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公學在乳山的歲月(上)
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膠東公學,是革命干部的搖籃。來自敵占區、邊沿區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青少年,冒著生命危險,沖破種種阻力,匯集到這座學校里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教育,進行文化培訓,使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這在膠東抗戰史上是值得記述的一頁。
境內由于地處膠東抗日根據地的腹地,群眾革命覺悟比較高,這所艱難而頑強的流動式學校在境內活動的時間最長,先后多次在20多個村莊駐扎過,他們艱苦而正規的教學生活,熱火朝天的抗戰宣傳活動,親如一家的魚水關系,都在群眾心中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上千名學生從這里走上了抗日前線,都分配到抗日政府、部隊和民運機關工作,很快發展成為黨政軍中的骨干和領導干部,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艱難而頑強的流動式學校
1938年4月,中共膠東特委在境內馬石店村召開會議,決定仿照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的陜北公學,在膠東抗日根據地創辦膠東公學,以培養大批適應抗日戰爭和根據地需要的人才。是年8月,膠東公學在原黃縣中學舊址成立,膠東北海區行政督察專員兼黃縣縣長曹漫之兼首任校長。
1941年8月,膠東軍民取得反擊國民黨投降派斗爭的勝利,棲霞縣的牙山和牟??h的馬石山一帶成了膠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區,膠東公學奉命于9月初東遷到境內的鳳凰崖和西澇口兩村。12月,膠東公學在這兩村一帶招生,學生達到300多人。學校規模擴大了,設師范科兩個班(分甲乙班),普通科兩個班,職業科一個班。同時還設一個研究班,招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
1942年,是膠東抗日民主根據地最艱苦的時期。日寇頻繁“掃蕩”,國民黨頑固派不斷挑釁侵擾。膠東公學不斷轉移,頑強地堅持了下來。位于群山懷抱之中、群眾覺悟高的鳳凰崖、西澇口、爐上、青山村一帶是駐扎時間比較長的地方。雖然多次轉移都是有驚無險,但還是有流血犧牲的事情發生,如“七八血案”。那年6月中旬,膠東公學師生500余人在校長趙野民帶領下,轉移到境內的馬石店、青山、北果子等村莊。7月7日晚飯后,學校到馬石店村與當地群眾聯合舉行“七一”和“七七”紀念大會。當會后文藝演出即將結束時接到緊急通知:距此七八十里外的水道據點的300多日偽軍正在出動,直向膠東公學長途奔襲而來。膠東行署命令學校立即向東北方向的垛山一帶轉移。全校立即緊急集合,在一片黑暗中,趙野民校長宣布:在大隊先行前進的同時,由十五六名同學加護理等其他人員組成的24人小隊伍,以較慢的速度隨后跟進。凌晨4時許,膠東公學大隊沿著指定的路線,在青紗帳的掩護下穿過崖子村西沙河,此時日軍的騎兵已到達崖子村村東,他們等于在敵人的鼻子下邊擦肩而過。但是滯后跟進的小隊伍卻在轉山頭村東與奔襲的敵人迎頭相遇了。日偽軍遂向手無寸鐵的師生開槍射擊,當場犧牲10人,傷4人(其中3人因傷重不治犧牲),帶路的老鄉宮潤九也遭槍殺。
1942年底開始,膠東地區的抗日戰爭形勢逐漸好轉,東海區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特別是牟??h已全境解放,境內已無日偽軍力量存在。1943年1月起,膠東公學從文登、榮成地區(1942年冬季,日軍對膠東進行的大“掃蕩”,膠東公學奉命轉移到文登縣、榮成縣交界地區,師生疏散在老百姓家里。)先后遷到境內東南沿海峒嶺、徐家、宮家一帶安營扎寨,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穩定的教學工作,學校增設高中班,全校師生達到600多人,設有十幾個班級,進行了較為正規的教學工作。這是膠東公學的一個全盛時期。洋水、院后、斜山、珠塂、上莊、靠山、宮家莊、南黃、大陶家、八甲、辛家口、南口、石灰劉家等村莊都住過膠東公學的學生,分散食宿,集中上課。膠東行署、膠東文協以至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的視察組經常在膠東公學駐地活動。劉居英、曹漫之等領導同志經常給師生作政治形勢報告。文藝活動也相當頻繁,氣氛熱烈非凡。此時期是膠東公學最盛時期,直至1944年的秋天學校西遷海陽、萊陽。
