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泮林與《登州沿革考》
冷泮林,字若萬,號嵎谷,乳山市夏村鎮冷家村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生于一殷實厚道人家。其祖父冷敦智是鄉賢之士,曾任乳山鄉野子社正社長,善于排解鄉里糾紛,威信很高,“雍正八年欽舉恩詔事保舉老農給以八品頂帶榮身”。“冷敦智性耿介,常拾遺金坐待其人至還之。雍正十一年、乾隆元年歲薦饑,皆罄所有以濟貧之”。長輩們的言行對冷泮林的成長影響很大。少年時代篤實好學,已頗有名氣。青年時期設帳授學,“識宏學邃,教授生徒,遠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27歲的冷泮林考中舉人。此時,他的書法、詩詞及所作書文已很有造詣,在膠東頗具名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冷泮林61歲時任江西龍南知縣。他非常珍惜這個人稱“父母官”的職位,任職期間,關心百姓疾苦,捐出自己的俸祿,變賣家私以資治理。他非常注重教育,多次“捐俸修書院,置學田,延名宿主講人,文丕振”,從此龍南縣有了學府詞林,全縣很快文化風尚大振。逢荒遇歉,他親自出面招商外出籌糧。為保證糧食運輸途中安全,他不顧年老體弱,又親自“冒雨越險奔郡守,求文下各縣加護衛”,使糧及早運達。冷泮林善斷案,“獄有難決,上憲多委任之,至則立為剖析”,以至于“民呼神君”。如有賞賜,他都散發給出身寒微而能干的下屬。在任多年,恪勤職守,為官清廉,且人品厚重,學識淵博,曾獲御賜“半朝鑾駕”。由于政績斐然,乾隆四十八年(1783)擢升知府,就職前,龍南人為其畫像1幅,贈“萬名衣”(眾人簽名的衣服)1件,以示感戴(1987年2月,冷泮林后裔冷朝一將“萬名衣”及畫像捐贈乳山縣文物管理所收藏)。此時,冷泮林因積勞成疾已患嚴重的氣喘病,但他毅然上路。十二月初三,赴任途中病發,不幸醫治無效而故。他一生居官清廉,囊橐蕭然。由于他的功德深入人心,龍南人為之哀悼,自發斂資籌喪,才使其柩得歸故里。其祖父冷敦智、其父冷大祥皆“以泮林贈文林郎”。
冷泮林的名氣不僅僅是做了個清官,他的學問同樣為人們所稱道。赴龍南任職前,他在博覽群書中,發現在西漢以來的史籍中,對登州地域廢置無常的府縣沿革及山川河流、歷史人物記載有一些闕如和不實記載,有些說法常人也搞不明白。于是,熱愛家鄉的冷泮林決心搞清楚,他廣泛搜集歷代志書,通過翻閱大量歷代史籍,并加實地考察辨證,有理有據有序地寫出《登州沿革考》《登州山川形勢考》(載同治《重修寧海州志》)、《登州山川風俗及郡縣沿革歷代人物記略》(載光緒《海陽縣續志》)等文章,受到官府及社會士人的認可和贊揚,并被歷代地方志所輯錄。同治《重修寧海州志》在收錄《登州沿革考》《登州山川形勢考》兩文后加注稱:“二藝不專考寧海也,然于寧海沿革為尤詳,存此以便府志取材焉。”
他的《登州沿革考》考證嚴謹,思路清晰,論述了從古萊夷春秋戰國以來登州及其所屬各縣的沿革、縣名由來、縣治所在及歷史人物,其中有理有據地糾正了不少前志錯誤,特別對西漢以來廢省的古縣都一一考證其位置來由去向。如在敘述棲霞縣時,提到岠嵎山并質疑其前史所稱位置:“《明史》云東南有岠嵎山,大誤矣,岠嵎山在寧海州,今其地分入海陽,與棲霞無涉,棲霞之東南大山俗名鋸牙,非岠嵎也。”事實證明如此,岠嵎山今屬乳山。
又如,在提到萊陽沿革時考證說:“漢名昌陽、昌水名,水分五源至西南合流,亦名五龍河,為登州巨川。《明史》云發源文登之昌陽山,大誤。相去百五十里,中間有
港、黃壘、送駕三大河,不能強合也。”
關于已廢西漢縣城育犁,冷泮林考證:“在寧海州城西南百二十里育犁集西地,今名城陰是也。《齊乘》云有鐵官山、
港水,鐵官今名鐵山,育犁西南四十里,亦入海陽界。《福山志》乃以
港為海港,且謂育犁故城在福山北海上,非也。”
這些沿革考略留存至今,仍然給后人指點著迷津,是研究膠東政區建置變遷、山川河流及歷史人物的重要資料。冷泮林不愧為通儒達士。(高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