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舊時出行民俗
某方面的物質基礎薄弱,所形成的民俗說道就少,這叫物質決定意識吧。20世紀中期之前,路少車稀,沒有多少有關交通的老呱可拉。汽車、輪船、飛機使陸??斩既藖砣送模煌I域里的講究就多了起來。然而,本志要記錄過去的事情。
●出行的講究
乳山有句民謠,”七不來八不走,要得走三六九”。從前,人們出門要選擇好日,一般情況下,農歷日子逢七和八不宜出行,以逢三六九為好。講究的人,還要測卦求簽或者查閱皇歷來做決定;特講究的人,在臨行前還要燒香禱告敬求路神保佑平安。
民間很重視送行和接風。家有親人離門外出,離家餃子回家面(出門前一天晚飯是水餃,回歸后第一頓飯是面條)。步行出門的,要送到村路與鄉路交接的路口,乘車乘船的要送到車站碼頭。臨別時千叮嚀萬囑咐,窮家富路,不要怕花錢,別忍饑挨餓;日出趕路,日落住店,別走夜道;錢不示人,貨不離人,不踏危地,確保安全。馬到成功、一帆風順(乘坐飛機除外)、旅途愉快、順利歸來,都是送行時常說的祝福話。
從前有很多關于出行的警示語。如”有路(陸路)不登舟”。在船舶機能條件簡陋、天氣無法預報的情況下,人們視乘船為涉險。這話雖然提示選擇安全可靠的路乘工具,但在舊時,可供選擇的對象卻不多。20世紀40年代末之前,乳山闖關東的人較多,去東北,回鄉省親,還是以乘坐煙臺至大連的渡船為首選,如果從河北省圈行,時間是耗不起的。再如”搶上不搶下”。搶上搶下都不對,事關禮貌,但這話給透露出了一個信息,從前車船很少,且發車發航時間間隔太長,擠不上去,就意味著近期不能成行了。此話可取的是,上時車船固定沒有危險,下時車船如果尚未停穩容易出現意外。
行路規則不僅當代有,古代亦然。多人同路步行,職低或是晚輩的,不得與長官長輩并肩而行,應請尊者走在前面。年輕力壯的,要照顧和保護老幼體弱的。坐車坐轎,也有一些說道。過去的道路多不是太寬敞,迎面而來的車或轎,誰先讓路有規矩,有官職的職位高的先過,無官職的歲數大的先行。只有婚轎例外,皇轎遇上也得讓新郎新娘先通過,其他官僚更得退避三舍。古稱結婚為小登科,即使再怎么平凡的老百姓,人生也有一次婚典大喜事,也理應得到所有人的祝福。這項風俗不獨乳山有,全國較為普遍,長期地閃耀著人性的燦爛光輝。
家人盼歸也有些說法。親人出發在外,留守在家的人聽到喜鵲叫、看到喜蛛下來、吃飯咬筷子,都是預示著出行在外的人快回來了。出行回來后,第一件事是先向家中的最長輩報個平安,已婚男人最后才回妻子屋。當然了,如果與長輩同居一室,就不存在先見后見的問題。妻子要把丈夫的外衣拿到院子里拍打幾下,形式上是拂塵去埃,寓意是防止把外面的祟物邪氣帶進門?;貋砗螅职l禮物給親朋好友,請大家共享外地風味。贈品一般是所到地的土特產、旅游紀念品等。這種饋贈是分享性質,禮品不能太貴重,如果出手過重,親朋會受之不安的,還要記個人情作回報,那樣就失去了傳統習俗的原有意思。從前多是把整件的東西拆分,一大包點心、一大包茶葉、一條香煙,親朋分開來品嘗。進入21世紀后,這類饋贈開始行情看漲,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方志鏈接】牟平縣志:
本縣山嶺崎嶇,車路不通,行人多以騎代步,富者或用軸(右山旁)馱轎,現以縣鎮道路既修,大車通行,汽車路縱橫貫境,往來尤為便利,惟農民出門日少,車價又貴,仍需步趨以行路;至航海遠游,向用帆船,今改乘輪舶;然農民因川資不措,致終身困守田間,不能移殖者,又比比然。
——民國·宋憲章、周義章、王昭旭督修,于清泮、王照琴、楊春萼編纂《牟平縣志》,濟南山東印書局1936年8月影印本,卷3第57頁。
●客運與道路
