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tǒng)文體娛樂民俗之文學(xué)篇
20世紀(jì)80年代前,乳山民間口頭文學(xué)較為豐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是群眾閑暇相聚消磨時光的主要談資,口耳相傳、代代相因。神話不一定有真實原型,是按抽象事理演繹出來的超自然現(xiàn)象;故事則注重離奇或感人的情節(jié),以此吸引聽眾;傳說是借助真實存在的原型,演繹出來的說道;但三者有時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截然分開。特別是神話與傳說、傳說與故事,往往體裁復(fù)合,不能絕對劃分。筆者調(diào)查乳山民間文學(xué)時發(fā)現(xiàn),境內(nèi)的神話、仙話多出自《山海經(jīng)》《搜神記》《聊齋》《封神演義》《八仙過海》等書,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說岳全傳》《楊家將》《包公案》《濟公案》《秦香蓮》等書,這些神話、故事,有個從民間到書本、再從書本到民間的過程。在境內(nèi)流傳神話和故事,很可能是識字的人看書后講給不識字的人聽,不識字的人靠強記硬背然后轉(zhuǎn)述給其他人聽;走村串街說大鼓書的盲人、評書藝人,也是重要的傳播者。乳山口傳文學(xué)中的神話和故事這兩類體裁,多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雷同,地域特點不是太明顯;全國廣泛流傳的劈山救母、天仙配、牛郎織女、白蛇傳等傳說境內(nèi)也有之,然而,以境內(nèi)的山水、人物、物產(chǎn)、事件為原型,乳山人自己創(chuàng)作出傳說,這才是最有特點、最有意義、最顯珍貴的。境內(nèi)不光有盤古開天的神話,更有圣母化山的傳說,民族的、地域的都有,藝術(shù)性、思想性等綜合境界都很高,是應(yīng)該重點整理和好好傳承的地域文化瑰寶。乳山的傳說較多,現(xiàn)選介如下:
大乳山的傳說 話說很久以前,乳山沿海居民日子過得安寧幸福。后來,一群海妖在此興風(fēng)作浪,給百姓帶來深重災(zāi)難。海妖頻繁出沒,刮起狂風(fēng),掀翻船只,海邊的村莊,因而撇下了大量孤兒。村中的老年人,根本撫養(yǎng)不過來。三圣母經(jīng)兒子劈山救母以后,全家人團(tuán)聚,安居天庭。但三圣母從來也沒有忘記人間的疾苦,聽到東方沿海有孤兒的啼哭,她坐臥不寧。她決定再次沖破天規(guī)神矩的約束,下凡消滅海妖。因不放心她只身臨敵,她的義妹靈芝也同行而至。三圣母施展法術(shù),只見天上飛下無數(shù)礁石,塊塊石頭都像長著眼睛一樣,不偏不倚地向海妖們砸去。頃刻之間,小妖全部被消滅。只是海妖的首領(lǐng)有些能耐,他用長戟挑開大石頭,持戟向三圣母刺來。只見義妹用手在空中一畫,隨之吹了口仙氣,一只天犬和一只雄鷹從天而降,直撲妖首而去。義妹又順勢揚起手中的寶劍,奮力向前扔去,只聽“咔嚓”一聲,直中妖首咽喉。姐妹倆未想到的是,妖首在臨終掙扎時,掀起了滔天巨浪。她倆想用造物術(shù)擋住浪潮,但造物不成功,反而給自己造成了內(nèi)傷。因造物術(shù)損耗體能太大,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使用。危急之中,容不得多想,她們當(dāng)機立斷,決定用身體擋住海浪。三圣母在東,義妹在西,倆人迅速側(cè)臥于海邊。她們的身體,對應(yīng)著浪峰的長度迅速伸展開來,擋住了海水,保護(hù)了岸上的百姓。三圣母臥身擋水時,正好身邊有一群饑餓待哺的孩子。有個孩子餓急了,兩只小手亂抓岸邊的淤泥往嘴里填。看到孩子們都餓成那樣子了,三圣母心如刀絞,急忙催乳哺育。圣母的乳汁溢出,如練如溪,濺落到孩子們嘴中。