二、艱苦而正規的教學生活
因時值戰爭年代,膠東公學歷經的磨難令人難以想象。1942年學校在境內的時候,校址不固定,都是分散在老百姓家里住宿,集中上課。各班級教室因地制宜,冬季在村里祠堂和閑房上課,地下鋪麥秸,席地而坐。春夏秋在樹林里、打谷場上上課。沒有桌凳,坐在背包上,以膝為桌。一塊可拆卸組合的黑板、幾支粉筆就是全部的教學設備。但學生并不以為苦,反而覺得學知識干革命其樂無窮,表現了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43年春膠東公學遷到境內東南沿海十幾個村莊后,進行組織整頓和擴大招生,增設高中班,全校編為三個中隊七個班,共計600多人。夏季招生開始增加入學考試。當時的膠東公學因其文化課程設置的規范與教師力量的雄厚,而被公認為是“膠東最高學府”,聲望很高,所以報名的很多。設考場的珠塂村,考生云集,涌動如潮,當年普通科、師范科各招60人,結果應考人數竟達1200名。學生中除大部分是根據地追求革命的知識青年外,還有來自機關、部隊的“小鬼”和各地兒童團干部以及敵占區的青少年學生。
學校在駐峒嶺一帶時期,教學環境比較穩定,教學課程的設置也比較完備。有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理衛生、軍體、音樂、美術等課,師范班增設教育學。但是仍然沒有現成的課本,教材的來源只有依靠教師、學生想盡各種辦法去搜集。有的回家把戰前中學時期學過的數、理、化和語文、史地等課本找來,有的到敵占區托親靠友搜集中華書局、開明書店出版的各種課本,從中選出有益的內容改編成教材。當時的物質條件差,蠟紙、油墨、紙張都是從敵占區搞來的。油墨、紙張顏色不一樣,搞到什么樣的,就用什么樣的,所以印出來的講義,字跡有時模糊不清,上課前,老師和學生要先校對講義。沒有學習用紙,就到處搜尋舊線裝書,把書頁拆開翻過來裝訂成本。
那時,學校圖書館里的參考書也不多,同學們的課外讀物是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來的進步書刊,如蘇聯的《毀滅》《鐵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大學》《母親》和魯迅、郭沫若、巴金等人的作品。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因為要看的人太多,不得不把它拆開分成若干本,同學們交換著閱讀。
學校采取分班上課與集中上大課相結合、聽課與討論相結合、課堂學習與社會活動相結合的方法,切實讓學生學的扎實,理解的深刻。為了保證完成課時,學校是見縫插針,教師擠時間教學。在經常轉移中,每到一地,立即連夜上課;在大生產時,將黑板抬到地頭,休息時各班集中在田頭上課,確保了每門課程課時的足額。在學習同時,膠東公學開展了各種文體活動,如籃球比賽、黑板報墻報、文學創作、文藝演出、手抄文藝刊物等,五一勞動節的文娛比賽、五四青年節的體育比賽更是熱鬧非常。
膠東公學的教師水平在當時堪稱一流,都是從八路軍隊伍中在正規大學畢業的人抽調出來的,其中不少是北大、北師大的高才生,有的還是部隊連營級干部。學校的尊師重教氣氛非常濃厚,師生關系十分融洽。文化基礎課是青少年學生普遍喜愛和迫切需要的課程,教文化課的老師水平相當高,教學態度認真嚴肅,誨人不倦,還自己制作教學設備器材。學生們學習自覺性都很高,簡直是如饑似渴。扎實的文化基礎課為學生們開擴眼界、增長知識、增長能力,培養和造就抗戰、建國人才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1944年秋,膠東公學高年級學生陸續畢業分配工作。在結業典禮上,同學們心情激動,歌聲嘹亮,此起彼落:“這是時候了,同學們,該我們走上前線,我們沒有什么掛念,總會有點留戀。學問總不能求得完全,要從實踐中去鍛煉。別了!別了同學們!我們再見在前線!”就這樣有的被分配到部隊,有的分配在政府機關,另外,有部分師生合并到膠東建國學校,分科培養建國人才。與此同時,根據上級指示,膠東公學向西轉移到海陽縣高家村一帶,海陽中學奉命并入膠東公學。
編輯: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