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剪紙

剪紙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歷史悠久,是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并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而今在中華大地上可以看到玲瑯滿目的各種剪紙樣式。因為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那么在我們諸多文化的門類中,有很多很多都是神所給人流傳下來的,一方面是為了豐富人間的文化,而另一方面是展示他們自己生命存在的特點。
乳山剪紙的歷史
乳山剪紙藝術起源于何時?從出土的漢墓刻石上的圖案看,很早就已經具有了剪紙藝術造型之特點。
據專家考證,乳山剪紙早在明朝甚至更早就已經成熟了,乳山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潘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了一張殘缺的明代老剪紙,剪紙內容是萬歷登基,剪得惟妙惟肖,這就說明在明代甚至更早乳山剪紙就已經成熟,明清社戲服裝上面的手繡圖案都為剪紙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把剪好的圖案粘在絲織物上,然后開始繡制,這樣的繡法至今在乳山還可以見到。
從清代至今,剪紙就已經成為了家家戶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家用的紙笸籮、面缸子、針線盒子等都會貼上吉祥的剪紙圖案,在柜門、大門、窗戶上等都會經常貼上剪紙。結婚要剪一對鴛鴦戲水、雙喜字、并蒂蓮一類的喜慶圖案。生孩子就剪貼連生貴子、榴開百子、五子登科等和子有關的,老人過壽就會剪貼八仙慶壽、鹿鶴同春、壽星等吉祥慶壽圖案,二月二剪小龍,清明剪春燕,端午節剪猴子,中秋節剪桂樹,春節剪掛簽窗花等等,剪紙成為了生活中抒發情懷,寄托美好愿望不可缺少的藝術。
古時候女孩出嫁的時候,要自己剪紙,貼在嫁妝上,讓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和婆家人看見自己的手藝,剪紙藝術在那個時候是女孩子不說話的臉面,人們往往是根據新娘所剪得窗花來判斷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學剪紙也和學習縫紉刺繡一樣認真重要。所謂:“二八閨秀繡羅衫,巧剪花樣百家傳”。所以乳山婦女剪紙技藝很精。結婚后婆婆會送給媳婦一把剪刀,寓意一是好好練手藝,剪好紙做好針線活。二是剪刀兩個柄一個心,要你和婆婆進門以后一心一意,至今乳山還保留著這個風俗。乳山剪紙多采用陰陽結合的表現手法,虛實對比強烈,粗中有細畫面生動,剪出的人物感情充沛,花、鳥、蟲、魚栩栩如生,也有線條纖細,作品以小巧玲瓏、纖麗多姿見長。
乳山剪紙的分類
乳山剪紙分為兩大流派,大孤山一帶的粗獷豪放,求神似不求形似;午極一帶的精巧細膩,追求形神俱備。
乳山剪紙從用于的事情上分,大致有婚慶類、壽慶類、節慶類和豐慶類的。
婚慶類。主要是用于裝點結婚的新房。這類剪紙多有“紅雙喜”“鴛鴦圖”“麒麟送子”“喜鵲鬧梅”等,貼在新房的窗上、墻上、大鏡子上,在美觀中增添喜慶氛圍。
慶壽類。主要是為了給老人祝壽。用蒸好的“大長歲”“大壽桃”等面食給老人當賀壽禮品,并剪有“百福百壽”“松鶴延年”等圖案罩蓋在禮品盒上。