乳山東有黃壘河,西有馬石山脈,南臨大海,北靠昆崳支脈,古代是個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的地方。交通所用,長期以“11號”(雙腿)為主。坐轎、騎馬是官宦地主的事,平民百姓只在結婚時租借一用;軕子、馬車、騾車、牛車、驢車,得是中農以上的人家才具備的;貧窮人家,投親訪友,外出做生意,進京趕考,不管路途如何遙遠,幾乎全是步行。從前女人裹足,出村多需坐乘,農戶媳婦回娘家,有騎著小毛驢的,有男人用獨輪車推著媳婦和孩子的。女人穿紅,孩子掛綠,那是鄉間小路上一道祥和而美麗的風景。
【方志鏈接】牟平縣志:
縣境內多山,交通極感不便,自路政修明以后,車馬往來,暢行無阻,除鎮材道路次第興修外,所有棲(霞)、福(山)、文(登)、海(陽)各縣道,久已駛行汽車。至于水路,內河雖不通航,而南北沿??诎?,均有帆船出入,北海岸如養馬島、系山口等處,并可停泊小輪,南海岸距乳山口不遠,乳山口亦有小輪,直通青島,境內所以多遠出經商者,賴此交通便利之故。郵電設局多年,在煙臺、威海間,消息極為靈通。
——民國·宋憲章、周義章、王昭旭督修,于清泮、王照琴、楊春萼編纂《牟平縣志》,濟南山東印書局1936年8月影印本,卷5第42頁。
社會運力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提高了遠行速度。1926年民國政府開通了文(登)海(陽)汽車客運線,途經境內的南黃和夏村等;1931年開通牟(平)夏(村)線,途經午極等;1933年開通牟(平)海(陽)線,途經育黎等。共和國成立后,1947年增加文(登)濰(坊)線,途經車道等。1950年10月煙臺地區汽車運輸公司在夏村成立縣級汽車站,1957年下設車道、馮家、午極、乳山寨、諸往、崖子、馬石店、南黃、下初等汽車分站,同年廢除帆布蓬貨車,改用大客車。至20世紀末,境內村村通客車。
境內公路修建竣工時間與上述各線路的通車時間是同步的。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青威線乳山段鋪設瀝青路面(這之前境內均是沙土路),拉開了現代公路建設的序幕。1994年1月桃威鐵路全線鋪軌完成,1996年8月正式運營,在境內設火車站。1984年10月煙臺機場開航,1996年1月威海機場開航,加上原有的青島飛機場,境內居民乘坐飛機也較為方便。21世紀初,國道、省道、縣路、村路網絡高標準建成(村路也是瀝青或水泥路面)。
●水路運輸方面。乳山口是古代亞洲重要的國際港口,中國唐朝時期,日本高僧圓仁、韓國文化圣人崔致遠,在來華或回國的途中,都停泊在乳山口灣內,并各自在乳山生活月余以上的時間,那時的水路起至情況,現在很難得知。乾隆《海陽縣志》載自福建至乳山口海道:”南起福建福州五湖門口,至陽山,過茶山,向北行過五條沙,入黑水大洋,取千里島,轉東過青島至乳山口,至城八十里(指當時的海陽縣城鳳城)。”接著又載:”自寧海至海陽海道:東南起寧海浪暖口至棉花山(杜家島)四十里,至乳山口二十里,至草頭嘴三十里,至老龍頭三十里,至羊角泮十五里,至馬虎港二十里,至丁字嘴二十里,至牙島十里,至何家口三十里,至城七十里。”
1950年青島海運局的一艘客貨輪、乳山口港的兩艘貨輪,往返青島至乳山口兩港,客貨混運。1963年隨著陸路運輸的迅速發展,撤航停運。1955年以前,乳山口港有從碼頭到南岸后山于家村、到西南岸到根見村的擺渡船,后將經營權放給后山于家、旗桿石和到根見3個村莊。境內住人的3個海島,進出曾長期靠漁家自行解決。1977年1月,杜家島攔海大壩建成;1989年,東小青島村開始經營載客量為36人的小型渡輪;2012年6月29日,南黃島通航,一艘全封閉26座豪華小客輪,服務于島上居民的出行。
●消失的“寶馬”
