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文體娛樂民俗之樂器篇
民族樂器有體鳴、膜鳴、氣鳴、弦鳴等分類,以吹、拉、彈、打擊等不同的方法來演奏。境內的民間樂器,吹的有各種笛子、簫、嗩吶、葫蘆絲等,拉的有京胡、板胡、二胡等,彈(或敲)的有琵琶、古箏、三弦、楊琴、柳琴等,打擊樂有鼓、鑼、镲等。逐一收錄篇幅太長,選擇鑼鼓進行記述。
1998年版《乳山市志》728~729頁記載:
“管弦樂,清末境內民間器樂演奏多為一族一村組織的鼓手班,由于沒有樂譜,演奏者都是父子相傳,祖孫相承。主要樂器有嗩吶、笙、管子、笛、簫和二胡、京胡、三弦、四股弦、月琴、大正琴等。民國期間,民間藝人多演奏獨奏曲,亦有小型樂隊在祭祀、慶典、山會等場合和婚喪嫁娶中合奏。曲目多由昆曲的曲牌中或東北地方劇種曲牌中演化而來。主要曲目有梅花三弄、蘇武牧羊、工尺上、萬年歡、小開門、老十翁、勾幡、桃李迎春等古曲。建國前,夏村、騰甲莊、育黎、瑞木山等村的民間鼓樂班較為有名。瑞木山村老藝人曹長會的管子吹奏技巧嫻熟、音調渾厚純正。建國后,農村俱樂部、文藝宣傳隊亦組織一些民間器樂合奏和獨奏,樂器中管、簫被淘汰,增加了揚琴、板胡等民族樂器,演奏的曲調均為現代流行的一些器樂獨奏或合奏曲。打擊樂,清末境內較大的村莊就有鑼鼓班,至民國期間,絕大多數村都有了鑼鼓隊。打擊樂器主要有鑼、鼓、大鈸、釵、小釵、小鑼等。主要樂譜有快走陣、鬧子頭、水龍吟等。民間除用來自娛自樂外,還用于高蹺秧歌及戲曲伴奏。1946年,崖子村根據民間鑼鼓創作并表演的大型歡慶鑼鼓《翻身》,獲膠東區文藝創作獎。建國后,民間鑼鼓多在喜慶節日或重大集會時進行演奏。”
“齊迸隆咚鏘,齊迸隆咚鏘,齊迸隆咚鏘咚鏘”,舊時,這簡易的鑼鼓點聲,三兩歲的孩子也能模仿得出來。不論村大小,都有鑼鼓隊。逢年過節、文體活動、禳祈事宜,都敲鑼打鼓以示慶祝、告知、隆重等,營造特定的氣氛。這組打擊樂,在民樂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鑼鼓隊的組合由鼓、大鑼、旋鑼、大鈸(又稱大頂)、鈸(也稱七鈸)、小镲組成。大鈸比七鈸厚重,中間丘狀突起,穿拴彩帶,拍擊時不轉動,以獲取渾厚的聲音。七鈸,直徑同大頂,只是外沿很薄,中間突起呈半球狀,正中有孔眼,孔眼不作系彩帶之用,打擊時要轉動(捻動中間半球),以獲得所要的聲響,常當樂隊的指揮樂器。
舊時由于村村都有鑼鼓,所以村村都有自己的鑼鼓點,比如雖然名字都叫“三步擱”,但旋律、節奏多有差異,并呈現出職業的不同。農民鑼鼓多在農閑時節、逢年過節敲打,鑼鼓清脆、高亢,節奏強烈,充滿了豐收的喜悅;漁民鑼鼓多在出海前,對未來充滿挑戰,鑼鼓深沉,演奏過程多使用休止符,氣氛中充滿懸念感。 (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