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粔粔為乳山方言(將捧字讀成beng),是小孩子頭一趟到姥姥家的一種習俗,意為祈盼孩子好養。乳山人說的粔粔,是一種大餑餑,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到姥姥家,是要捧著粔粔的。
新生兒第一次到姥姥家,啟程的前一天,孩子的奶奶要用九十兩或一百兩重的濕面蒸一對大粔粔。造型可根據各家鍋的大小而定,通常情況下都是做成中間粗兩頭細的長橢圓形粔粔。因粔粔的大小是一定的,如果鍋小,也可以隨著鍋形將粔粔彎成月牙形。不論哪種形狀,粔粔的面芯里每隔一段距離都要放一顆花生米或麥粒,共放七顆,寓意孩子多長心眼。
蒸好粔粔,還要蒸長歲、桃兒、雞鴨鵝、橘子等。長歲餑餑的形狀也是橢圓形的,個頭比粔粔小得多,兩頭各用手捏出一個頭,在頭上用線勒出幾條線紋,長歲的寓意是長命百歲。“橘子”餑餑的做法也是將面揉成長形的,在兩頭各捏出一個鉤來,鉤的方向正好相反,寓意祈求孩子好養。桃兒的做法大致像做壽桃,只是要小一些,寓意孩子能健康長壽。
通常情況下,孩子的奶奶還會蒸一對雞或鴨形狀的餑餑,隨孩子送到姥姥家。各種餑餑做好后,奶奶會用各種“餑餑點”蘸上可食用的玫瑰紅顏料,為每一個餑餑點上喜字或梅花的圖案,看上去很喜慶。
往日女人回娘家,多是用編筐盛放嬰兒,用小推車推著或是用自行車馱著,盛放孩子的編筐邊上要插上桃枝,掛一串用紅線串起來的染著紅顏料的花生,還有點著紅喜字的面葫蘆,還要在桃枝上掛幾棵大蔥?;ㄉ虚L生果之稱,寓意孩子長生長壽,葫蘆與“福祿”諧音,大蔥則寓意一世“蔥(聰)”明。孩子進了姥姥家,大人們會把花生和葫蘆取下來,掛在孩子睡覺那間屋的門框上,那幾棵大蔥則要栽到姥姥家的菜園子里,寓意聰明生根發芽,生活充實。
粔粔被帶到姥姥家后,姥姥通常要分送給鄉鄰們品嘗,讓大家分享喜悅。等孩子再回奶奶家時,孩子的姥姥也要做同樣件數的餑餑做回禮,只是在禮數上要略微高于奶奶家餑餑的重量。比如,奶奶若做了一對雞餑餑,姥姥就要做一對鴨或是一對鵝餑餑。做動物餑餑的寓意是代表著雙方有“走動”之意。如果奶奶用九十兩重的濕面做了一對粔粔,姥姥就要用一百兩的濕面做一對粔粔?;啬棠碳視r也要用桃枝掛花生、葫蘆和大蔥。奶奶也同樣要栽蔥,并把姥姥做的粔粔送給鄉鄰們分享。
自此,捧粔粔儀式圓滿結束。 (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