節慶類。主要是為了給節日增加熱鬧氣氛。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的時候,剪成“八方進財”“財神臨門”“連年有余”“春回大地”“屈原問天”“嫦娥奔月”及戲劇人物、民間故事、古錢、萬字等圖案,貼在窗戶上、門楣上、照壁上、室墻上、屏風上。
豐慶類。剪紙內容多為收成產品、興旺景象、子孫滿堂、風調雨順等。其中常見的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蓮花游魚”“雨龍取水”及神話人物等。有的剪成條幅式,貼在家門的橫楣上;有的剪成對聯狀,貼室內門框兩邊;那些方形的,貼在糧囤、梁柱、門楣、窗檐、神籠、水缸上,甚至牲口棚子、豬羊圈欄等地方也貼。
乳山剪紙從用于的地方上分,大致有圖紙留樣類、器具裝飾類、窗花點綴類和仰棚美化類的。
圖紙留樣類。從前的婦女多從事刺繡,一是加工產品銷往外地;二是刺繡衣服、兜肚、枕頭、毛巾、鞋帽等自用。不論是外銷或者自用,那些精美的刺繡圖案,一代一代的婦女,都是用剪紙的方法留下了基樣。
器具裝飾類。人們或是圖美觀,或是圖吉利,要把家用的紙笸籮、面缸子、點心盒、梳妝匣、針線盒子等,根據物件的用途,剪貼上花卉果蔬及各種小動物圖案;在柜門、桌側、毛筒、大鏡子上,貼上“春色滿園”“梅花報春”“喜鵲共舞”等剪紙圖案。
窗花點綴類。從前是木窗,用白紙裱糊在窗欞上,家庭主婦多根據自己的喜愛,用紅紙剪出祥禽瑞獸、花草魚蟲貼在窗戶紙上。為了少遮擋光線,窗花剪紙修細玲瓏。老年人房間的窗上多是剪些“松鶴壽萬”題材的,新媳婦房間多是剪些“鴛鴦戲水”題材的,小孩子的房間多是剪些“娃娃抱鯉”題材的,待字閨女的房間多是剪些“織女牛郎”題材的。
仰棚美化類。以前民房房間里的天棚,多是用高粱秸扎架子,再用紙裱糊起來,叫扎仰棚。仰棚裱糊好了,就開始貼棚花。棚花分中間主花、周邊襯花兩大部分。主花多是正方形的,規格30-60厘米之間。圖案有“龍鳳呈祥”“四鵲鬧梅”“鳳凰牡丹”等。這種剪紙最復雜,既雄宏大氣,又細膩清秀。仰棚四邊及四角的襯花,也要與主花搭配好,追求溫馨和諧的效果。
由于乳山剪紙區域性強、藝術性高,并有較為清晰的發展史,以及大量的作品遺存,這對民間習俗、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具有可靠的史料性價值。2008年,乳山剪紙被乳山市人民政府確認公布為第一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潘氏剪紙:獨具風格 名揚全國
今年7月15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省文化廳非遺處協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技藝傳承人培訓班”上,我市的剪紙藝人潘周被大家圍了個嚴嚴實實,大家都在屏氣凝神地觀看他如何用一把剪刀剪出如發絲般細的“細毛”。潘周告訴記者說,乳山剪紙從技法上分有寫實、粗獷和細膩三種流派,他自己的風格屬于細膩派。“在過去,房子窗戶都是用木頭釘成的木格段,用紙糊上遮風擋寒。過年過節或遇有喜事時就再糊一次紙,貼上一些剪紙圖案。紅白相映,寄托喜慶、祈福等寓意。從某種意義上說,剪紙是貼近生活的,是最能反映當地文化的符號。”
潘周喜歡剪紙,是受姥姥的影響。年幼時,姥姥經常給潘周剪一些小動物,有時還會手把手地教,耳濡目染,潘周從小就喜歡剪紙。看到潘周喜歡剪剪、畫畫,7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住在乳山縣城的胡翹然那里學習小寫意畫(胡翹然是齊白石的弟子,小寫意畫自成風格)。此后11年時間里,一到周末,潘周都要背上畫架子,到胡翹然那里學畫畫,一直到1997年,他考上威海藝校美術專業為止。