因待哺的孩子太多,她衣不能合襟,索性敞懷,廣布母恩,自己卻誤了內(nèi)傷的恢復(fù)期,化作了大乳山、小乳山地貌,永遠(yuǎn)留在此地。為了此后孩子的生計,三圣母把部分乳汁滴瀝到海岸邊,變成了附著在礁石上的貝類。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營養(yǎng)豐富,鮮美異常。因是圣母的乳汁滴瀝而成,故人稱“母瀝”,后寫作牡蠣。三圣母是女媧轉(zhuǎn)世,她法寶是寶蓮燈,又叫女媧燈,威力無比,因怕誤傷海中魚蝦等無辜生命,她不忍心使用。即使是那些小妖們,三圣母也給它們一條生路,使其就地轉(zhuǎn)生為寄居蟹(就是礁石下那種叫鬼蟹的小蟹子)。三圣母以偉大的母親情懷,向人類詮釋了母愛的圣潔無私、博大永恒。她化作大地圣母,護(hù)子之愛,驚天地、泣鬼神,在人們心中永遠(yuǎn)樹起了東方圣母的神圣形象;義妹靈芝匡扶正義、果敢無私,也被人們永遠(yuǎn)銘記。
銀灘的傳說 銀灘的傳說,主要圍繞灘、島的形成說開來。傳說因三圣母和義妹靈芝普救眾生而感動了東海龍王,龍王決定修建銀灘,使天下兒女朝見圣母時有個洗浴和歇息的地方。龍王說:“南海群島有座玉石山,經(jīng)海水沖刷,形成很多細(xì)沙,可以運來用之。”龍宮組織龜鱉10萬,日夜兼程地運沙造灘。仙界不多日,凡間已百年,玉石山的沙全搬來了,但還未竣工,監(jiān)工的將領(lǐng)請示龍王再去何地采沙,龍王說:“天意如此,你們撤回吧。”未完工的那段小海口,就是白沙口潮汐發(fā)電站遺址處。話說有一天,天上的七仙女經(jīng)王母娘娘批準(zhǔn),前來大乳山拜見三圣母和義妹靈芝。拜會之后,她們被東面那片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的沙灘吸引住了。面對那美麗的沙灘,湛藍(lán)的海水,姐妹們齊卸衣裝,游泳,打水仗,盡情地嬉鬧玩耍。不經(jīng)意間,召她們回去的天鼓響了,她們這才想起來了,遲歸是違反天條的。于是,大家急忙穿衣。慌亂中,七妹衣服上的一串珍珠斷了線,珠子紛紛落入水中,其中兩顆大珍珠,蹦向遠(yuǎn)處,體積不斷膨脹,一顆化為公雞島(現(xiàn)為宮家島),一顆化為幺島(現(xiàn)為腰島),其余的小珍珠化為了珍珠灣。
嶞崮山的傳說 傳說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敬慕三圣母,她常來大乳山探望。大乳山不遠(yuǎn)處有座嶞崮山,民間稱之為小泰山,人們就把碧霞元君的行宮設(shè)在其山的極頂上。明代萬歷年間,為了祭祀方便,由鄉(xiāng)紳潘蓮池倡導(dǎo),行宮(碧霞祠)由極頂遷至半山之陽的桃源古洞旁邊。左建大士殿,右建三清宮,并建龍母廟。據(jù)傳,遷建碧霞祠是一宿的工夫完成的。那天夜里,山上香霧繚繞,山下祥和安靜。山下村莊里的人早上起來后,發(fā)現(xiàn)自家的騾馬渾身冒汗,像是剛干完重活的樣子。村中所有的騾馬,匹匹如此。原來在搬遷碧霞祠的時候,仙界只使用了凡界的畜力,沒有動用人力。碧霞元君有很多施惠于人的辦法,以水為例:嶞崮之巔,極頂之陰,兩塊巨石中間,有一天然水池,常年匯集甘露而儲之,冬夏不枯,人稱玉露天池;還有人參泉、荷花泉、元寶泉、長壽泉等眾多名泉。泉水治百病,從前,方圓數(shù)百里前來登山拜神、汲取圣水的人絡(luò)繹不絕。碧霞元君濟世救人的傳說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拯救孝順媳婦。嶞崮山下有一戶人家,公婆常年有病,丈夫外出謀生,農(nóng)田勞作、照顧病人的擔(dān)子全落在媳婦一人肩上。這擔(dān)子一挑就是二三十年,其苦、其累可想而知。因公婆都腰腿疼,要天天燒熱炕,四月十五日那天,媳婦登嶞崮山摟草。為摟到崖縫中的松柴毛,結(jié)果不慎摔落崖下,山腳下耕地的人們看到后急忙去營救。發(fā)現(xiàn)那媳婦只是受驚嚇而昏暈,身上并沒有傷痕。原來摔下的時候,有條黃毯子接著,使其慢慢著地。毯子上有字,是碧霞元君對她孝敬老人的表彰。這媳婦的事跡感動了鄉(xiāng)鄰,人們也感謝碧霞元君對她的救護(hù)。自此,每年的這一天(孝順媳婦墜崖那天),百姓就到嶞崮山祈禱碧霞元君保佑這位孝順兒媳,也祈禱保佑自己,嶞崮山廟會逐漸興起。廟會自四月十五日孝媳墜崖那天開始至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生日那天結(jié)束。舊時泛稱農(nóng)村婦女為村姑,嶞崮山曾名墮姑山,就是因這個故事而起的。
