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文體娛樂民俗之武術篇
在歷史的長河中,乳山習武的人很多,一是海防倭寇,二是陸防流寇,處于保家衛國、御敵護身的迫切需要。境內武術高手從軍、從政名垂青史的很多,元代有昭武大將軍姜房(萬戶)、武略將軍孫琪(湯后疃),明代有武略將軍許佛保(海陽所)、武毅將軍許英(海陽所)、武義參將宋承禮(育黎),清代有武舉邢洛書(桑行埠)、武解元林維上(果園)、武舉辛從懷(辛家)、武舉宋啟愚(南泓)、武舉焉楷(焉家)、武舉焉鈿(焉家)、晚清八卦掌拳師宮寶田(青山),歷代民間武術高手有宋清郎(大莊)、姜乃臨(峒嶺)、姜習連(峒嶺)、李厚樸(大崮頭)、鄭希福(由古),武功高強的革命烈士房修基(房家)等。境內武術門類林林總總,舉不勝舉。各門類中也是流派繁多,難盡其詳。僅拳術就有太極拳、螳螂拳、龍虎拳、羅漢拳、形意拳等。現僅選介影響較大的八卦掌和牛郎棍。
●八卦掌
八卦掌在境內因宮寶田而名氣大增。宮寶田(1870~1943),現崖子鎮青山村人。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被召入宮,任護衛首領,加封四品帶刀侍衛,先后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近身侍衛,清廷最后一任大內侍衛總管。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由于護駕有功,獲欽賜黃馬褂。1922年,受張作霖之邀擔任奉軍武術教練。后來,宮寶田深感國難當頭,但自己年事已高,無能為國效力,經常長嘆難眠,他決心習武育人,報效國家。他曾兩次回到家鄉收徒傳授八卦掌武術,在家鄉乳山、煙臺、黃縣、牟平、海陽等整個膠東半島,先后組織起數十個民間八卦拳社,廣招門徒,精心傳授八卦武技,培養了大批八卦掌傳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將領許世友曾登門拜訪他。宮寶田收徒極重人品,授拳時注意武德熏陶,灌輸愛國思想。
八卦掌的掌型是五指分開,拇指外展但向掌心處合,食指伸直,中指上頂,無名指和小指貼攏合向掌心,形成掌心含空、形似瓦攏的掌型,掌心向上稱仰掌、向下稱俯掌、向側稱豎掌; 掌法有穿掌、螺旋掌、抱掌、撥掌、托掌、按掌、撞掌、砍掌、抹掌、掛掌、背身掌等;步型有半馬步、騎龍步、三七步、弓步、馬步、歇步等步型,其要求與長拳的同名步型相同; 步法有扣步、擺步、上步、跟步、趟泥步走圈等;身法有起落俯仰、旋轉擰裹、屈收展放、動靜圓撐、輕靈連貫、穩如轎行、以腰為軸、周身一家等;功法有站樁功、行步功等;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歷代宗師幾乎都有所創新和發展,因此流派很多,武技均日臻完美。
●牛郎棍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清廷派10萬重兵圍剿于七起義軍。清康熙元年,終因寡不敵眾,于七兵敗鉅齒牙山,身負重傷,只身逃到了牟平縣留格莊,被村人蕭思德救回家。經精心醫治和調養,于七得以康復。于七康復后,為躲避清廷的緝捕,以放牛為業隱于蕭家長達年余。在此期間,他將畢生所學之刀、槍、劍、戟、鞭等器械,融于一條放牛用的短棍上,精心授于蕭思德。他本人后來到嶗山華嚴寺出了家。蕭思德將于七傳授的棍法結合本族原有的棍法,經過精心研習,創編出一套攻防結合,虛實相依,上下相隨,首尾相應,動靜相生,剛柔相濟,靈活多變的上乘棍法。為紀念于七,將此棍法命名為牛郎棍。300多年來,牛郎棍法一直作為蕭氏家族護族秘技,從不外傳。1982年,在全國武術挖掘中,牛郎棍被列為省重點挖掘項目,牛郎棍第十三代宗師蕭明魁打破族規門律,將牛郎棍的有關資料獻于國家,并撰寫了30多萬字的牛郎棍書稿,牛郎棍自此公開向社會傳授和推廣。
牛郎棍有講陰陽、重意念、走螺旋、發寸勁、練腰功、氣自然、形逼真、神懾人、多套路、易推廣的十大特點。牛郎棍從長到短、從短到雙、從雙到單、從單到對打,并且在失掉棍的情況下又有徒手靠打,強求練功力上,更注重內修,提倡以意領氣、以氣發力、以靜制動、天人合一、人棍合一、棍拳合一,是一套外練內修,陰陽并舉的系統武術功法。套路上有開路、尋蛇、盤棒、打虎、殺四門、奪關等,手型上有半握拳、掌、勾等,步型上有并步、弓步、小弓蹬步、自然弓步、反弓蹬步、馬步、小正馬步、偏馬步、叉步、側叉步、仆步、虛步、歇步、丁步、獨立步等,步法上有進、退、偷、蓋、寸、跟、挪、墊等,腿法上有蹽踢、踹、蹬、纏、提、擺、扣、掃、彈等,身法上有閃、轉、躥、騰、縮等,棍法上有挑、劈、架、戳、掃、格、撩、攉、點、刺、絞、剁、舞、壓、擰、撥等,既有御敵功能,又有健身效果。冷兵器時代的練習者多是為了看家護院,現代的研習者多是為了康體養生。
1998年10月,乳山市牛郎棍研究會成立;2000年6月,在蘇州成立了牛郎棍研究會分會,研究牛郎棍在技藝提高、強身壯體、陶冶情操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宗師蕭明魁先后出版了《牛郎棍》《牛郎門秘傳棍法》等書,出版了牛郎棍中的田字鞭、雙折鞭、單折鞭、龍虎斗鞭四套教學光盤。2009年9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牛郎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牛郎棍武術從護族秘技走向了服務于社會,自身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不僅國內習者眾多,并傳于日本、俄羅斯、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
乳山境內民間傳統文體娛樂項目還有很多,以上僅擇其當時流行比較廣泛的記之。(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