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要塞海陽守御千戶所(上)
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對我國沿海地區頻頻侵擾,百姓深受其害。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抵御外來侵略,“自京師達于郡縣,均設衛所。”軍事要害之地設“衛”,次要之地設“所”。
乳山位于膠東半島東南端,南瀕黃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海岸線曲折蜿蜒,長達185.6公里,成為早期倭寇覬覦入侵的主要目的地,由此也自然成為防倭的重要海防前線。
當時乳山境內沿海設有海陽守御千戶所及8處軍寨,并在海陽所東西兩翼設17處墩堡,構成了一張疏密有致的防護網,在防御倭寇鞏固邊防發揮了應有作用。
一、海陽守御所的設立及其城池
海陽守御千戶所(簡稱海陽所)位于乳山市海陽所半島,傳說唐代此地就有軍寨——沙溝寨,為朝廷東征朝鮮半島高句麗集結兵員所設。據嘉靖、雍正《山東通志》等史籍記載,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設立。
海陽所分內、外城,內外城之間約200米距離。外城筑有堅固的內夯鹽堿土外包磚石之結構城墻,墻上用青磚砌成垛口,墻外有護城池環繞。城墻周長三里(約1500米),高二丈(約6.6米),寬一丈二尺(約4米),城內面積約14萬平方米。城設四門,門上均筑城樓,專作瞭望指揮。城門及城墻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特制的大青磚砌筑。
城門之間均衡設29個樓鋪,“鋪”呈圓弧狀,突出城墻外,可以三面御敵。內城也有城門稱四關。內城里設千戶所衙及隨職官眷住房,兵營、馬棚、兵械庫及糧草倉庫等分列各處。城西設有演武場,為平日習功練武和操練檢閱之地。所內設置有水軍、馬軍,配置船只、馬匹,往來巡邏。有備倭戰船10艘,用以巡邏海上,迎戰寇賊。有馬10匹,用于相鄰衛所之馬軍往來會哨。
從地勢上看,海陽所面臨大海,直扼???,占據有利地形,進可出擊,退可防御,由此成為境內海防體系中的核心堡壘。在此屯兵可南防海上入侵之敵,東西可隨時協同沿岸各守御點對敵作戰,北靠大陸有堅強后盾。
可是如今已看不到舊城墻了。在海陽所村,80多歲的馬端臣老人只能領我們查看當年的城墻大體四至。他告訴我們,城墻不是一朝一夕消失的。由于長年廢棄無人顧及,于是漸漸有人拆磚取土,建房壘墻。小時候他還看見殘存的北門、東門,北城樓僅成土壘,直到20世紀60年代“四清”時才被徹底拆除。后來在學大寨運動中,這些失去外包磚的墻土,由于經過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鹽堿漸失,于是漸被削高用去整地換土。老人回憶,他小時候時西關有三官廟,北關有老爺廟,還有火神廟,有十八只手準提菩薩,這些都慢慢地被廢棄拆除了。至此,能看得見的歷史就再也看不見了。
馬端臣老人的房子位于東城墻西不遠處,年齡起碼100多歲。他門前菜園散墻上有很多舊時殘磚瓦塊,厚度很大,一看就歷史悠久。我們驚喜地發現一塊完整的大青磚,好家伙,34.5厘米×16.5厘米×10厘米,竟然重10.06公斤,肯定是明時特制筑墻之用。
海陽所現在已成熱鬧小城鎮,中心區域明顯高于四邊,應是城墻分界處。外面是新區,房舍明顯新穎。站在高處往東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那兒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銀灘旅游度假區。
二、海陽所的地位和兵力配置
明代衛所制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內地大部分衛所與府州縣雜處,土地不能自成一區域,屬無實土衛所。而沿海衛所既管軍務,又管民事,取代當地行政機構,實際上是一種準地方行政區劃。有實土的衛相當于府和直隸州,實土所則相當于縣,成為軍政合一的區域通名。顯然,在自己獨立的轄區內擇地筑城,獨立管理其所轄地區的海陽所屬軍政合一的實土所。同時期的福山、黃縣、招遠等縣城圍也只二里,而海陽所城圍達到三里,可見重視程度。
明朝的軍事編制體系是:兵部——五軍都督府——都司——衛——所,并規定,“凡守御千戶所不隸衛而直達于都司”。也就是說,海陽守御千戶所不同于一般的千戶所,不受上司“衛”的約束,而直屬于山東都司。其指揮機關官員品級較高。當時海陽所的千戶是正五品,副千戶、鎮撫為從五品,百戶為正六品。而當時登州府的首腦才從四品,其下屬縣令才正七品。所以,海陽所這個不聽命于地方官吏的獨立軍事單位權力很大,戶口田賦也直受山東都司管理,丁地錢糧稅課谷石機構齊全,官員俸祿、賦稅征收均優于縣,儼然一個“國中之國”。
海陽所初設時為標準滿員配置,防衛力量雄厚,共屯兵1120人,軍事首腦稱千戶。設正千戶1員,副千戶2員,鎮撫2員,百戶10員。每個百戶所領112人,設總旗2名,小旗10名。“守御千戶所”這種部隊編制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屯田制的模式。之所以稱為“千戶”,其實就是1120戶人家,每戶人家都要有一個男子入軍兵籍,而且子孫一人世襲為軍,代代相傳,不得脫籍,并有嚴格的戶籍制度以保證軍民分籍。明代軍人自衛指揮使以下其軍官多世襲,其軍士也父子相繼,世為軍戶,不得脫籍,為一代定制。他們平時在政府撥給的土地上屯田和訓練,墾種自給;遇有戰事,隨臨時指定的將領作戰,事畢,將歸朝,軍士歸所駐地。明廷規定,邊軍三分守城,七分屯種,每個軍士受田一份,朝廷供給種子、農具、耕牛,但要向明政府交納賦稅。所征之糧貯于屯倉,由本軍自行支配,余糧為本衛所官軍俸糧。當時海陽所屯田五十五頃,屯糧六百六十石。
海陽所兵員構成具體細分為京操軍、城守軍、屯田軍、捕倭軍四個軍種,分別擔當不同的工作。京操軍即班軍,指定期抽調赴京戍衛防倭的軍隊,城守軍顧名思義是把守城門及城內巡邏的軍隊,屯田軍是亦戰亦耕的部隊,和平時期就主要負責種田,發生戰事再穿上盔甲出城殺敵。捕倭軍戰斗力強,類似現在的特種部隊。洪熙年間以后,山東沿海衛士番上京師,執行京師戍衛任務,后來再加上很多軍士因軍餉甚微耕作勞苦,不愿被嚴格的軍籍編制束縛,極力擺脫軍戶身份,逃亡現象嚴重,所以沿海軍力明顯減少,但防衛體系嚴密,并未出現太大的紕漏。據胡宗憲《籌海圖編》記載,至嘉靖年間,海陽所兵員共790人,其中,京操軍496人,城守軍126人,屯田軍66人,捕倭軍102人。在山東沿海各守御所中,海陽所仍是兵員較多的守御所,僅次于雄崖守御所。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