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銀行制版印鈔廠在乳山的歲月(下)
這樣一來,北海幣就增加了“壹元”“伍元”“拾元”等大面額,制版、印鈔和發行北海幣的任務加重了。當時北海銀行只有印票的設備,沒有制版的條件,小面額的票版也是從大城市偽裝帶出來的。例如,先由青島一家制版廠制成“冥府銀行”的版,帶回來后,印鈔廠再把這四個字摳出去,換上“北海銀行”字樣印刷。這樣長此下去根本不是個辦法,必須要有自己的制版廠才行。而要辦這樣一個廠子,繪圖、照相、影印、爛版、修版等工序缺一不可,沒有一整套人才是不行的。膠東行署主任曹漫之也非常著急,親自過問。行長陳文其發動大家,通過各種關系尋找這方面的人才。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在上海陸續物色到七位專門人才,他們多是膠東人,為首的是文登的于魯若、于宗棠,只有繪圖員臧文卿是上海人。他們為了革命事業的需要,毅然放棄上海的優越環境,乘小帆船來到條件艱苦的膠東抗日根據地,貢獻他們的才能,同時他們還帶來了大批制版材料和設備。1944年春節后,包括廠長、炊事員等在內共11人的膠東北海銀行制版廠在境內馮家鄉馬家莊村成立。這在當時山東解放區北海銀行中,是唯一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制版廠。
全體同志精神振奮,廢寢忘食,緊張地安裝調試設備,繪圖制版,尤其臧文卿的繪圖很緊張,“北海銀行”四個字也是他寫的,經常加夜班。終于在當年五一節前,正式制出第一批合格的“伍元”“拾元”的票版,為解放區北海幣的發行作出了重大貢獻。
工廠正常運轉后,制版任務非常繁重,起初只為膠東制版,不久就陸續接受總行安排的給渤海分行制版的任務。日本投降后,又為東北銀行制版。同時,不僅制鈔票版,也擔負著其他的制版任務,如,為膠東《大眾報》(膠東區黨委機關報)、《膠東畫報》及膠東行署、膠東軍區、膠東文協、膠東戰郵等單位印刷書籍、資料、文件制版,其中為《膠東畫報》制版最多,《膠東畫報》社社長魯萍曾稱贊說,我們有了自己的制版廠,這是我們的驕傲。后來隨著任務的需要,人員也陸續增加。截至1945年底,共制出各種銅版、鋅版達7000余塊,共18500吋,最小的版塊只有1吋。
三、北海銀行膠東印鈔廠來到崖子村
抗戰勝利后,膠東印鈔二廠與設在棲霞的膠東印鈔一廠及制版廠合并為北海銀行膠東印鈔廠,遷至境內崖子村。膠印車間只有一臺日本造的膠印機,安裝在足有四五間屋子大小的平房里,一次可以印8~10個票面。機器的動力來自安在院子里的一臺汽車發動機,用一根又寬又厚的皮帶傳動。但安裝在一座大廟里的兩排鉛印機卻都是人力蹬機,由工人站在機器后面,用一只腳拼命地蹬,累了就換另一只腳;兩只手也有分工,一只手往機器里續紙,另一只手取出印好的鈔票。工人們緊張地工作,許多困難都是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的。上版、裝墨、印刷、檢封、過數、打碼、蓋章、再次檢封,直至成品打包,各程序有條不紊,最終成品用白布包起來,用針線縫嚴,登記之后就可以出廠,最終走向市場流通。
1945年10月,中共東北局決定由東北銀行發行“東北地方流通券”,面值有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壹佰圓5種。該券為東北地方法幣,以1元等于偽滿幣10元投放市場,主要流通于東北部分解放區。遵照上級指示,北海銀行膠東印鈔廠分出一個車間,由廠長王聯志帶隊,幾個人秘密從龍口上船,印刷品和版樣嚴密包裝好,在船底下水中拖著走,到莊河下船后繼續前行,與丹東市的誠信印刷廠會合,利用這里的四五臺“老虎嘴子”印刷機,印制“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為鞏固和擴大東北解放區作出了貢獻。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和平協議,國民黨軍隊向各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山東成為重要戰場。為安全起見,秋天時印鈔廠向北深山轉移,搬到了東夼、澤科兩個小山村,熱情的山區老百姓早就把房子騰出來了,讓工廠安裝機器,并且幫助封鎖消息。在人民的支持下,印鈔廠很快恢復了生產。1947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犯東海,7月逼近印鈔廠駐地,印鈔廠隨即停止生產,印鈔機等設備全部拆卸涂上潤滑油,深埋在沙河里,全體工人拿起武器投入戰斗。膠東保衛戰打了4個多月,國民黨軍6.3萬人被殲,膠東戰局從根本上扭轉了。1948年初,位于東夼村的印鈔廠又開工了。4月27日,山東兵團攻克了被國民黨軍稱為“魯中堡壘”的濰縣城,使山東解放區從東到西完全打通,連成一片。印鈔廠奉北海銀行總行命令西遷到魯中臨朐縣孔村。
創建于抗戰初期的北海銀行,經歷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兩個歷史時期,其全部活動具有“戰時金融”和“地方金融”的特點。北海銀行所發行的紙幣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山東革命根據地的主幣,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為山東解放區乃至華北、華中解放區的本位幣。北海銀行為山東革命根據地與解放區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革命根據地貨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海幣的發行,設在境內的北海銀行印鈔廠、制版廠功不可沒。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