乳山人曾擁有的運載工具,擇選已不再使用的進行簡述,對那些人們所熟知的,本志不作收錄。軕子、獨輪車和毛驢這三種,以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而論,都堪稱是那個時代的寶馬車。
軕子——軕子消失已有百年的時間了,它什么模樣,簡單地說,在兩輪騾車或馬車上架起拱形棚子的就是軕子,因其形狀像頂轎子,又稱軕轎。搭建軕棚的工藝并不復雜,用木頭做好支架,覆蓋葦席或者硬布加以固定即成。駕車人的后面留有乘員上下車的轎門,并用布簾子遮擋。軕子的好處是遮風擋雨、阻隔日曬。軕棚內設有簡易的床鋪和座位,人多時坐著,人少時躺著,乘坐者比較自由方便。不過那時的路面坑坑洼洼的,顛簸之苦是不可避免的。軕子由兩匹騾子在前面拉著,轅繩有長有短,使騾子形成一前一后的工作格局,即一匹架轅,另一匹拉轅。只是這兩個家伙往往步調不一致,把車弄得一搖一晃的。路途近、載重輕時,用架轅的那一匹騾子拉著就行了。軕子車體較窄,一般的道路都能通過。
獨輪車——又叫小車。大概從諸葛亮制作木牛流馬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小推車了。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獨輪車為農業生產和出行運輸立下汗馬功勞。即使在戰爭年代,也發揮出了重要作用。陳毅元帥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獨輪車是把兩根車轅向車后身分叉延伸,以兩轅后端當車把子(扶手),左右車把子上固定著車攀(用麻繩編成的扁型繩帶),推車的人雙肩搭著車攀,兩手扶穩車把子,即可推車前行。車身中部的下方,在兩轅之間安裝一個車輪子。20世紀50年代前是木輪,找鐵匠打制一層較厚的鐵皮,把車輪(著地的輪面)環包起來,以減少地面對車輪的磨損。這種木輪的獨輪車,車身是平的,載貨需要繩索捆扎。推動起來吱吱作響,噪音很大。60年代中期,鐵車圈、鐵輻條、橡膠車胎的獨輪車問世,并迅速得以普及。新型鐵輪膠胎獨輪車,形制上有所改變,車身中間起了一道較寬的梁,梁內包著車輪的上端,梁的兩側是載貨的地方,這樣就降低了載貨面的高度,裝卸起來較方便。往地里運糞時,梁的兩側固定著用枝條編成長筐(偏簍);運其他東西時,把偏簍拆卸下來。膠胎小車靈活節力,沒有聲音,人們戲稱小賊車(對比噪音大的木輪而言)。獨輪車曾是農民送肥、搬運糧食、走動親友的主要運載工具。70年代末,拖拉機開始進入乳山農村,數量逐年增加,至20世90年代,獨輪車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F僅存一種用三角鐵焊制小型獨輪車,用于在麥場等地方近距離搬物。
毛驢——用于馱糞馱糧的多為灰驢,跑運輸的多為黑驢,這兩種驢境內均有飼養,但以灰驢為多。養殖的主要用途是干農活,兼作投親訪的坐騎。人們習慣在驢脖子上套個皮圈,掛個鈴鐺,叮當叮當地跟隨主人勞作。如果需要騎驢出行,提前得給驢打扮一番。清洗皮毛那是必須的,還要在驢脖子上加掛幾個鈴鐺,形成鈴鐺串兒,發出的聲響更加悅耳動聽。驢頭上掛著用紅絲線扎成的穗子,看上去很喜慶(出席喪事場合除外)。驢背上鋪蓋厚厚棉被(辦喜事加蓋紅綢緞),用長皮帶攔驢腰系緊,這樣坐上去,人和驢都比較舒服。隨著農機的發展,毛驢逐步退出了田野和家園。如今仍在飼養的,境內僅有西北部山區為數不多的幾個村莊。
有需求就有市場,從前,軕子、獨輪車和毛驢,除家庭自用之外,還是趕腳工具。攬到的活兒,軕子的主人得駕車,小車的主人得推車,毛驢的主人得牽驢,這都需要主人親歷而為,掙點辛苦錢以補貼家用。(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