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騰甲莊(上)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牟海縣委、行署(1945年1月改稱乳山縣)率領地方武裝和全縣人民配合膠東八路軍主力部隊,粉碎了日軍的多次“掃蕩”,保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捍衛了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權。從1940年底開始,縣委率領地方武裝和全縣人民緊密配合八路軍山東縱隊五支隊一團、二團、五旅十四團、東海獨立團等部隊,先后攻克了國民黨頑固派秦毓堂、丁綍庭、安廷賡、苗占魁部駐境內的南黃、南黃北塂、胡八莊、午極、崖子、海陽所、黃村、騰甲莊等14個據點,殲敵4500余人。特別是1942年9月,攻克了國民黨頑固派盤踞在境內的最后一個據點——騰甲莊,標志著牟海縣全境解放。至此,牟海縣域內再也無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事力量的存在。
一、先斷敵人糧草,全面封鎖騰甲莊
1941年春,駐牟海境內的秦毓堂、丁綍庭、苗占魁、安廷賡等部加入膠東國民黨投降派的總頭子趙保原組織的“抗八聯軍”,公開與八路軍為敵,不斷制造反共事端,進攻人民抗日武裝,到處捕殺共產黨員、抗日民主政權干部、八路軍家屬及抗日群眾,甚至配合日軍掃蕩燒殺搶掠,制造了一起起血案。隨后,趙保原又糾集膠東所有的頑固派共1.2萬人,準備向昆崳山區抗日根據地進攻。膠東八路軍爭取主動,集中兵力進行反擊,先后殲滅了盤踞在牙山的蔡晉康和觀水的陳煜大部,全殲駐崖子的苗占魁部。接著南下海陽、萊陽,攻克了海陽郭城,又取得了榆山會戰的勝利。以后又攻克了北起發城,南至萬第的50里堡壘長蛇陣,取得了五個月反投降戰役的勝利。
在反投降戰役初期,丁綍庭在胡八莊的據點被拔掉,而后又于1942年4月,其在海陽所的據點也被拔掉,丁綍庭便躲進黃村的據點里茍延殘喘,并與日軍勾結。秦毓堂的一團(也稱第十六支隊)團長王培江,龜縮在騰甲莊的據點里。膠東八路軍為了集中兵力打敵主力,就將其暫時擱置。
丁綍庭逃到黃村后,即被東海軍分區部隊包圍。一個多月后,丁部糧食告急,曾多次組織隊伍外出搶糧,卻屢遭八路軍打擊,軍心日見浮動。丁綍庭整天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只把希望寄予日、偽軍的“掃蕩”。
1942年6月,從煙臺出發“掃蕩”的日、偽軍,路經水道直奔黃村而來。膠東軍區采取了“你到我家里,我到你家去”的方針,進行反“掃蕩”。部隊開到牟平、文登、威海交界處的敵占區活動,擾襲了敵人在汪疃集的據點,迫使其抽回兵力,打亂了敵人的“掃蕩”計劃。
丁綍庭趁八路軍反“掃蕩”撤除包圍之機,于1942年7月18日棄黃村據點,帶著1000多殘兵敗將和一批家屬逃到騰甲莊秦毓堂的據點。騰甲莊駐扎著秦毓堂主力第十六支隊一個團,還有一個特務營,由團長王培江指揮。此時加上剛剛逃來的丁部十三支隊兵力,共2000余人。
騰甲莊南寬北窄,恰似一把菜刀,橫放在青威路中間,刀把在北;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2000米。全村有174戶,其中地主42戶,富農6戶,是個有糧有錢的地方。
這里是秦毓堂、王培江多年苦心經營的一個超大型據點,村的周圍房連著墻,墻接著房,四周壘起了高高的圍墻,墻上嵌著大小26個碉堡,村東南角的圍墻外又修筑了一個三丈二尺高的方型大碉堡,在圍墻外挖了一條環繞村莊的護村河,并在河里埋設了地雷,外層又設置了一道鹿砦。
被八路軍打怕了的丁綍庭竄到騰甲莊之后,覺得騰甲莊雖然易守難攻,但兵力明顯不足,仍有被八路軍殲滅的危險。便把隊伍交給了副司令季顯邦,同秦毓堂一起帶著一個中隊的人馬去萊陽萬第,找國民黨駐膠東的軍事總頭子陸軍暫編十二師師長兼十三區保安司令趙保原求援。
牟海縣境內國民黨頑固派受到全面重創以后,全縣人民群情激昂,而敵人已成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攻克境內國民黨反動武裝的最后一個據點——騰甲莊的時機已成熟。牟海縣委積極配合八路軍,發動群眾,開展了攻克騰甲莊據點的戰斗。1942年7月初,命令各區建立糧食封鎖線,全面封鎖騰甲莊據點,先斷敵人糧草。
二、各種戰術齊上,瓦解敵人軍心
7月下旬,東海軍分區獨立團一、二營反“掃蕩”回來后,按照膠東軍區的指示,于7月22日包圍了騰甲莊。包圍騰甲莊的首要任務是牽制住騰甲莊之敵,配合主力部隊拔掉秦毓堂第十七支隊(也稱三團)在海陽縣留格莊的據點,防止騰甲莊之敵去增援。東海軍分區因初建,只有兩個營共1000余人,不到敵人兵力的一半,所以膠東軍區并沒有給東海軍分區下達攻克騰甲莊的命令。但是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身經百戰,有著豐富戰斗經驗的軍分區司令員李發卻胸有成竹,決定在困敵于騰甲莊,截敵增援留格莊的同時,采取主動出擊的戰術,爭取早日攻克騰甲莊。根據李司令員的安排,各路開往指定的位置后,先是采用“麻雀戰”戰術,每天晚上派出小股部隊,在這里打一會,又在那里打一陣,擾亂和迷惑敵人。敵人怕八路軍進攻,但又弄不清外圍究竟有多少兵力,只能日夜死守在墻頭上。八路軍則以逸待勞,充分利用時間挖戰壕修碉堡,做好進攻前的準備。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