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文體娛樂民俗之琴書篇
乳山琴書,又叫乳山大鼓,俗稱“瞎子唱”,據說是西河大鼓傳入乳山后,當地盲藝人在世代傳唱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語,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詞隨鄉入俗,通俗易懂,從而激發了群眾的欣賞興趣。從舊社會到共和國成立初期,成為乳山鄉村最主要的文藝娛樂形式。盲人演唱組合,各村爭相請藝,很受歡迎。
那時的盲孩,幾乎都拜師學藝,從事這種大鼓的演唱。嗓音條件差的,做樂手;嗓音條件好的,做歌手。曾涌現出一些明星式的盲藝人,深受聽眾喜愛。著名的盲藝人,擁有粉絲團,跟場助興。在文藝生活貧乏的歲月里,勞作一天的人們,晚上能提著小凳子,到街上聽大鼓,那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筆者少年時期就是個大鼓迷,懂那時人們對大鼓的情感。
乳山大鼓的伴樂有,小鼓、三弦、墜琴、胡琴、鋼板、笛子等,合奏起來美妙動聽。唱主角的要邊打鼓、邊打鋼板,其他人員或伴奏或和唱,揚抑頓挫,同調別韻,格外好聽。有時候,也能一個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彈自唱,真是一人一臺戲,饒有趣味。早期乳山大鼓的主要唱腔,有三大腔、起腔、二板、平腔、快板、落腔等形式。三大腔是各地大鼓較早的唱腔之一。由三大句唱腔組成,節奏寬,音域寬,大起大落,可以適當地延長,富有粗獷、高亢、婉轉的山歌風味;起腔是開篇唱腔,由上下兩句唱詞組成,節奏平穩、悠長、抒情、委婉;二板緊接起腔,也是由上下兩句組成,唱法與起腔略同,起連接過渡作用;平腔是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上下兩句反復演唱,節奏平穩、流暢、富有口語化和較強的敘述性;快板也叫流水或貫口板,有板無眼,一板貫底,速度快,情緒緊張熱烈,用在全篇故事的高潮部分,全篇的結尾處也往往采用歡快、熱烈的快板;落腔一般用在各段落之間和全篇結束之處,干脆、利落的叫煞頭,婉轉、花哨的叫花落腔。
演唱的劇目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絨線記》《秦香蓮》《楊家將》《說唐傳》《三國》《七七事變》《白毛女》《三上橋》《小二黑結婚》《乳山英模譜》《農業學大寨》等。
關于乳山大鼓,現可找到的記載資料大致有:1941年以后,在抗日政府的組織下,乳山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國會,編排抗日節目,走鄉串村,進行愛國救亡宣傳。1953年改為盲人曲藝協會,共有會員40多人。1963年擴大組織,會員成倍增加。1977年,縣文化館把盲藝人分成了幾個組,對外使用“盲人宣傳隊”的名稱,分赴全縣各地巡回演唱。縣廣播站也時常灌制錄音,在廣播里播放。
后來由于電影、電視的興起,至1990年前后,各盲人宣傳隊陸續解散。(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