳山書法與平繡藝術起到積極的作用。
自1995年以來,單麗莎開始嘗試創作篆書繡品,主要有一生平安、福、壽、百壽圖、百福圖以及詩詞賦等作品不計其數。她創新的書法繡,獨特的針法,優美的線條,漂亮的色澤,贏得韓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官員和客商的極大興趣和愛好,收藏者絡繹不絕,她的許多作品被青島、煙臺等地賓館收為陳列品,為保護乳山平繡這一寶貴的傳統技藝做出自己的貢獻。然而,這項精美的手工平繡技藝,因機器刺繡的沖擊,一直無人學習,單麗莎也已經60歲了,如果不及早將乳山平繡技藝傳承下去,此技藝有自然消亡的可能。(宋曉寧 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