岠嵎山的傳說 山如人,有體貌特征、有精神靈魂,傳說就是山的靈魂。岠嵎山的傳說,富有敬母愛母色彩,很具有地域人文特點。三圣母為救助百姓化作大乳山,感動了玉皇大帝,他決定再造一座大山,護(hù)佑著母親山。玉皇大帝遂吩咐天將岠嵎,在大乳山西北面,用三年時間,造一座雄偉峭奇、百景齊備的大山。岠嵎報請玉皇大帝下旨,讓東海龍王幫忙。水族兵將一齊出動,從海底搬石運土,歷時兩年,一座高山的毛坯聳立起來了。岠嵎又用一年的時間,建造了玉皇閣、老君廟、火龍洞等大景,雕成了猿人石、蓮花石、山神石等小景。令人遺憾的是,三年的工期太緊。距玉帝視察驗收只剩下兩天時間了。時不我待,岠嵎忍著劇痛將兩手伸進(jìn)爐火中一煉,手指便堅硬無比。他硬是用手又挖出了86層臺階的凌云天梯。但仍剩下一大景和三小景沒有完成,想到玉皇大帝馬上就將駕到,自己卻沒有完成任務(wù),他不由地傷心落淚,一行淚水成為青龍?zhí)叮恍谐蔀榈嗡kS后他將設(shè)計圖樣用的筆拋向天空,瞬間變成了一座高聳的筆形峰。這時,太陽已經(jīng)升起,岠嵎將軍看到很難按期復(fù)命,再次流下英雄淚,形成了岠嵎瀑布。接著,他端坐于山坡上,化作了將軍石,百景之?dāng)?shù),以身補齊。玉皇大帝準(zhǔn)時駕臨,他游覽了岠嵎山,甚是滿意,遂喚岠嵎來見,但卻找不到他的身影了。為了紀(jì)念他,玉帝將此山命名為岠嵎山。
垛山的傳說 垛山主峰西側(cè)有一處樹深水碧的山谷,谷內(nèi)有山洞名叫仙人洞。洞口比較窄,只能低著頭爬進(jìn)去,進(jìn)入洞里卻豁然開朗,洞底寬敞平坦,三四十人也坐得下。傳說這是仙人的相聚的幽靜之處,從前凡人很難進(jìn)得來。傳說山下有位青年人砍柴迷了路,在山上轉(zhuǎn)悠到天黑,看燈光他便敲門。這戶人家只有老兩口,留其食宿。第二天臨別時,老人贈給他一包豆芽,并指點回家的路。他在回路上摔了一跤,豆芽摔撒了。心想,也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沒有撿拾,就匆匆忙忙回家了。回家后,看到包裹上還掛著一顆豆在閃閃發(fā)光,仔細(xì)一看原來是顆金豆子。他急忙趕回到摔倒的地方,卻什么也沒有找到。再往前走,走到仙人洞口,再才頓悟到自己昨夜宿住仙人洞。仙人洞往東不遠(yuǎn)處,有一較小的石洞,洞上方巖縫石常年滴水,較旺的滴水有3處,滴水呈線狀,不管洞外是澇是旱,它們就那樣年復(fù)一年,從不間斷地滴著,故此處得名三滴水。從三滴水洞往東200米的地方,石崖下又有一石洞,名為媳婦洞,洞內(nèi)呈圓形,深約5米,面積約30平方米,可容十多人同時坐下。洞里有一只碩大的石腳印,人稱仙人腳,傳說是仙人在洞內(nèi)修道,道成后留下的遺跡。媳婦洞偏東的方向,有幾棵高大的銀杏樹,樹前有兩塊大石,一名上馬石,一曰官財石,傳說在二石上站一站,官運財運都能亨通。所以,舊時來站石的人很多。垛山在乳山市崖子鎮(zhèn),海拔613米,是乳山境內(nèi)最高峰。
