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文體娛樂民俗之電影篇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看場電影是農村人的奢望。電影隊下鄉要逐個村轉,人們左等右盼,時常嘀咕,電影怎么還不來?有的村干脆拿出黨支部宣傳委員負責“搶”電影,以能把電影隊早早請回村為榮。駐軍周圍村莊的人是很得意的,能跟部隊沾些光。
1965年底至翌年初,電影《苦菜花》在乳山農村巡映。當時放映隊還不能村村進,找大村放映。只要那里上映《苦菜花》,周圍村莊的群眾就會蜂擁而至。當時人們對電影有種神秘感,影片作者馮德英是乳山人,這使大家在神秘感中又增添了親切感,所以很多人追逐著放映隊的行蹤,跟臺看。影片有好多鏡頭是在乳山拍攝的,當銀幕上出現熟悉景物時,人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驚嘆聲。那段日子里,乳山街談巷議全是《苦菜花》。這個說作者馮德英就是影片中的馮德強,那個說影片中大姐娟子在煙臺工作,對鄰縣牟平人曲云扮演的母親,更是叫好聲一片,切實增強了膠東人的自豪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好多影片被列為毒草而禁演。那階段只能看《毛主席接見紅衛兵》、工農兵學商基層經驗專題片、兩彈(原子彈和氫彈試驗成功的紀錄片)、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1970年以后,開始逐步解凍一些封存的影片,同期《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杜鵑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這八大樣板戲也拍攝成影片上映,農村電影又進入了活躍期。那段時間,不光是《草原晨曲》《戰上海》《紅日》《冰山上來客》《五朵金花》等國產影片受歡迎,如前蘇聯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南斯拉夫的《橋》、越南的《琛故娘的松林》、朝鮮的《看不見的戰線》等外國影片,也讓觀眾耳目一新。
鄉下人進城看電影也是那個年代的時尚。其中最熱鬧的一次是1972年上演朝鮮影片《賣花姑娘》。很多人騎著自行車偕妻抱子,往返幾十華里進城去看。縣城街道上人匯如集市,影院里晝夜在滾動放映。悲憤的劇情撩撥著善良的心情,人們多是含著淚水在觀看。有一對未婚戀人,女的發現男友沒有掉眼淚,看完電影就提出分手了,理由是“看賣花姑娘都不哭的人心太硬。”據市電影公司的資料記載,那部片子當時在乳山共放映了5天,38場,場場爆滿,觀眾達6.5萬人。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中期,我國電影拍攝、放映進入繁榮時期。在乳山上映《創業》《春苗》《青松嶺》《廬山戀》《小花》《赤橙黃綠青藍紫》《瞧這一家子》《街上流行紅裙子》《少林寺》《咱們的牛百歲》《喜盈門》《月亮灣的笑聲》等大批國產新影片,并放映了《流浪者》《巴黎圣母院》《白發魔女傳》等一批引進的外國片、港臺片,使各個層次的影迷都大呼過癮。國產片中,有乳山藉藝術家參與的影片,更是受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如宮子丕(崖子鎮青山村人)參加演出的《霓虹燈下的哨兵》《抓壯丁》《劉胡蘭》《戰斗里成長》《東海最前線》《八一風暴》等“文化大革命”前的老影片,之后又有趙守凱(海陽所鎮趙東莊村人)參加演出的《閃閃的紅星》《四渡赤水》《歸心似箭》《南海長城》等新影片,還有作曲家呂遠(海陽所鎮呂家莊村人)作插曲的《甜蜜的事業》《紅牡丹》等影片,更是令乳山人激動不已。
看電影是那個時代農村人最好的文化娛樂項目,人們喜歡電影、迷戀電影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然而,綜觀農村電影,熱也匆匆,冷也匆匆。現簡要地梳理乳山農村電影放映史:
乳山在1940年才初識電影,那是孫傳祝為了宣傳抗戰,通過關系引進的,內容是記錄東北抗日聯軍的事。1949年山東省放映隊來夏村放映前蘇聯影片《攻克柏林》《勇敢的人生》《偉大的轉折》等。那以前的電影雖然沒有聲音,卻使人充滿了神秘和好奇。群眾解釋不了影像為什么會動,就統而言之:“電催的!”幾年后,電影有聲了,但初期的有聲電影,圖像和錄音不是在同一盤膠卷上,圖像靠放映機,聲音靠擴音機,兩個系統如果操作不同步,演員的口型和發音就會錯時,往往引得觀眾哄堂大笑。1953年文登專署放映隊來乳山放映一些前蘇聯及國產片,最轟動的是我國自行拍攝的《白毛女》。1954年乳山組建了電影隊,巡回到各鄉駐地、較大的村售票放映。1966年,下鄉隊售票制度取消(五十年代票價每張3分錢,六十年代5分錢),由大隊集體付酬(根據村隊的大小收取15~50元不等)。1975年前后,各公社相繼成立了電影隊,多數公社還同時興建了電影院,有些大隊和企業也上了放映機。1990年前后,縣、鄉、村(企)三級電影隊紛紛下馬,農村電影開始步入了低谷。
進入21世紀,電影市場開始回暖。與乳山相關的影片也拍攝了幾部。以境內歷史事件為題材拍攝的《馬石山十勇士》,根據乳山籍作家仇善文同名小說改編的《心雨花露》,到乳山境內取景的《再喊一聲爹娘》《戀上美人魚》等。筆者根據民間傳說加工創作的《大乳山的傳說》被制作成動畫片,雖僅為十多分鐘的微電影,但卻有幸成為乳山動漫影片的開山之作,并獲山東泰山文藝獎等多個獎項。
不論是露天演電影,還是影院放電影,都能透出一股人文大氣,那種現場上的大氣氛、寬大銀幕上的大視野,不是家庭電視可以比擬的。( 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