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的明代移民與村落文化發展(下)
三、移民促進了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明代進入境內的移民,或雜居在原有村落中,或在已湮沒村莊舊址及荒蕪地帶另建新村。大量移民涌入膠東,涌入境內,改變了當地的居民結構,他們與當地民眾在文化、心理、習俗上長期交融,培育出了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明代“云南”“小云南”移民的大量定居,使境內的人口規模迅速擴大。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寧海州(不領縣)人口增至9940戶76871人。時境內屬寧海州南半部,可推算彼時約有4000余戶3萬余人。明永樂年間,大量軍戶及其眷屬進入境內,朝廷也詔令膠東衛所軍戶落籍,境內人口又增至約4.5萬人。現境內居民85%為元末明初時的遷戶后裔。家庭規模和類型也發生變化。至元年間,境內戶均人口僅為2.8人,多為一代夫妻戶及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的二代核心家庭。至明代初年,以二代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為多。明代中期以后,家庭規模又逐漸擴大,三代直系家庭漸成為主流,四世同居家庭漸多。豐厚的人口資源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為明清兩代境內的社會繁榮奠定了基礎。
明代的移民,基本奠定了境內村莊的規模與類型。元代末年,境內僅有100余村,其中延續至今的僅37村,這些村莊多為居住歷史很久的單一親族的“坐地戶”村落,如秦末所建的峒嶺村、唐代所建的湯泉村等。境內明代移民最初為一家一戶定居,后發展成大家族而形成單一家族村落,亦有由駐軍的衛、所官兵落籍發展成單一家族村落和多親族聯合村落。至明末,境內增至近400個村,其中有318個村延續至今。
明朝仍沿襲元朝“里社制”,實行軍屯、民屯等移民墾荒制度。每百戶為一里,每十戶為一甲。境內至今還有不少村莊以“屯”“甲”命名的,如:楊家屯、吳家屯、許家屯、楊家屯、高家屯、朱家屯、陳家屯、張家屯、曲家屯、乳山屯、二甲、三甲、四甲、七甲、八甲、正甲夼、石甲莊等等。
在官方移民中,明政府實施了資助耕牛、種子、舟車和糧食,給鈔備農具,三年不征田租等優惠政策,使大批外來的無田貧民有田可種,大大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境內依山傍海的優越地理環境,使移民們很快適應,紛紛建村生根,安居樂業,盡快投入生產生活中去,原來村莊湮沒、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狀況很快得到改變。大片荒地被開墾,變成良田,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社會日益穩定,這對鞏固當時的封建統治和發展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同時,這些移民帶來了各地不同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與境內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風貌。大規模的官方移民使境內出現了眾多的混合居民點,雜姓村莊占了大多數。大家和諧相處,包容謙讓,互相交流,共同為經濟社會發展施展著自己的才能。同時各地人都把各自的文化特別是生活習俗帶來了,導致這里的民風民俗同膠東其他地方一樣,呈現為一種多元混雜的風采。就說過大年(春節)吧,規矩講究大多是一樣的,但也有一些差異。如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和除夕祭天地、敬祖先的時間不一樣,有的晚飯前,有的正午夜。大年初一早飯不一樣,有的吃面條,意為吃錢串,沿海捕魚漁民吃寬面條,意為帶魚豐收;有的吃以高粱米為主要內容的干飯,意為年年高;有的吃餃子,還有的吃包子,意為團團圓圓。送年時間不一樣,有正月初二落日后或夜間,也有初三早晨或晚上的,所以春節期間鞭炮一直響個不停,各人按照自己的規矩來。正月出門串親戚的類型、日期安排也不一樣。尤其舉辦婚嫁大事時,雙方父母都要在一起認真討論各自的風俗規矩,唯恐禮道出現差池,商討結果一般是互相妥協,擇其共識,以避免各自的講究不一致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不愉快。由于來自各地移民文化的碰撞,逐漸形成了乳山人包容豪爽的秉性和寬闊胸懷和諧共處的良好品格。乳山人好客大方,如喝酒喜歡與客人同醉,就是婚事做喜餅也是求大質好,以免人家笑話,那種喜餅直徑14~16厘米,厚4厘米左右,形圓色正味香,明顯區別于鄰縣。
隨著各籍移民之間的經濟交流增多,境內居民間的文化融合加深,共同的經濟利益性增強,在交流之中逐漸形成了與膠東又有共性又獨特的交流語言“乳山話”。民間語言發音以及俚語俗諺也多有不同。乳山市西北境崖子、諸往一帶,東境馮家、南黃一帶,沿海海陽所一帶,市中心區域一帶的居民,說話發音、聲調以及對一些物品的稱呼都有一些差異,以致一張口說話,坐地戶老居民便能分辨出是那個地方的人。如稱謂父親就有“大”“爹”“爸”等幾種稱呼。
移民大潮改變了乳山人的觀念,他們不再拘束不敢保守,不再滿足于幾畝地的生活了,而是敢于出去嘗試闖蕩。以闖關東為代表的出外經商、務工掙錢的人越來越多,長于技藝、見多識廣、衣錦還鄉成為人們羨慕和效仿的榜樣??梢哉f是大量移民的融入促進了境內“民智大開”,明清以后這里人才輩出,以致“膠東人聰明”(膠東人當然包含乳山人)成為世上不爭的事實。僅據民國《牟平縣志》不完全記載,從明代永樂至崇禎年間,境內共出現進士2人、舉人5人、貢生5人。這些科第出身的人員,分別任知縣、縣丞、參將、司獄、經歷、主事、副使等職。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在這窮鄉僻壤的地方,也算是破了天荒。尤其到了清代,境內崇文尚武之風大盛,良臣勇將和鄉賢輩出。
由于“云南、小云南移民”的特殊經歷和處境,逐漸影響并形成了乳山人豪爽奔放、文質彬彬、精明好強、耐勞勤儉、克己守序、誠實能干的性格。所以在近代,他們在乳山大地上書寫了一幅幅追求正義的農民武裝暴動、馬列主義的傳播與實踐、熊熊的抗日烽火、踴躍的參軍支前等英勇雄壯的畫卷。無怪乎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代,各級部隊首長尤其是中央機關警衛部隊都喜歡膠東(乳山)的兵,這些性格特征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積淀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