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銀行制版印鈔廠在乳山的歲月(上)
一、東海印鈔廠在王家庵成立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侵略軍在軍事上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在經濟上進行殘酷掠奪與封鎖,國民黨頑固派也妄圖扼殺共產黨和抗日武裝。隨著抗日根據地和抗日隊伍的不斷擴大,籌糧籌款遇到很大困難。國民黨政府發(fā)行的法幣急劇貶值,同時,因其未能完全控制發(fā)行權,地方政府、軍閥、投機商乘機大量發(fā)行地方流通券、救濟券等土雜鈔,并依仗權勢和欺騙手段強迫群眾使用,造成市場鈔票種類繁多,金融市場混亂,給抗日工作和群眾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人民群眾怨聲載道。
1938年,中共膠東區(qū)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及當時膠東貨幣極端混亂的狀況,為了穩(wěn)定市場秩序,扭轉金融混亂局面,抵制日偽貨幣,發(fā)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籌集抗戰(zhàn)資金,于是年8月成立膠東北海銀行,開始發(fā)行“北海幣”,投放膠東各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膠東北海銀行升為省級銀行,改名為山東北海銀行總行,膠東北海銀行即改為分行,但簡稱仍為膠東北海銀行。
膠東北海銀行在境內的活動主要有印鈔廠和制版廠。由于當時境內處于牟平、文登、海陽三縣交叉地區(qū),特別是北部昆崳山南麓往西至崖子、馬石山一帶,山嶺起伏,溝壑深遠,交通不便,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勢力比較薄弱,加上共產黨的組織比較健全活躍,群眾覺悟比較高,所以設在這一帶的印鈔廠、制版廠,在根據地群眾的掩護下,敵人很難發(fā)覺。
1940年春,北海銀行利用繳獲的幾臺印鈔機,在境內王家庵村建起了東海印鈔廠(對外稱“福記棧”),以增加印鈔能力。1941年8月文登印刷所并入,同年底改稱膠東印鈔二廠。當時根據地處于極為困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日偽軍實行經濟封鎖,印鈔的所有機器設備都是冒著危險千方百計從敵占區(qū)偽裝偷運過來,印鈔紙也是通過地下黨在敵占區(qū)用黃金買來的,甚至有時付出流血犧牲的代價。
據當年曾在該廠工作的觀上馮家村馮杰(原名馮玉希,今年87歲)老人回憶,當時的主要設備是兩臺圓盤印刷機(俗稱“老虎嘴子”),全廠一共四五個人。由于是小版印刷機,運行時需一人一面腳蹬,右手續(xù)紙,左手取出來,所以效率很低,只能日夜加班干,每天至少工作十幾個小時,工人確實很勞累。由于形勢不穩(wěn)定,要隨時應對敵人的襲擊和“掃蕩”,所以廠子經常轉移或者埋藏機器設備是家常便飯,王家庵周圍的仙人腳、湯上等村都有印鈔廠活動的足跡。工人每人發(fā)一支馬槍,配給5粒子彈、4顆手榴彈,隨時準備戰(zhàn)斗。
二、北海銀行制版廠在馬家莊成立
由于印制條件限制,北海幣不能大量發(fā)行,中共膠東區(qū)委采取保護和利用法幣,禁絕偽鈔(1939年由日偽聯(lián)行龍口辦事處發(fā)行)的政策,以抵制日軍的經濟侵略。開始只是發(fā)行以石印“壹角”“貳角”“伍角”的小面額貨幣,作為法幣的輔幣使用,并可與法幣兌換,以使北海幣流通范圍不斷擴大,信譽不斷提高。1941年,日偽政權向抗日根據地大量傾注貶值的法幣,導致物資外流,物價暴漲5~6倍。對此,根據中共山東分局財委會1942年5月29日下達的《關于法幣問題的指示》,膠東區(qū)行政公署于9月發(fā)布了《關于停止法幣流通的通告》,宣布北海幣為膠東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此令一出,群眾紛紛拋出還在手中的一些法幣和偽鈔。在市場上,賣東西的都先要問一聲買主“你付的是什么錢?不是北海票我不賣”。北海銀行在群眾中的影響和威信可見一斑。連敵偽軍中的士兵都留心保存北海幣,有的甚至還將它作為投降八路軍的通行證。至此,膠東建立了以北海銀行幣為本位幣的統(tǒng)一貨幣市場,停用法幣,取締土雜幣,使物價日趨穩(wěn)定,徹底粉碎了日偽政權的貨幣掠奪陰謀。北海幣發(fā)行堅持與財政收支平衡,深受抗日根據地及敵占區(qū)民眾信任,群眾稱北海幣為“本幣”“屋里錢”。
編輯: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