馬石山的傳說 馬石山是因像匹馬而得名的。從北面遠(yuǎn)看馬石山,整體上活像一匹頭朝西、尾在東的駿馬。看局部,馬的頭、耳、鬃、背、臀也很逼真。所以,馬石山的傳說是圍繞馬展開的。遠(yuǎn)古時候,馬石山一帶是水草豐美的平原,玉皇大帝來看望三圣母、籌建岠嵎山時,他騎的那匹神馬,被這里的美景美食吸引,回到天庭后,神馬時常偷偷前來食嫩草、飲甘泉。天上人間都一樣,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后來玉帝知道了,派天將楊二郎前來懲罰它。正在豪吃狂飲的神馬,一看楊二郎來了,四蹄一刨,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它是想先用大山阻擋一下,然后再奮力逃跑。楊二郎的反應(yīng)也夠快,他把身子一挺,立時變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說時遲,那時快,他腳踏這座新石山,伸手抓住馬鬃,飛身上馬,奔天而去。此后,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上馬石,后來簡稱馬石山。馬石山西麓井喬家村河谷間,聳有兩塊約高10米、闊7米的巨石,人稱雙筆桿石(也有叫姊妹石的),筆桿石下的河中有一個水潭,叫墨池;墨池前方有一懸崖,巖石勻稱層疊成書的形狀,叫天書;筆桿石周圍五條山梁的山腳匯集,叫五龍戲珠。傳說這是雨神撰寫公文的地方,龍布雨,特別是與下達(dá)行雨命令有關(guān)。筆桿石南面的垛魚頂,是乳山河的發(fā)源地。
三佛山的傳說 三佛山的傳說,普遍流傳的有兩種。一是民化說,說麻姑獻(xiàn)壽時,由三位德高望重者各擎一種圣物,向西膜拜后,麻姑把圣物收入袖中,三位膜拜者隨后化作了三尊大佛。一是佛化說,說孔子、老子在此迎接牟迦釋尼,討論三教合一的事,仨佛化作三佛山。三佛山之東北有道山嶺,嶺坡上有一塊高近三丈的巨石,人稱鷹嘴石,因從北看酷似一只雄鷹,頭朝西凝視著遠(yuǎn)方,鷹嘴部喙鉤彎彎,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從西南看像是一頭大象,心寬體胖,憨態(tài)可掬。不論多少人站在這奇石前,心情會是一樣的,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嘆造化之美妙。傳說鷹嘴原來是朝東的,牟迦釋尼前來會見孔子和老子時路過此處,他腳底帶起的風(fēng),刮得鷹嘴石來了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zhuǎn)彎,鷹嘴被刮得朝了西。鷹嘴石東北不遠(yuǎn)處,有紗帽石,高約一丈七八、底寬約一丈八九,呈臺階式,就像封建官吏戴的烏紗帽,故名紗帽石、官帽石。相傳八仙游覽三佛山的時候,曹國舅把帽子落在這里,變成這尊紗帽石。相傳清代諸城逄戈莊劉統(tǒng)勛、劉墉父子在登三佛山時,都摸過紗帽石,所以二人均官居高位。諸城劉姓與下初黃格莊劉姓是近支,包括南黃歸仁村的劉姓,在清朝時期,他們之間彼此往來。據(jù)說膠東各地劉姓從譜書中看不到有何血脈關(guān)系,那是劉墉斗和珅的時候,他怕一旦失敗就會連累到劉氏族人,于是派人到各劉姓村莊,讓大家一齊重抄譜書,隱去各村莊的血脈關(guān)系。人們爭相撫摸紗帽石,意為吉祥高照,官運亨通。三佛山奇石眾多,以鷹嘴石和紗帽石最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圣水巖的傳說 傳說有一年瘟疫大流行,傷人無計其數(shù),全真道真人王玉陽心急如焚,苦思解救百姓的方法。一天夜里,王玉陽夢見碧霞元君告訴他尼姑頂山里有圣水,能止瘟疫。醒后,他迫不及待地前去尋找。然而,找遍了尼姑頂山,也沒有發(fā)現(xiàn)圣水的蹤跡。他情急之下,朝著尼姑頂山陽坡的山崖,只聽那山崖轟隆地一聲坍塌下來,坍塌面上出現(xiàn)了一個洞穴,但很久也不見有泉水流出,王玉陽情不自禁地跪在地上禱告:“請碧霞元君賜圣水救黎民。”禱畢,只見洞壁自西向東出現(xiàn)一條裂縫,石縫兩端都有泉水涌出。此時,碧霞元君顯聲說:“你快叫百姓來取圣水,飲用后瘟疫自消。順便告知,兩泉一停一注,十二年一交替,地支逢子為更替之年,以顯其圣。”王玉陽聽罷大喜,跑下山去告訴百姓。眾人喝過圣水后,瘟疫消散了。此洞高約5米、進(jìn)深6米、最寬處9米。巖洞中一股洌洌甘泉,天干不涸、地澇不漲。