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要塞海陽守御千戶所(下)
設海陽守御所的200多年中,任過千戶一職的應該也有數人,但如今在志書上很難查到其一一姓名。在明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初五日海陽守御千戶所《為查報預支糧銀數目差官姓名起程日期事給山東總督的申文》中,文末所列職官有:正千戶許綸(立功)、楊世爵、李東山,副千戶李淳、謝寵(軍政掌印)。在光緒《增修登州府志》“海陽守御所”條下,只能看到“千戶馬繼良,所倉大使孫玘(天順二年任)、左向孔(隆慶二年任)”的簡單記載。從《乳山市志》上也只能看到零星記述,如:“許佛保,明洪武年間任海陽守御所副千戶,授武略將軍(從五品)”,“許英,明永樂年間襲封海陽守御所千戶,授武毅將軍(從五品)”,“明永樂年間,劉黨由小云南從軍海陽守御所任千戶職,世襲三代,至弘治年間,劉召由海陽所遷此立村劉家莊。”海陽所附近有個自然村名叫指揮村,相傳就是為了紀念當年第一任千戶死后埋葬之地而命名的。
實際上,海陽守御所基本處在一個自治的狀態中,按朝廷規定,“一切守城等事宜用,文武各不相屬,縣邑不得預聞”,地方官也不便對其多加品論,故地方志書僅是出于禮節略記一二以備考,很少見到其更多信息資料也不足為奇了。如同我們現在新修的地方志,不屬于當地的駐軍的詳細情況也未有記載一樣。
海陽所城建成后,從史書記載上看,并沒有發生重大倭寇侵襲事件,基本處于安寧太平時期。也是由于海陽所及其寨、墩結構嚴密,防衛縝密,也由于沿海營、衛穩靠的后援保障,真正起到了震懾敵人,保衛海防、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重要作用,使倭寇不敢輕易來犯,嘉靖時,倭患逐漸轉入東南沿海閩、浙一帶。海陽所在防御倭寇鞏固邊防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數百年來無戰事的狀況,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安寧、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
三、海陽所守軍的來歷和去向
據《乳山市志》記載,境內居民自稱明代來自“小云南”并立村的村莊有14個,根據調查考證,這些居民凡稱其先祖于明代從“小云南”遷來的,都是守御從軍落戶的軍戶,詳查具體地址,多系安徽、江蘇兩省北部地區遷來,其中多數是跟隨朱元璋起兵,后戍邊膠東落籍,時間大都是永樂年間。
明代中后期后,皇帝沉迷酒色玩樂,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政局動蕩不穩,也由于倭患漸除,所以長期以來朝廷對衛所、軍屯不聞不問,疏于管理,衛所制度遭到嚴重破壞,軍屯制名存實亡。
清軍入關后,“因地設官,因官設兵”,兵事完全歸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總督和兼領提督的巡撫節制。在無外患,無軍政可管的客觀大勢下,各基層防區守軍也由世官改為流官,地位也漸下降,兵員配備也漸薄弱。至清康熙十七年,海陽所守軍只有182名,其中“守城軍九十五名,種屯軍六十六名,守墩軍二十一名。”清順治四年(1647年),清廷開始裁各衛所,指揮千戶改設守備千總(從五品)。從光緒《海陽縣續志》中,可以看到有海陽所千總宋德懋的名字。順治十二年(1655年)裁海陽所入大嵩衛,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裁大嵩衛改設海陽縣。至此,境內行政上屬海陽縣,海防則由設于順治五年駐扎在寧海州的文登左營負責。
清乾隆七年《海陽縣志》仍簡記了海陽守御所的城池概況,對比其下的“行村寨城土城明洪武筑今圮”記載,似此時期海陽所城還有輪廓。再此后海陽所城由于長年累月廢棄無人顧及,漸漸被人拆磚取土,建房壘墻,只剩斷垣殘壁。抗日戰爭時期的1942年春,國民黨頑固派丁綍庭部十四支隊匡玉洲進駐海陽所時,也曾拆除過殘余的城墻磚石修筑據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學大寨運動中,經過長年累月雨水沖刷而鹽堿漸失的墻土,也被削高用去整地換土。至于城里的三官廟、老爺廟、火神廟等建筑物,在悠久而又變幻莫測的歷史進程中也逐漸離開了人們的視線。
物換星移。雖然海陽守御千戶所早已被裁,城池也早已廢圮,但這段200多年的崢嶸歲月卻長久的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海陽所也成為村名取代了沙溝寨,沿用至今。
海陽所的裁撤,是一個重大歷史變遷。世襲罔替的眾多軍戶及其后人,落籍當地為民,多從事漁農商業,人口快速增加,隨之向外擴張,經濟逐漸興旺起來。當初區區數口之家,現在已經是人丁興旺了。他們有的后來逐漸遷往境內他處,生根繁育,形成村落。而這種融合,也帶來了乳山沿海人才眾多的現象。海陽所村明清時期就有13人中第登科,特別是鞠姓軍戶鞠釗落籍海陽所村后子孫興旺,到清朝初年已是枝繁葉茂。有清一代鞠氏家族竟出了五位進士、兩位舉人:鞠珣官至廣東道監察御史,其子鞠宸咨曾任陜西按察使升甘肅布政使;鞠愷曾任翰林院編修升廣西學政,其弟鞠懙曾任寶山、荊溪知縣升安慶府同知;鞠宸遴任川沙知縣;鞠宸樞任河南息縣知縣;鞠捷昌任河南汝州知州即補知府。如今海陽所村居民1000余戶,是乳山市姓氏最多的村,除宋、姜姓系當地土著外,其余王、許、左、鞠、謝、傅、賈、呂、陳、劉、韓、張、徐、李、萬、趙、常、杜、鮑等24姓多系明代永樂年間落籍軍戶的后裔。海陽所村是海陽所鎮政府的駐地,已成為繁華熱鬧、小有名氣的城鎮。其東西兩側就是引人入勝的國家AAAA級旅游區——銀灘旅游度假區和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
如今物非人亦非,但我仍在這座當年的防倭要塞里徘徊,想象著兵士們操練、警戒或者種地的景象,也總想尋覓點四五百年前的氣息或影子。是的,這段沿海軍民守衛邊疆的歷史是不應該忘記的。細想,在悠久而又變幻莫測的歷史進程中,海陽所城墻的被拆除,也是很自然的事,怨不得誰。現在的海陽所,明時的斷垣殘壁沒有,孤立的城門也沒有,我只能站在一堵也許是僅存的殘舊城墻面前,略作憑吊吧。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