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房理政保境安民(下)
三、姜房病榻前教子
姜房有9個兒子,姜公生前對子女要求嚴格,為他們選擇名師,使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姜公還有六個女兒,也都嫁入名門。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秋,56歲的姜房病臥不起,病情日重,遂將子女叫至病榻前,囑其諸子而諭之曰:
乃翁起身白屋,一旦至此,不為不榮矣,靜言思之,非偶然僥幸之所能致,皆賴我先人之馀慶也。是以夙夜孜孜,勉思無忝,奉上以勤,接下以恭,以慈祥遇家人,以恩誼待故舊,履正而奉公,居得而慮失,凡所以修身慎行死而后己者,庶幾少答先德之萬一也。若輩承祖先之帡幪,倘異日入官,宜以乃翁之心為心,視兄弟如一身,交游如四體,汝若輕易疏棄,是無故毀汝身傷汝體也。視民之老者猶汝之父,幼者猶汝之子,若妄肆喜怒,是無故撾汝父苦汝子也。又當以廉慎保爾家,以畏謹保爾身,以孝思奉先世,以清白貽子孫。今吾殆將不起,茍或及此,則吾死無恨矣。乃翁之言,可不念哉!
他告誡子女說:“我乃一平民,今有如此地位,可謂榮耀。靜心思考,不是憑僥幸得到的,全靠先輩的影響和個人的努力。回想一生,無愧于先祖啊!因此,我日夜努力不懈,盡心考慮怎樣才能無愧于祖先。我對上勤政,對下恭謙,對家人慈祥,對朋友重情誼。居官行為端正,廉潔奉公,在位想到不在位。我畢生修身慎行,是繼承先輩之德。你們承受著先輩的思想,倘若他日能夠步入仕途,應按我的指教去做人,把兄弟當作自己,把朋友當作手足,假若拋棄他們,就等于毀掉自己啊!你們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百姓中的長者,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百姓中的幼者,若虐待他們就等于虐待自己的父親和孩子。”說至此,姜房視其子女,子女們點頭稱是。姜房繼續吃力地說下去:“你們應當以廉潔保持家族名聲,以謹慎維護自己的形象,靠孝道來供奉先世,將清白留給子孫。現在我快要離開人世,你們如能做到這些,我就死而無憾了。為父的話,你們千萬要記住啊!”姜房講完這些話,過了不長時間就與世長辭了。
姜房卒后,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李璮顧念姜公生前美德,有心旌表其后代,上表保舉其長子思明、次子思聰分襲父職。其中“長子思明襲封昭毅大將軍、元帥右監軍、寧海州管民長官兼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護軍(從三品)、天水郡開國侯。次子思聰襲封昭毅大將軍、元帥左監軍、寧海州刺史兼知軍事、護軍、天水郡開國侯。”他們在位時,依照父囑,恪盡職守,都能夠體察百姓的利益和痛苦,百姓擁戴。而且能夠曲意求全的對待上級官吏。其三子姜思溫也官至寧海州都總領。
四、姜房的歷史地位和貢獻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姜房,最大的貢獻是穩定了膠東局勢,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避免了更大的生靈涂炭。他明眼識時務,順應了蒙古軍平定天下的局勢。蒙古軍剛開始南下時,采用游牧族的戰術,猛攻猛掠,不長占領,把攻下的城池洗劫之后即而放棄。隨著蒙金戰爭擴大,金朝遷都,大批金朝地方官吏,或戰或降或逃或獨立,使金朝在北方的行政建制土崩瓦解。同時河北和山東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反抗金朝的黑暗統治,使中國北方社會更加混亂。蒙古太祖十年(1215)五月,蒙古軍攻下中都后,覺得勝券在握,開始改變燒殺擄掠棄城而去的做法,做久駐之基的打算。由于兵力嚴重不足。所以采取“招集豪杰,勘定未下城邑”的做法。凡是歸降的漢族地主武裝和金朝地方官吏,一概讓他們管轄原有的地盤,授以官職,以建立統治據點,逐漸擴大統治區。姜房這位地方賢達此時應運而出。
姜房主政寧海州,其歷史貢獻具體表現在:抵制了蒙古軍在膠東的進一步燒殺搶掠的野蠻行為,阻止了蒙古貴族對膠東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破壞,保持了膠東的穩定。
由于姜房平定了各路匪伙盜賊,穩定了山東東部局勢,得到了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賞識,特授其蒙古統治下的寧海州首任刺史,此后膠東再也沒有發生燒殺搶掠的行為,對老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天大幸事。姜房任職后,“撫治有方,政崇寬簡,躬行勤儉,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風俗丕變,民之富庶,倍于鄰郡。”修繕城池,招集流散人口,恢復生產,擴充實力和地盤,所以朝廷屢屢給予嘉獎,擢升為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軍、寧海州刺史。政治上的飛黃騰達越發使姜房“躬行勤儉,以率其下”,倍得蒙古統治階級的器重,又加授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并獲得御賜金符的寵賞。卒后,功蔭后代。
姜房的功績還在于保護了原有的漢族封建文明傳統。膠東是全真道的發祥地,金時宮觀眾多,但毀于金末元初戰亂。元《重建玄都宮記》碑文記載,“本郡管民元帥長官與其弟元帥太守二姜公(指姜思明、姜思聰),以文德并播于英聲,以武功同馳于偉譽,政成多暇,邃覽重玄,喜捐珍物,茂贊仙風。”蒙古憲宗八年(1258),姜家兄弟資助修復毀于金貞祐二年(1214)年的昆崳山全真道教宮觀廟宇,使殿宇云房,齋庖寮舍、門垣庫庾,爛然一新。
姜姓為膠東土著舊族,是境內大姓。傳說姜房其遠祖是姜太公后裔,戰國末期為避戰亂而遷居此地,初名山莊,后更名魯宋里。“由遠祖以來,為海濱望族,家譜散亡,不可世其次,意者其太公之苗裔乎?”給姜房撰寫墓碑碑文的益都府學教授毛翼也這樣揣度。由于姜房官職,后人更村名為萬戶。此名既紀念其姜氏家族的一時顯達,又寓意吉利,祝福山村興旺發達。
碑文開頭贊揚道:“嗣世而光昭祖考,沒身而澤流子孫,此德義之可尊,人道之大備也。”活著能夠光宗耀祖,死后又能澤被后世,這是最值得推崇的品德,也是最完備的做人之道。最后歸納:“齊裔之姜,海邦其鄉。世有積德,于今乃昌。猗歟使君!材器奇特。始大顯聞,載歌先德。公遭世亂,事不避難。勇于除害,濟眾于安。公之蒞官,思不出位。吏畏神明,民歌愷悌。儉以律己,寬而愛人。孝悌訓子,慈祥睦親。善始令終,德音是茂。碑于墓門,以詔厥后。” 就是說:姜氏齊裔,家住海邊。世代積德,如今昌盛。偉哉姜公,非凡人才。聞名海內,歌頌先德。生逢亂世,挺身而出。勇于除害,濟眾于安。居官清正,恪盡職守。為政神明,官吏敬畏。平易近人,百姓稱頌。儉以律己,寬而愛人。孝悌訓子,慈祥睦親。善始善終,德高望重。立碑墓前,教育后生。(高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