王玉陽先后5次被皇帝召見,皇帝慷慨地贈予大筆金錢叫王玉陽修建圣水宮。建筑所需的物料,是用一頭毛驢從太平觀馱運而來的。到了第99天,王玉陽對毛驢說:“就要竣工了,這是最后一趟,修建圣水宮你也是有功之臣呀,回來我好好獎勵你。”毛驢聽了很高興,歡蹦亂跳地又上路了。然而,直到第二天的清晨,那毛驢也沒有返回來。王玉陽急了,就沿路去尋找,直找到圣水宮工地,王玉陽看宮前門前兩只石獅子中,有一只的嘴角上有血跡。原來這石獅子還未經(jīng)主人馴化,竟開口殺生,王玉陽大怒,手起劍落,那吃驢的石獅子已身首異處。王玉陽修建圣水宮是為了培訓(xùn)道士,也使道教信眾有個朝圣的場所,而他本人并不居住。有一天的半夜,弟子聽到山中有鑿石之聲,想去看個究竟。但霧鎖山崖,怎么看也看不清。天亮后,弟子們發(fā)現(xiàn)圣水巖東側(cè)的山崖上,又多了一個新洞口,洞頂上方的巖石上寫著“玉陽洞天”四個大字。王玉陽站在洞內(nèi),探出身子對眾弟子說:“爾等居觀內(nèi),此處為吾之所也。”從此,他一直住在石洞里,在此創(chuàng)立了全真道崳山派。玉陽洞位于圣水洞的右上方,洞深7米,高、寬各2~3米。洞中央鑿有神臺,洞壁鑿有8個神龕。
崮山寺的傳說 傳說崮山寺為唐代所建,當(dāng)時從外地來了99位和尚,他們一齊相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合力而為,大興土木,興建寺廟。然而,到了明朝,該寺曾一度被潛伏下來的倭寇霸占著。倭寇登岸以后,要想深入內(nèi)陸搶掠,就需要大量的馬匹,崮山寺假和尚的主要任務(wù)就是養(yǎng)馬,為接應(yīng)他們的同伙做準(zhǔn)備。崮山寺山下的掩馬夼,就是那個時候得名的。掩馬夼一帶草肥水甘,溫度適宜,馬兒茁壯成長。然而,倭寇的馬群,卻怎么也發(fā)展不起來,總數(shù)從未超過100匹。傳說通天嶺一帶由一條白色蛟龍鎮(zhèn)守著,蛟龍知道倭寇養(yǎng)馬不干好事,當(dāng)馬的數(shù)量要超百匹時,白蛟就給吃掉一匹。這些假和尚貪婪成性、欲壑難填,時常在夜間潛入周邊富戶進(jìn)行搶劫,看到漂亮的女子也不放過。最嚴(yán)重的一年,被搶三十多戶,失蹤女子二十多人。方圓幾十里,雞犬不寧,人心惶惶。起初,人們不知道是崮山寺里假和尚干的,有一天傍晚,一名叫彩兒的被擄女子,趁著給假和尚洗衣服的機會,鉆進(jìn)了茂密山林,翻山越嶺,逃到了歸仁村,崮山寺和掩馬夼的秘密,這才被揭露了出來。假和尚盤踞崮山寺的事情,在社會涌起軒然大波,民憤沸騰。人們紛紛結(jié)伴到寧海州衙門告狀,要求處決這些壞事做絕的倭寇。軍民聯(lián)合,包圍了崮山寺,逮捕了那些潛伏的倭寇,解救出被關(guān)押的女子。經(jīng)審訊,罪證確鑿。由于假和尚造成的命案多、民憤大,人們紛紛要求對他們進(jìn)行嚴(yán)懲,以平民憤,以儆效尤。知州順從民意,交由人民處治,人們決定把這些歹徒給耙了。耙了就把壞和尚埋在土里,頭露在外面,用牲口拖著鐵齒耙來回地耙過,直至把他們耙斷了氣。寧海州的知州,從外地請來德才兼?zhèn)涞母呱〕轴纳剿拢纳剿掠只謴?fù)了應(yīng)有的祥和與寧靜。
葫蘆山的傳說 坐落在大乳山主峰東南海濱的葫蘆山,傳說是八仙之一鐵拐李的寶葫蘆化育的。赤腳大仙王玉陽(亦稱鐵腳大仙)來此拜瞻三圣母化作的大乳山。正趕上八仙也在這兒,王玉陽便說,三圣母濟世救人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大家都護(hù)衛(wèi)愛戴她,就連遠(yuǎn)在長白山的人參娃娃,也遷駐大乳山,為圣母提供營養(yǎng);那看護(hù)小乳山仙桃的神鵲、火狐等,也為這片富庶的土地做了很多事情。你們只來觀美景、吃仙桃,不做點什么嗎?鐵拐李說,我們正有此意。說話間,他把手中的寶葫蘆向南一拋,頓時在海邊化作了一座葫蘆山,山上山下,隨即布滿了黃芩、沙參、防風(fēng)、首烏、桔梗、柴胡、玉竹、五加、紫蘇、茵陳等藥用植物。何仙姑也一躍而起,抖動花籃,來了個天女撒花,奇花異草布滿了大乳山畔。