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房理政保境安民(上)
金元之際的數十年,膠東半島兵連禍結,各種勢力來回割據。百姓四處避亂,哀鴻遍野,生產生活嚴重倒退。姜房率領鄉民們拿起武器,奮起自衛,穩定了局勢。后主政寧海州,抵制了蒙古軍在膠東的進一步燒殺搶掠的野蠻行為,阻止了蒙古貴族對膠東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破壞,保護了原有的漢族封建文明傳統,促進了膠東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
一、金元之際膠東大亂
金末元初之際,膠東地區局勢錯雜混亂。
金至寧元年(1213),蒙古軍南下大肆擄掠,河北、山東州郡殘破。在蒙古侵金的同時,山東、河北地區的人民,紛紛舉行反抗金朝黑暗統治的武裝起義,各路英豪一時四起,擁兵自雄。益都人楊安兒、李全與泰安人劉二祖領導的起義軍,成為當時“紅襖軍”的三支主力。由于金王朝、蒙古軍及起義軍的互相爭戰,起義軍一些將領在宋、金、蒙古三個政權之間幾次叛降,使戰亂波及山東的青、濰、沂、密、萊、登、寧海等地,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致使膠東百姓遭受歷史上空前的浩劫。
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蒙古軍破寧海州,刺史烏古論榮祖力戰死之。金宣宗屈辱求和,成吉思汗也暫且自中都退軍。隨后楊安兒東進,又攻陷寧海州。寧海州人郝儀也乘機聚眾攻上昆崳山,“焚毀寺宇殆盡”同時,也有眾多小股無賴盜賊趁機打家劫舍,興風作浪。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蒙古軍再次南下,進入膠東。
“金季大亂,阻山瀕海之藪,盜賊千百為群,嘯聚山谷,比獵人以為食,居民苦甚”。由于戰火不斷,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農田荒蕪,食物罕缺,呻吟呼號的饑民被迫賣兒鬻女,更有那些千百為群、嘯聚山谷的盜賊,竟然比賽“獵人以為食”。“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里,斗米至數十千,且不可得。盜賊、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價,賤于犬豕”,“老瘦男子,廋詞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從這些史籍記載中,看到如此令人膽戰心驚的記述,說明當時殺活人食其肉已是多么司空見慣。這是當時膠東人民悲慘苦難處境的真實記載。
戰亂造成人煙稀少,民國《牟平縣志》載:“查《金地理志》,寧海州轄牟平、文登二縣,戶六萬一千九百三十三?!对乩碇尽罚瑢幒V萑暂犇财?、文登二縣,戶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三,是元初戶數較金不足十分之一,而丁口每戶不足三人,亂難之后,孑遺無幾存”。推測得其大概,金末元初乳山境地人口也僅1000余戶3000余人。
就這樣,膠東半島兵連禍結,各種勢力來回割據。百姓四處避亂,哀鴻遍野,生產生活嚴重倒退。
二、姜房挺身而出穩定局勢
正當百姓走投無路瀕臨絕境時,膠東出了一個挺身而出收拾混亂局面的勇敢人物,即名垂青史的姜房。
姜房,字漢臣,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出生,乳山市大孤山鎮萬戶村人(原村名魯宋里)。為人“稟生明毅,識度不凡,樂易而愛人,質直而好義,鄉黨異其為人,咸推重之。”姜房秉性坦誠剛毅,見識非凡,開朗樂觀,仁義愛人,性格耿直,好講義氣。當地民眾認為他非同凡響,是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將來必定能夠成就大事,都推崇尊重他。
姜房剛至成年,適逢金末大亂。膠東半島沿海一帶成千上萬的盜賊聚集在山林溝谷之間,“盜賊千百為群,嘯聚林谷,比獵人以為食,居民苦之”。世代居住在這里的鄉民苦于匪患,難以保全性命。姜公有著為眾人分憂解難的志向,慨然以拯救黎民于水火為己任。于是挺身而出,率領鄉民們拿起武器,奮起自衛,并聯合當地的豪族大戶,把見義勇為的人們組織起來,共同抗擊盜賊的襲擾。在戰斗中,姜公披堅執銳,不怕生命危險,身先士卒。經過出生入死的連年無數次戰斗,歷盡不知多少回的艱難和兇險,最終消滅了盜賊的元兇,消滅了殘匪余孽。寧海一帶的百姓,仰仗姜公活下來的人,可以說難以計數。
其時已降蒙的李全被授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代蒙古鎮撫山東,他對姜公忠勇仁義的行為,大加贊賞,奏于朝廷特授予姜房寧海州同知的官職。元太祖成吉思汗下山東后,姜房由于穩定膠東局勢,其功聞于朝,更加受到重視。此后,姜公又累建功勛,步步升遷,累升至寧海州刺史、元帥左監軍、昭武大將軍(正三品)等職。
寧海州當時領文登、牟平二縣,是北方重要的經濟、軍事地區。姜房主事以后,安撫百姓有方,治理地方有道。為政作風務實,崇尚寬容,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并施行勤儉節約的方針,以身作則,為部屬和百姓作出了表率。整個州內的百姓都受到教化,社會風氣變化很大,秩序井然,人口增加,百姓的富裕程度超過毗鄰州郡一倍,安居樂業,所轄軍民倍頌其德。姜房的才能和政績上達朝廷以后,朝廷又加授他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之職,褒封上護軍、天水郡開國侯,并賜以金符,其子世襲,以表示對他的褒寵。姜房為官在位19年,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九月五日病卒于任上,享年56歲。姜房所轄地區的百姓聽說他去世了,無不痛哭流涕。姜房原葬于為官地,墓前立“元萬戶侯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軍寧海州刺史姜公神道碑”,由益都府府學教授毛翼撰寫碑文,記述姜房生平經歷。蒙古憲宗五年(1255),姜房之子思明、思聰、思溫等將姜房遺骸遷葬到老家魯宋里的祖塋,墓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另新立“元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姜房墓碑”,仍用原碑文。墓葬頂部呈圓形,高出地面3米,墓室長2.5米,寬、深各1.5米,四壁為磚砌。墓前10米處有拱門,高約1.7米,兩側立4個石人。并有八角亭,亭中置龍頭碑。前方南北大道兩側擺有12生肖石雕,周圍古柏環繞,莊嚴肅穆。墓葬、碑石皆毀于“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7年。
乳山市文物管理所收藏了元“元帥左監軍”紫銅鑄造印章,重1825克。“印長方,面高匠尺寸許,方鈕,長二寸九分,寬二寸七分,篆文曰‘元帥左監軍印’六字,土人于昆崳山中掘土得之。按元初姜房以軍功封元帥左監軍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賜以金券,世襲其職,此篆章其為姜房印無疑矣。”此印在民間多次轉藏,1957年印章歸藏于乳山縣文物管理部門。(高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