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的明代移民與村落文化發展(中)
二、“小云南移民”即衛所軍戶落籍
同山東省很多地方特別是膠東地區一樣,境內還有數量可觀的居民口傳祖籍“小云南”,一些民間家譜亦有類似記載。然細問“小云南”在何處卻又含糊不清,無論鄉僻野老,莫能道其原委。關于“小云南”出處,民間眾說紛紜,國內史學界也說法不一,可謂撲朔迷離。
“小云南”確有其地,在西南邊陲的云南省。“云南”之名,始于2000多年前西漢時所置的云南縣。元至元十一年(1274),云南郡改稱云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為云南縣,屬大理府。清初沿革地理學家和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相傳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稱為小云南,以別于云南治城云。”
歷史上民間居民遷徙是常有的事。但是,包括《明史》在內的很多正史卻并無自這個“小云南”向北方大規模遷民的記載。
實際上,“小云南”一說與明朝的衛所制度有直接的關系。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數次派使臣詔諭占據云南的梁王歸順,均遭拒絕,遂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統兵13萬征伐。平定云南后,這些漢族軍士便落籍云南烏撒、畢節一帶,駐守烏撒衛等衛所實行軍屯。烏撒衛是今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的縣城所在地。元初置烏撒烏蒙宣慰司,其轄地為今貴州省之威寧、赫章及云南省昭通、魯甸、彝良等縣。烏撒地理位置重要,為從北面進出云南之交通要道,元朝初期即從湖廣等地調兵于烏撒屯戍。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置烏撒衛,由于當地土司時有謀叛,因而明政府除按常規置衛所軍外,還留重兵駐守,這些不屬衛所建置的漢族軍人據說有10余萬人。當年這些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的明軍駐守云南長達20余年,為數眾多的軍士與當地女子結婚,其中不乏許多苗族、彝族姑娘,第二代也已長成。
此時,倭寇不斷侵擾浙江、山東沿海地區。為加強膠東半島一帶的海防,自洪武中起先后在膠東半島設置寧海、登州、萊州、靖海、成山、威海、鰲山、大嵩等衛及寧津、奇山、海陽、膠州、雄崖等守御所,這些衛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實施源源不斷地從烏撒衛、大理、通海等地調兵的戰略。當然位于滇東北的烏撒衛(今滇黔川交界處一帶)只是軍隊調防的一個代表地名,或是云南軍戶遷移的一個集合地點罷了。
這些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漢族軍士及其家屬北歸后,先是以設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的鰲山衛等地為主要集散地,然后又被分撥到膠東各衛所,此后又再不斷遷徙各地。由于一下子從云南來了這么多人聚居一起,久而久之,當事人和當地人為區別云南而稱之為“小云南”是很自然的事。如此說來,境內許多姓氏家譜和口碑流傳提及的“小云南”,即是由云南省北歸的軍戶。在東北三省,“小云南說”最為普遍,也被多數人所認同,好多譜書都有記載,并且指出其地域范圍在萊州、登州、青州一帶,這實際上是對其先輩祖籍地的疊加和簡化記憶??梢?,“小云南”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一個移民族群”整體的俚稱,類似東北人稱山東移民為“小山東”一樣。時間久了,“小云南”這樣的稱呼難免被相當部分人在編家譜或追尋祖源時附會上。
境內居民自稱明代來自“小云南”并立村的村莊有14個,這些居民凡稱其先祖于明代從“小云南”遷來的,經查都是守御從軍落籍的軍戶,再詳查具體地址,多系安徽、江蘇兩省北部地區遷來,其中多數是跟隨朱元璋起兵,后戍邊膠東落籍,時間大都是永樂年間。這就與上述當年明軍隊從烏撒衛調防鰲山衛,然后再調配各衛所,或者落籍為民后逐漸東遷的說法相吻合。也就是說,當初平定云南的軍隊大多屬于朱元璋家鄉一帶的軍人。所以從根上講,“小云南”移民的祖籍應當還是安徽、江蘇一帶。
歷史上特別是如今,有很多來自云南省的女子萬里迢迢來到膠東,以求嫁人,好像冥冥里他們知道這里有他們親戚似的。乳山市除漢族外還有26個少數民族,云南省的15個世居少數民族境內就有10個,雖然人數較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云南與膠東確有那么久的歷史淵源,或者他們當地民眾口口相傳,歷史上他們的先輩曾遷往的膠東半島生存環境比云南的要好,故相約結伴前來落戶居?。窟€有,舊時境內好多居民有陰歷十月初一(老百姓稱“月一”)以及臘月三十給祖先發紙(燒紙)的習俗,他們都是向西南方向磕頭,曰不忘祖先??磥?,永樂年間,軍士其云南眷屬隨之北歸,民間稱其祖籍是“小云南”,也算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境內明代“小云南”移民有來自本地軍戶落籍,也有是從軍后落籍外地又逐漸遷移境內落戶的,還有的是在境內繼續析設居住的。境內現在還有很多村莊依然保留所、寨的名稱,如:海陽所、東南寨、張家寨、中寨、寨前、北寨、南寨、乳山寨、砦里等。可以看出他們先是落籍某村,然后其后裔又繼續分遷。以海陽所為例,當年守御千戶所軍戶落籍后,成為境內姓氏最多的村莊,后來有些軍戶又遷出在境內他處新立有23個村,遷入他村落戶的也有13個村。再如,劉家莊是明永樂年間,劉黨由小云南從軍海陽守御所任千戶職,世襲三代,至弘治年間,劉召由海陽所遷此立村。所后王家莊是明永樂年間,王姓由小云南從軍靖海衛,明末遷此建村,等等。
從境內居民的姓氏上來看,不少姓氏也都是來源于軍戶落籍,他們都是年老退役落籍或裁衛所后,便成了落籍的軍屯戶。這些軍戶落籍姓氏涉及境內約100多個村莊。如于姓,境內第一大姓,今約1.6萬戶,各鎮均有分布,以南部沿海各鎮和中部的夏村、大孤山兩鎮為多。其中蘆頭、水頭兩村于姓系明永樂年間后由云南從軍海陽所落籍,其后裔析居封贈山、姜家莊等村。其他落籍軍戶的主要姓氏還有王、劉、李、張、孫、趙、胡、許、陳等,大都是明洪武、永樂年間由小云南從軍寧海衛、海陽所落籍,后裔析居境內各村的。
從膠東地區看,在明代移民的浪潮中,軍戶的遷移落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落籍軍戶也是境內村落和居民的重要構成部分,為后來境內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