立時,這里香氣四溢,直達(dá)云天,濁氣不犯,毒蟲遠(yuǎn)遁。正在八仙各顯神通的時候,一朵祥云飄來,披著金色佛衣、袒胸露臂、身呈藍(lán)色的藥師佛降臨此地。他儀態(tài)莊嚴(yán)、烏發(fā)肉髻、雙耳垂肩,右手持有尊勝訶子果枝,左手捧著佛缽。王玉陽和八仙急忙躬身參拜。藥師佛雙掌合十道:“三圣母為拯救百姓而化為大乳山,舍身為民之大愛,仙凡兩界共仰。諸仙在此播灑芝蘭靈草惠澤蒼生,真乃大德大善之舉。我佛慈悲,愿與眾仙共佑福地寶域,保四方黎民安康樂業(yè)。” 隨之,藥師佛誦頌十二大愿,對葫蘆山進(jìn)行開光洗禮,為眾生祈福納祥、消災(zāi)延壽。由于這個傳說,當(dāng)?shù)匕傩沼辛斯┓钏帋煼稹讼珊陀耜栒嫒说募漓肓?xí)俗。
歸仁湯的傳說 歸仁湯的傳說主要有兩種。一是麻姑獻(xiàn)湯泉的傳說。麻姑在余姑山(昆崳山)修道,曾見東海三為桑田。因她壽數(shù)極高,人們都盼望能得到她的幫助。王母娘娘能與天地同壽,就是麻姑獻(xiàn)壽的結(jié)果。麻姑獻(xiàn)了三樣長壽圣物:昆崳山靈芝加三佛山黃精釀制的美酒一壇,龜陰湯的溫泉水一壇,圣水巖的千年桃一籃。這桃是麻姑在圣水巖培育的,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jié)果,結(jié)果之年的三月采摘,又叫三月桃。獻(xiàn)壽時,由三位德高望重的慈慧之人站在高處,雙手各擎一種圣物,向西天虔誠膜拜,以示民間對王母的崇敬,也是意在請蒼天保佑天下生靈。禮畢,麻姑飛身把圣物收入衣袖中,直奔天宮而去。麻姑走后,三位膜拜者不肯離開,并肩化作了大佛,成為了三佛山。在王母娘娘的生日宴會上,麻姑獻(xiàn)靈芝黃精酒、三月桃給王母,把洗浴祛病的龜陰湯倒進(jìn)天宮瑤池里。王母與眾仙分享壽酒、壽桃,宴畢,又分贈瑤池湯給大家?guī)Щ亍B楣毛I(xiàn)壽用的圣物,從此成為了長壽的象征。二是淬劍成溫泉的傳說。干將和莫耶夫妻二人在莫耶島鑄劍,因淬火的水缺少元素,辛苦三年而劍未鑄成。南極仙翁指點他們,說黃壘河畔有座硫磺山,山側(cè)有個叫龜陰的地方,那里有個水潭,潭水含陰陽之氣,用那里的水淬劍,方能成功。夫妻二人招募人馬,移爐于龜陰水潭之旁。寶劍重新回爐冶煉,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見火候已到,二人從爐中各取一劍,迅速插入潭水中,潭水沸騰不止,從此變?yōu)闇厝hT劍淬火成功,兩劍削鐵如泥,名震天下。
情人谷的傳說 話說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看到有位老人坐在臺階上就著月色在看書,韋固問老人看的什么書,老人說在看《婚牘》,用紅線繩系住男孩女孩的腳,他倆將來就會成為夫妻。韋固詢問自己的妻子是現(xiàn)在是個什么樣子,老人說,某日某時,市場上有位盲了一目的婦女懷里抱的那個三歲女孩,就是你的妻子。韋固誤認(rèn)為盲婦是自己未來的岳母,心想,這樣的家庭怎能配上我?他打發(fā)仆人去毀那孩子的容,留下個記號,避免將來娶到她。仆人來到盲婦跟前,慌慌張張地朝著那孩子的額頭就是一刀,然后就急忙地逃回來了。14年后,韋固參加相州軍,相州刺史王泰見韋固才貌雙全,就把女兒王菡許配給他。美麗的王菡眉間貼著梅花瓣,韋固問妻子貼花瓣的原因,王菡傷心地說:“小時候保姆抱我逛市場,被歹徒劃了一刀,留下了這塊小傷痕。”韋固一聽,想起14年前的事,他緊張地問:“保姆是不是有一只眼睛失明了?”妻子回答:“是。”韋固十分驚訝,這才信服當(dāng)年月下老人的話。之后,他對妻雖然百般呵護(hù),但負(fù)罪感卻揮之不去,韋固想,來世一定要還清欠妻子的債。來世,韋固降生在乳山口北岸的福家莊,新名福成;王菡降生在岠嵎山之北的王家疃,新名玉娟。福成19歲那年三月的一天,到岠嵎山趕廟會遇到玉娟,當(dāng)看到一個自稱公差的無賴在糾纏玉娟時,他喝令住手,制止了公差的無禮。