1992年,潘周14歲,上初二。這一年,潘周顯示了在剪紙藝術上的天賦。為迎接一次檢查,全校18個教室的墻報需要配插圖,時間卻非常有限。老師找到了潘周,他靈機一動,找來大紅紙,操起剪刀,一次剪6幅畫,批量制作。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把18張牡丹、月季和荷花插圖貼在了教室后面的墻上。
“傳統剪紙其實就是寫意畫!”總結今天自己在剪紙藝術方面的成就,潘周認為自己少年時學習寫意畫的經歷,打下了由繪畫進入剪紙領域的堅實基礎。“寫意畫法不講究細部,只以輪廓表現出意境,這一點與傳統剪紙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跟繪畫藝術比較起來,剪紙創作更講究素材積累。積累越多,創作的空間就越大。為收集剪紙創作素材,潘周可謂用心良苦。在同學家吃飯,放在地上的暖瓶被打碎,淌出來的熱水在地上彌漫開來,就像一只雄雞。同學起身找笤帚要打掃,潘周卻一邊阻止人家,一邊找來紙,立刻畫了下來。當天晚上,素描就變成了一張神靈活現的雄雞剪紙。
只要有圖案尤其是工筆圖案的東西,潘周都很在意、很留心。瓷器、連環畫、書畫、掛歷、煙紙盒都是他收集的素材,光收集的連環畫就有300多本。除此之外,潘周還非常重視自己的原創性素材收集。冬天,潘周不喜歡睡有暖氣的房子,因為玻璃窗凝結不出冰窗花。冬天早晨,潘周醒來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窗花,看到中意的馬上找紙畫下來。走在路上,看到婆娑多姿的樹影,他也會立刻畫下來。十幾年下來,潘周積累了上千張這樣的寫生素材。科班出身的潘周還非常善于向民間剪紙前輩學習,如他的剪紙技法“打細毛”,就是向石島民間剪紙藝人方桂鳳學來的。豐富的素材積累,使潘周形成了自己的剪紙藝術風格,那就是在現代剪紙藝術的精致之中,蘊涵著傳統剪紙藝術的質樸。
在一次剪紙大賽中,潘周的《放鞭炮》創作靈感就來源于他12歲那年的一次有心收集:一位同學拿了一本年畫縮印本,其中的一張“楊柳青”年畫吸引了潘周。好話說盡,同學才把這張畫撕下來送給了潘周,他保存至今。2006年年底,用這幅年畫作基礎素材,再加上自己平時的其他積累,潘周用一周時間創作了《放鞭炮》:五個古裝打扮的孩子頭挽朝天髻,或挑著成串鞭炮,或用火點燃鞭炮,祥和、質樸、喜慶的感覺躍然而出。
限于表現載體——紙張的屬性,傳統剪紙藝術作品很難流傳下來,更難登大雅之堂。對此,潘周總感心中有遺憾,為破解這個難題,2002年,潘周開始嘗試用書畫裝裱技術裱糊自己的剪紙作品。裝裱過的剪紙作品可以以條幅或中堂形式懸掛室內,給人一種與書畫截然不同的美感體驗。對此,潘周分析說,剪紙作為一種根植民間的藝術形式,具有繪畫所不具有的貼近性、親近性。例如,畫一條逼真的蛇,絕對不可能掛在居室內,而用剪紙藝術形式表現的蛇卻可以掛在屋內,因為剪紙圖案都是擬人化的,這就是傳統剪紙藝術的魅力所在。
潘周的剪紙作品受到越來越多愛好者的青睞,不少人登門拜訪。2004年春天,乳山新華書店的門上貼的一幅吉祥圖案剪紙,引起了一位臺灣游客的極大興趣。這位游客輾轉找到了創作者潘周,在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之后,希望潘周為他創作一套12生肖剪紙帶回去。潘周用3個月時間,創作出了28個風格統一的生肖形象,最后挑選出了兩套,制作了100本送給了他。2006年,張裕集團慕名上門,約請潘周創作一千幅“雙麟抱葡萄”商標圖案,用做高檔禮品酒的隨盒贈品。如今,潘周多次在國內剪紙或傳統藝術大賽中獲獎,作品入選《當代中國剪紙藝術》、《中國剪紙藝術精品》等專業著作。(宋曉寧 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