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村奔赴向陽山的戰斗
1938年11月29日,國民黨地方武裝部隊在現威海市向陽山一帶同日軍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斗。這次戰斗是抗戰初期膠東半島境內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戰斗。滄桑歲月,一晃七十多年過去了。提起此事,乳山市的一些八九十歲的老人仍然難以忘懷。
在夏村舉行東征誓師大會
王漢祥,城區夏西村人,今年95歲。他說:“過去我們乳山的一些地方屬于海陽縣管轄。當時,海陽地方軍警部隊在夏村西戲樓舉行了東征抗日誓師大會,我也在會場看過熱鬧。我知道咱們夏村周圍不少人參加了威海向陽山抗日大戰。”
那是1938年3月28日至5月上旬,由共產黨領導的“三軍三路”會同安廷賡、鄭維屏兩部,在威海豹虎山一帶先后進行了七次阻擊戰,有效地推遲了日軍南進擄掠的企圖。
當時鄭維屏部一面偷襲威海衛和劉公島的日軍,一面阻擊日軍對文登、榮成兩縣的南進。但鄭維屏深知:自己的部下絕大部分是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要想主動出擊敵人,或抵御敵人的進攻,都是相當困難的。于是,鄭維屏便以山東省第七行政區代理督察專員的身份,調動所轄區內實力最強的海陽地方軍警部隊前來參戰。
據《中共海陽地方史》第一卷記載:“早在1938年初,姜仞九、王儀亭、王六階和周紹賢等愛國志士配合密切,慘談經營,組建起海陽縣第五常備隊,成為海陽縣的抗日主力。針對威海被日軍一天天蠶食的局面,他們會同東村、留格莊、盤石店、夏村、郭村、行村和小紀等常備隊隊長,呈文上峰,請纓出縣抗日,已盡軍人天職。”
不久,國民黨海陽縣接到鄭維屏調動海陽地方軍警部隊來威海參戰的命令。縣長姜世勛迅即召開軍政聯席會議,商討赴威抗戰事宜,并達成“地不分南北,共同抗戰”的共識。會上,姜仞九等紛紛表示:服從命令,同心協力,赴威抗戰,共誅日本侵略者。會議決定,成立海陽軍警前敵指揮部,姜仞九為總指揮,周紹賢任隨軍秘書、參贊軍務;將海陽軍警合編為三個大隊,由高星垣、孫文華等任分隊長。
11月20日,各路人馬匯集到現乳山市城區夏西村西南方向的戲樓前小廣場上,舉行了誓師大會。縣長姜世勛蒞會作了戰前動員。前敵指揮部發布了《抗戰宣言》。
當時戲樓前小廣場擠得滿滿的,人山人海。參戰官兵的家屬都來到夏村為自己的親人送行。那種哭哭啼啼的離別場面,令人難忘。
楊和奎,城區騰甲莊村人,今年85歲。他說:“那時哥哥在夏村給人當伙計,我經常去找哥哥玩。正好碰到海陽軍警在夏村召開誓師大會的場面。聽老人說都是夏村民團的人去威海抗日了,人不少。這些人大多是夏村周圍的,這里面有些人會功夫。他們都穿著軍裝,帶著大刀、土壓五步槍和抬桿炮等武器。”
日軍合圍向陽山抗日軍隊
誓師大會開完后,海陽全體官兵在姜仞九的帶領下,揮師東去。兩天后,他們到達威海四區。
不久,姜仞九接到行動命令,率領七百余名抗日將士到達文登縣北部的臥龍、小黃一帶村莊。他們立即投入了觀察陣地、熟悉地形和構筑工事等備戰事宜。此時,姜仞九被晉升為山東省第七行政區保安司令部上校參謀長。
11月26日,姜仞九帶領一部分隊伍,前往豹虎山一帶觀察地形時,與日軍遭遇。姜仞九臨陣沉著冷靜,率部激戰一個多小時,將敵軍擊退,打死打傷敵軍三十多人。姜仞九所部僅傷一人。
在豹虎山吃了敗仗的日軍惱羞成怒,從青島、煙臺調來援軍一千五百多人,試圖進行報復。
11月28日深夜,日偽軍一路沿冶口南進,另一路從鹿道口至小阮疃東插,向鄭維屏、姜仞九的防地武林、小黃、臥龍一帶村莊推進,企圖一舉殲滅這支抗日軍隊。
11月29日凌晨,日偽軍形成合圍態勢,從四面八方朝姜仞九等部所在向陽山的陣地撲去。
姜仞九血染向陽山
面對著兇狠的對手,姜仞九毫無畏懼,驍勇異常。他身穿一件黃綠色軍大衣,手握一支駁殼槍,往返東西山頭,機智地指揮著戰斗,并不時地喊出:“弟兄們,我們是中華兒女,為了救國救民,要英勇殺敵,決不當孬種!”周紹賢等人與大刀隊隊員一起揮舞著大刀,高聲地唱著《大刀進行曲》,和日偽軍展開了白刃戰。
一時間,向陽山上刀光閃閃,殺聲震天,血肉橫飛……