福成和玉娟一見鐘情,在兩棵樹杈相連的山梨樹下立下了山誓海盟。福家托人到王家提親,王家初時因兩家有誤會而不同意,后來因公差逼婚逼得緊,就答應(yīng)了這門親事。為了避開公差的迫害,找個隱蔽的地方,讓他倆隱居起來。赤家口村西北有個叫大正夼的地方,那里有一條山谷,是一家地主養(yǎng)殖柞蠶的地方。福家買下了這條山谷,在山谷中秘密修建房屋,作福成和玉娟的婚房。從此,福成和玉娟在這里開始了隱居生活。他們共生育了2男1女,男孩子考取功名在外做官,女兒也嫁到了好人家。福成大玉娟兩歲,他95歲那年的一天,這對70多年相濡以沫夫妻,知道自己的這個輪回即將結(jié)束,他們相互依偎著,靜靜地等待轉(zhuǎn)折時刻的來臨。恍惚間,老兩口聽到名叫孟婆的女神說,喝下孟婆湯,倆人來世就不認(rèn)識了;不喝則不能轉(zhuǎn)世為人,只能化作樹木。福成急忙問:“樹根會串聯(lián)到一起嗎?”孟婆回答:“那是神也管不著的事。”他倆不假思索地選擇了化作山梨樹,山梨樹曾見證了他倆的愛情,人們稱這兩棵樹為情人樹。來情人樹下邊掛彩帶邊祈禱,可實現(xiàn)人們祈婚、祈福、祈財、祈壽等美好愿望。
金牛山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在乳山市下初鎮(zhèn)的胡家口村,有一個靠出租耕牛為業(yè)的財主,他的牧童每天都要把待租的牛兒趕到山坡上吃草。牛兒伴隨著牧童悠揚的笛聲,盡情地、歡快地啃著草兒。牧童還要定時趕著牛群到溪邊飲水,那些牛兒倒映水中,加上青山白云的影子作陪襯,這景致,真是美如詩畫。牧童也總愛站立溪旁,細(xì)細(xì)欣賞眼前的美景。有一次,牧童突然看到水中有一頭牛的影子與眾不同,且滿身金光閃閃。他感到好奇,走近一看,還真的是一頭金牛。牧童知黃金貴,就急忙去捉那金牛。他用力拽著牛尾巴,想拉住金牛。最終人小難勝牛力,受了驚嚇的金牛掙脫后,就奮蹄朝北跑去。那金牛跑到一個村口,村民們發(fā)現(xiàn)來了一頭金牛,急忙攔截圍捕。金牛像是發(fā)怒了,用牛角觸倒一堵墻后繼續(xù)奔跑。此村海拔較高,后來就取村名為上觸,后來寫作上初;金牛沖出這個村后,又跑到了北面的一個村,村頭有一位村婦正在駕牛碾米,金牛看到拉碾子牛,向拉碾子的牛沖去,兩牛都犯了牛脾氣,你拱我,我拱你,打起架來,村婦護(hù)著自己的牛,拿起簸箕朝金牛打去,打下很多金牛毛,紛紛落入旁邊的河里,此村后來就叫簸箕掌;金牛被打后更加慌張,掉頭向東南跑,跑得太急,不小心把牛角觸到了房墻角上,這村海拔較低,人們就把這個村叫做下觸,后來寫作下初;那金牛又往北跑了一陣子,又饑又渴,看到兩山之間有股清泉,就前去喝水,牛嘴剛觸到水面,就像觸動了機關(guān)一樣,只聽“轟”的一聲巨響,兩山迅速合到一起成了一座新大山,這座新山,人們稱之為金牛山。從此,乳山境內(nèi)的北部山區(qū)多產(chǎn)黃金。金牛喜真、向善、愛美,打這以后,想看到它的,必須是誠實純真、勤勞善良、聰慧美麗的人。據(jù)說當(dāng)?shù)乜∶赖墓媚镌诎嗽率逶旅髦畷r,找個僻靜的地方,把自己的梳妝鏡平放在地面上,就可以從鏡子里看到金牛山下面的景況。所有看到了金牛的姑娘都是這樣說的:金牛山下如仙境一般,綠草茵茵,流水潺潺,萬物井然,是一片溫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金牛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里面。每當(dāng)有姑娘探視金牛的時候,它總是昂起頭來,“哞哞”叫上幾聲,算是打了個招呼。
