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口的天后宮
在歷史悠久的膠東半島乳山口,不能不提到曾有過的一座古建筑——天后宮。
天后宮是供奉媽祖(北方稱其為海神娘娘)的,媽祖原名林默娘。民間傳說媽祖一生專以行善濟世為己任,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人們感其博大慈愛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高尚品德,把她尊奉為海上航運的保護神,成為歷代行海人共同信奉的神祇,其“靈驗”故事家喻戶曉,世代傳誦。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國家祀典。經(jīng)過千年的演繹,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球華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
《乳山市志》在旗桿石村的來歷中說:清順治年間,于久道在乳山口北岸立村,以娘娘廟前高聳入云的旗桿取名。按此說法,此娘娘廟建造的時間至今也有300余年歷史了,比始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的煙臺天后宮還要早200多年,只是規(guī)模小一些。
唐代以來,隨著南來北往船舶的增多,乳山口這個天然避風(fēng)良港被引起重視。當(dāng)時南方的航運比北方發(fā)達,為求海神娘娘保佑海上安全,清順治年間,由福建一林姓商人牽頭,聯(lián)合閩浙商賈共同出資,在當(dāng)?shù)厝舜罅f(xié)助下用不長的時間興建了這座海神娘娘廟。其主要建筑材料大都選自福建,大部分部件都是在南方預(yù)先加工好后再運到乳山口組裝的,故當(dāng)?shù)厝擞?ldquo;一日建起了娘娘廟”的驚嘆傳說。起初,娘娘廟只是來往商船祭祀的場所,很快漁民們也紛紛參與進來,每月的朔望之日是進香祈愿的吉日。魚汛過后,漁民們還集資請戲班來唱戲,以酬謝神庥,人神同樂。后來隨著康熙皇帝對媽祖的再次冊封,娘娘廟又改稱天后宮。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天后宮遭日軍損壞,院內(nèi)的銅制大香爐也被日軍搶走。為防全身用檀香木雕刻而成的天后塑像再遭不測,當(dāng)?shù)赜谧诱洹⒂邶堉堋⒂诹挚焕先粟s緊把塑像抬走,輪流密藏。后來隨著三位老人的先后去世,塑像漸漸下落不明,聽說被人盜賣到外地,真是令人扼腕。沒了天后塑像,天后宮香火就日漸冷落,終于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當(dāng)成“四舊”徹底毀掉了,天后宮所依據(jù)的山崗也于20世紀70年代被削平了。
據(jù)當(dāng)?shù)乩先苏f,當(dāng)年天后宮位于乳山口港北面的緩緩山坡上,坐北朝南,具有濃郁的閩南特色,古樸典雅,充分融合自然,有大殿、戲樓、廡房及龍王廟、觀音廟等附屬建筑共計50余間。宮前豎有兩根約10米用通直挺拔的水杉做成的旗桿,旗桿頂部和旗斗用錫片包鑲,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旗上繡有“海不揚波,順風(fēng)相送”“吉星高照,永保平安”等吉祥語。從南面拾階而上,第一座建筑物便是五間闊的二層戲樓,戲樓坐南面北,下面即是天后宮的進出大門。進去往北迎面為雕梁畫棟的七間正殿,檐下懸掛“天后宮”三字金匾。如同真人般大小的天后神像端坐正中龕臺,頭戴珠冠,身披繡袍,神態(tài)慈祥,雙手捧盞明燈,似在時時思慮著行海人的安危。手持寶劍和手捧印章的侍衛(wèi)官分立兩側(cè)。東間是天后娘娘的寢室,西間擺放著、懸掛著許許多多船主做的船模。院子西側(cè)是長長的廡房,為住持僧住處及齋舍客房之用,據(jù)《乳山市志》記載,1941年時還有臨濟和尚3人。正殿與戲樓之間是一很大的內(nèi)院,正中為供人祈禱進香燒紙的大香爐,院子里還豎有兩塊刻有當(dāng)年建廟始末及捐款建廟者的姓名或船只寶號的石碑。戲樓、大殿等主要建筑物采用我國傳統(tǒng)的古代廟宇形式和風(fēng)格,翹角飛檐,木雕彩飾,黑陶底瓦,琉璃綠瓦間有,鐵紅色雕花門窗分外醒目。各種附著物上的人物、花卉、禽獸等裝飾圖案栩栩如生。老人們說,神殿、戲樓梁柱上的匾額楹聯(lián)及各種雕刻詩句字畫觸目皆是,字跡氣派,其中有“慈光普照救眾生”“娘娘顯靈降吉祥”之類的對聯(lián),其余的可惜無人記全了。
當(dāng)年乳山口的天后宮香火不絕,殿中香煙裊裊,置身其間似有超凡脫俗之感。為祈求海神娘娘保佑,人們把自己的船模和各種貢品虔誠的擺在娘娘塑像前。特別是每年的農(nóng)歷除夕、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海神娘娘神誕和農(nóng)歷九月九日娘娘羽化升天忌日,香火更甚。四方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持馨香虔誠膜拜,叩首祈福,并在戲樓舉行祭祀演戲活動,人潮涌動,攤販陳雜,熱鬧非凡。廟前街南是兩排長長的店鋪貨棧,掌柜的、伙計們南腔北調(diào),你來我往。漁民們每次出海和返航,商船每次入港補水和加薪,必到天后宮進香燒紙感恩,祈求娘娘保佑平安,真是一道熙攘而溫情的風(fēng)景。當(dāng)?shù)亓鱾髦芏嗪I衲锬锞热擞谖ky之中的傳說,體現(xiàn)了人們對天后圣母的尊崇和敬仰。如今,乳山口雖然沒了天后宮,但當(dāng)?shù)匮睾5臐O民們依然保持崇敬之心,面向大海敬奉海神娘娘,祭海祈福,場面依然隆重。
天后宮是歷史上乳山口航運發(fā)達的見證。它并未沒入歷史的煙塵之中,它依然是乳山口地域文化的一個標(biāo)志,仍然是存在于老乳山人的記憶中,因為它是乳山沿海漁民心中的保護神,是中國南北文化交融的結(jié)晶。據(jù)說民間已有重修天后宮的愿望,冀希喚起對傳統(tǒng)習(xí)俗的尊重,補上乳山口地域文化的這個標(biāo)志。
如今的乳山口,呈現(xiàn)一派現(xiàn)代氣象。旗桿石村90歲的于維慶老人指給我看,昔日天后宮的位置已落下八九米,成為寬敞的街道。可同很多人一樣,每當(dāng)提起乳山口,我總是容易想到那個雖然沒有見過面但卻是承載了厚重歷史文化的天后宮。(高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