整整一上午的時間,日軍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連續向山頭陣地發起了四五次的沖鋒,但是都被抗日將士們壓了下去。在白刃格斗中,海陽部隊三四十名會武術的士兵,揮舞著大刀,殺死殺傷不少敵人。有一個士兵一連砍死多名敵人后,身中槍彈,腸子都流出來了。戰友們勸他下去,他執意不肯,帶傷繼續殺敵,終因失血過多而壯烈殉國。分隊長孫文華見幾個兄弟身處險境,急忙趕去營救,不幸中彈身亡,為國捐軀。
經過反復拼搏沖殺,敵我雙方仍不見勝負。突然,在陣地東側的山坡上,敵人的一挺機槍瘋狂地向抗日官兵所在山頭陣地掃射,給他們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搶奪這挺機槍,姜仞九帶領一班勇士沖殺下去。他彈無虛發,連續擊斃六名敵人,就在這挺機槍觸手可及的時候,姜仞九被另一個山頭上的敵人射來的子彈擊倒,為國為民壯烈捐軀,時年僅35歲。為紀念姜仞九,向陽山后改名仞九山。
……
據《威海軍民抗戰紀事》一書記載:“此次東進威海抗戰,海陽軍警打出了威風,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陣亡八十五人,傷三十人。此次出征共斃傷日偽軍二百余人,日軍指揮官今村、艦長小官四郎被擊斃。”
在夏村舉行公祭大會
戰后,周紹賢、高星垣陪同文登、威海等地代表與國民黨海陽縣政府官員護送姜仞九等八十五名烈士的靈柩返鄉,沿途父老焚香迎祭,景悲情凄。
楊和奎說:“我們家就住在通往海陽的大道前面。有一天,一輛輛騾子拉著鐵皮轱轆的大車從東面過來,每一輛車拉了一口棺材,前后運送了一天一夜。這些大車都是從文登過來的。姜仞九的棺材是八九點鐘被運過來,是四個人抬過來的,棺材上面有花。他的棺材看起來又小、又薄。當時聽大人說,這些人都是在向陽山戰斗中打日本鬼子犧牲的烈士。”
這些棺材陸續被運到夏村東門外的東廟前,一口口棺材被擺放在那兒,整個現場十分莊重肅穆。
后來,海陽縣又在夏村的西戲樓舉行了公祭大會,追記烈士的光榮事跡,號召全縣人民以先烈為榜樣,并要求大家“精誠團結,一致對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犧牲個人一切,共謀國家幸福。”
王培芝,城區夏西村人,今年89歲。她說:“我那時很小,到會場去看過熱鬧,聽見有人介紹過烈士的事跡。具體什么內容都忘了。但記得會場四周掛滿了白幛,秦毓堂司令在戲臺上講過話。”
結束夏村公祭活動后,又在海陽城里東北隅廣場舉行一系列追悼活動。
1938年12月30日,威海衛第六區全區民眾敬立一支“向陽山抗敵烈士千古”紀念碑,銘記這段悲壯的歷史。
1939年, 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追贈姜仞九為少將銜。
1985年3月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姜仞九為革命烈士。
乳山人很勇敢
當時,現在的乳山市部分區域屬于海陽縣,所以有不少乳山人勇敢地參加了威海向陽山抗日大戰,有二十左右人馬革裹尸。
王欽洛,今年82歲,城區夏東村人,乳山市退休干部。他說:“根據這支部隊七百余人的規模,估計參加向陽山抗日大戰的乳山兵有一百人左右。我叔叔叫王彬基,會武術,拳腳好,擔任過夏村民團的連長,參加了向陽山抗日大戰。曾聽叔叔說,在戰斗中,周紹賢指揮三四十名會武術的士兵揮舞大刀,殺死殺傷很多鬼子。自己也殺死幾個鬼子。夏南村王澤樂,也參加過向陽山抗日大戰。在戰斗中,他腿部受傷。后來以修鞋為生。”
根據“向陽山陣亡烈士表”記載,犧牲的乳山人有:夏村鎮的宋齊賢、王庚昌、宋協慶、王樹奎、宋新平、王沛安,六村屯的林蒼霖、陳仁開,藏家夼的王秉堂、王義令,乳山寨的李松和,司馬莊的于永璞,南唐家的鮑仁堂,擇口村的張德欣,石硼村的紀忠顯,邵家村鄒元升。其中夏村鎮犧牲的人最多,有六人。這些人大多是二三十歲的熱血青年,其中王沛安只有十八歲。
王云賢,今年93歲,城區夏東村人。他說:“烈士宋協慶是我二姥爺的兒子,叫他舅舅。過年過節時,我經常到宋協慶家去玩。他的尸體被拉回家時,我在現場。當他們的家人把宋協慶的上身從棺材里扶起來時,他嘴里冒出一股鮮血,肚子的一個傷口也流出鮮血。家人在他的軍大衣后背里還發現一塊冰塊。聽說宋協慶是被鬼子刺刀捅在肚子上而死的。”
宋協慶犧牲時三十五歲,留下兩個女兒,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宋京文還沒有過一周歲。 (于家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