藏龍山的傳說 嶞崮山東側(cè)的山脈,像一條巨龍,頭枕嶞崮,尾接銀灘。這條巨龍由八九道起伏的山梁組成,其中有道山梁名叫藏龍山,得名于一段美麗的傳說。傳說龍王三太子有一次在銀灘游覽,忽見天上七仙女飄然下凡。她們駐足沙灘,紛紛脫解外衣,奔向水中洗浴。三太子趕快躲避,突然來了一陣風(fēng),把仙女的一件藍(lán)裙子吹向了天空。三太子急忙用祥云做掩護(hù),把裙子追回放到原地。好事做得看似隱秘,但還是逃不過仙女的眼睛。七仙女中的三妹藍(lán)衣仙女,看到這位瀟灑的小伙子,心生好感;三太子也看到水中漂亮的藍(lán)衣仙女,頓生愛意。神仙之間的交流,類似人間所說的心靈感應(yīng),他倆彼此都明白,對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倆人的命運將緊密地連在一起。但天宮不同意他們的婚事,王母娘娘說:“要想讓我同意,除非東海變成群山。”有一天,藍(lán)衣仙女邀王母娘娘到天庭花園散步,她手朝著東方說:“娘,快看,東海成山了。”王母娘娘一看,果真如此。原來,三圣母將群山的影像定格在寶蓮燈上,再用燈光將其折射到東海上空的水汽里,遠(yuǎn)遠(yuǎn)望去,東海浮現(xiàn)出一片青山。王母娘娘還是不同意,并繼續(xù)放出狠話:“天女下嫁龍宮,怎么可能,除非龍大遮天。”三太子得知后,決定刮下龍鱗,并哀求蝦精作法,用龍鱗把天遮擋起來。他飛身向藏龍山陽坡的巖石上撲去。只見一條巨龍上下翻飛,龍鱗四處飛揚,對蝦精趁勢作法,鱗片紛紛向飛天空。那些龍鱗,飛得越高體積就越大,最后擠滿了整個天空。藍(lán)衣仙女大驚失色,憤憤地對母親說:“狠心的娘啊,真的龍大遮天了,你繼續(xù)反悔吧,我不會再回來了。”說著,她轉(zhuǎn)身沖出了宮外,王母娘娘緊隨其后追了出來。王母娘娘出來一看,整個天空變成了整體的龍,天上的宮殿就擱在龍身上。她嘆息了一聲:“孩大不由娘,隨你們?nèi)グ伞?rdquo;三太子已奄奄一息,癱軟在藏龍山西側(cè)的山坡上,滿身鮮血滴滲在石縫里,打這之后,那道山梁經(jīng)常有血色的紅水流出。藍(lán)衣仙女更是心急如焚,時常躲到空中流淚,化為雨水灑落大地。自此以后,當(dāng)?shù)孛耖g有了句諺語:“天起龍鱗斑,下雨不過三。”意思是,看到龍鱗斑形狀的云彩,三天內(nèi)必有雨。趕來救護(hù)的碧霞元君托夢給周邊村莊的鄉(xiāng)紳,請合力修筑霄龍寺,幫助三太子恢復(fù)騰云駕霧的神力。周邊的鄉(xiāng)紳做了同一個夢,并對霄龍寺的建筑式樣,都記得很清楚。大家一齊努力,在藏龍山東側(cè)、現(xiàn)乳山市白沙灘鎮(zhèn)小侯家村東北不遠(yuǎn)處,一座霄龍寺拔地而起。開光那天,一條巨龍,冉冉騰空。此后,三太子和藍(lán)衣仙女更加用心地佑護(hù)著藏龍山一帶,這里的年景多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民安居樂業(yè)。
姐妹石的傳說 姐妹石位于南黃鎮(zhèn)靠山村西的一座小山上,山名西嵐子。這是座土山,土質(zhì)肥沃,樹林茂密。山頂上有兩塊板石,相依相偎,在土山上顯得成為醒目,傳說是一對姐妹的化身。姐妹倆在西嵐子山下開飯館,她們知書達(dá)禮,極具才華,服務(wù)態(tài)度又好,飯館生意很紅火。有兩位秀才慕名前來,見姐妹倆貌美如花,懷疑是因相貌而浪得虛名。秀才想考驗她姐倆,讓她們只用韭菜和雞蛋兩樣原料,做出四道有講究的菜肴。只見她倆不慌不忙,一會兒就好了。第一道菜,韭菜墊底,托著兩個蛋黃,菜名“兩個黃鸝鳴翠柳”;第二道菜,韭菜墊底,放上一溜蛋白,菜名“一行白鷺上青天”;第三道菜,韭菜鋪成山巒形狀,山尖上放些蛋白,菜名“窗含西嶺千秋雪”;第四道菜,一大碗湯,上面漂浮著蛋殼,蛋殼里裝少許韭菜,菜名“門泊東吳萬里船”。秀才齊聲贊美。此后,姐妹倆的名氣更大了。她倆百年之后,西嵐上突起兩塊巨石,人們都說那是她姐倆的化身。
乳山民間文學(xué)中的傳說體裁,以山水傳說最具地方特點,所以本書只簡介部分山水傳說,人物傳說有武俠的傳說、禿尾巴李龍王的傳說等,歷史傳說有永樂掃北的傳說、六十歲還甲子的傳說等,物產(chǎn)傳說有牡蠣的傳說、冊梨的傳說、小伏蝦的傳說等,因篇幅所限,不逐一介紹,擬結(jié)集出版《乳山民間文學(xué)》,屆時能有較多內(nèi)容收錄其中。(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