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紳士徐宗堯與瑞泉學校
徐宗堯,名明述,字宗堯,號靈山道士,乳山市徐家鎮徐家村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在一個殷富家庭。青年時期,受“戊戌變法”影響,倡導興辦新學。學識淵博,勤書善畫。民國二年(1913),徐宗堯捐款1萬元,與西峒嶺村姜吉德在本鄉寺山創辦了瑞泉院小學,當時是牟平縣第一所新式私立小學。
瑞泉院學校亦稱寺山學校,是以校址瑞泉院而命名的。瑞泉院位于徐家村北四山上(因東西向并排著四個大小相似的山頭),后因在此地設立的這所寺院,故亦稱“寺山”。建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的瑞泉院,當時仍擁有良田百畝有余,并有一片大面積的沙參場,是一所很富裕的寺院。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幽靜清雅,是個辦學校的好地方。當初徐宗堯選定瑞泉院為校址,即與該院主持協商,主持不愿被新學沖擊影響,堅持不允。徐宗堯遂到牟平縣政府請求支持,經政府裁決,同意在瑞泉院開辦一所學校,并定名為瑞泉院小學,社會上稱“瑞泉小學”。徐宗堯任學校董事長,呂化之(徐家鎮辛家口村人)、劉從甲(徐家鎮黃疃村人)任董事,姜吉德任校長,共設3個班,約有120多個學生。教員有段成齋、姜卓漢、于秋海、呂振幫、鞠新一、呂勝三、張連堂、馬俊康等。1918年,瑞泉小學改為高級小學,原來的三個班升為高小班。
民國十年(1921),徐宗堯因捐資興學獲得山東省省長公署給予的一等嘉祥章,并被選充民國山東省議會第三屆議員。雄心勃勃的徐宗堯想再為家鄉教育辦件大事,返鄉后立即籌建瑞泉中學(私立)。為籌集建校資金,他奔走于縣內外親朋好友之間,又先后去東北、北京及南方各地募捐。鄉里木瓦工匠在其感召下,自愿義務參加修建校舍。終于在1925年建成境內第一所中學——瑞泉中學,原高級小學即為中學的附小。徐宗堯被推舉為該校董事長,并親登講臺,向學生授課。具有民主思想的徐宗堯所聘用的教師也都是思想進步者。當時學校有校舍77間,置小學部和中學部,小學部設3個班,中學部初時設2個班,后增至3個班,學生共約200人,其中女生30多人。1930年秋,該校教師倪魯平薦具有民主思想的徐有芝、李士訓、沈宗林3位教師來校任教。1931年清明節后,3名新來教師組織學生罷課,反對學校封建勢力,至1932年復課。
瑞泉中學的學生來自鄰近的文登、海陽、牟平等縣,教員隊伍人員組成比較復雜,有舊勢力的代表,也有中共地下工作者。1932年8月,劉經三接任董事長,董事于儉齋、于經武都是地下黨員,所聘教師于子聰、宋紹九、魯自嘉等都是境內早期共產黨員。黨的地下工作者利用學校這個陣地宣傳革命道理,傳播馬列主義,秘密發展黨員,培養革命人才。魯自嘉等一些進步教師,經常以解釋“三民主義”為題,向學生灌輸馬列主義,介紹蘇聯十月革命情況,大大激發了學生們追求真理、積極參加革命的熱情。為了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于子聰、宋紹九還倡導進步學生成立“學生自治會”,更加提高了他們的革命覺悟,一些學生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如抗日戰爭時期東海區著名的指揮員蔡雍泉就是1930年考入學校的,他1932年入黨,畢業后先后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政治部組織科長、八路軍山東縱隊五支隊十五團政委、東海指揮部政委兼軍政委員會書記、八路軍五支隊二團政委,1941年率部與國民黨頑固派丁綍庭在胡八莊作戰時不幸犧牲。
當時學校新舊思想交鋒激烈。1933年6月,幾個守舊僵化的教師對學生的革命思潮不敢公開反對,就經常運用各種卑劣手段刁難、體罰和打擊進步學生,激起學生義憤。在共產黨員宋紹九、于子聰、魯自嘉、倪魯平等教師的倡導和組織下,“學生自治會”組織學生罷課抗議,要求校方責令當事教師公開賠禮道歉,不然就請學校解除他們。膽小怕事的校長于云禧趕緊向牟平縣政府報告,牟平縣警察局即派來警察。在劉經三及董事會的周密策劃下,當局被迫作了讓步,同意舉行由學生代表邵經考、董事會代表劉經三、校方代表于云禧和警察局長參加的四方談判。談判在洋村小樓舉行,學生代表列舉大量事實,據理爭辯。僵持數日后,警察局長在鐵證如山的事實面前,找不到懲處學生的借口,便以回縣城匯報為名,帶著警察們灰溜溜地返回牟平城。校長于云禧也只得將那幾個教師解職,自己也辭職回家,李拓天接任校長,中學部也就此暫時停辦了。雖然學潮勝利了,但劉經三、于子聰、于經武等人卻進入了反動派的黑名單。此后由于形勢惡化,劉經三、于子聰等相繼被捕,進步學生失去堅強后盾,便回到家鄉,轉入農村,繼續參加革命活動。中學處于癱瘓狀態,終于于1934年停辦。瑞泉中學雖然存在時間不長,畢業學生約50余人,但播下的革命火種為后來膠東的革命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如宋健華(宋紹九)先后擔任中共牟平縣九區區委書記、縣委宣傳委員、縣委書記。隨后牟平縣政府以停廢之私立瑞泉中學遺樓房共60余間新建縣立第十小學。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又奉令改名為縣立瑞泉院小學。
1942年6月,徐宗堯作為開明紳士,當選膠東區第一屆參議會副參議長。1945年10月,再次當選為膠東區二屆參議會副參議長。每次回鄉,總是關注百姓疾苦,支持家鄉教育,深受鄉人敬重。1947年,因年高離職回鄉。1960年12月逝世,享年86歲。(高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