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舊時家族鄉社民俗之鄉風篇
第五節 鄉風
舊志書沿循封建官僚的歷史觀,對民風民俗等民間事物記述過于簡單,也正是因為簡單,現存有關民俗的史料才更顯珍貴,現將舊志記述的與本土相關的風俗轉錄于此。
清《增修登州府志》卷6第3頁載:“寧海俗,尚節義,縉紳節儉,崇讓士,衣布食蔬,人皆直樸,民有恒心;文登近海早寒,商賈不通,人罕逐末,士好經術,俗尚禮義,男耕女織,質掩其文;海陽民俗淳樸,士習嫻雅,歲時伏臘,斗酒相勞,彬彬乎,質有其文。”卷6第8頁載:“童幼必使讀書,荒村僻壤皆有書塾。婚禮必親迎,婦女皆知廉恥。宅必南向,聚族而居。多不立祠堂,歲時祭于墓。鄉愚畏法,不好爭訟。舊有掘墓誅魃之俗,今設嚴禁,雖亢旱亦無敢為之者,澆風漸革矣。至于賽神演戲,亦年豐人樂,醵錢為一日之娛,不為害也。惟朋賭日盛,動至傾家,則須良有司為之制耳。”卷9第5頁載:“登州地瘠民貧,山川皆祖惡,無明秀之氣,以故風俗草野少文雅。然其人皆直樸,無他腸也。歷觀諸史,名德偉人雖不可多得,而奸回狙詐讒諂阿諛之臣,亦代無其人。采風問俗者,可不悉其梗概也哉。”
民國《牟平縣志》卷3第48頁載:“風俗舊評:男子多務農桑,崇尚學業,東萊人尤樸魯(隋書•地理志);英雄豪杰之士,甲于京東,文物彬彬,而豪悍之習自若(輿地記);登萊負海之北,民性愎戾而好訟斗,大率東人皆樸魯淳直,甚至者失之滯固,然專經之士為多(宋史•地理志);民多樸野,性皆獷直,猶有古風,凡所施為,質多而少文(元史);寧海為州,介在海澳,然以民俗敦厚,與鄒魯無異。圣人之風行焉(元•張起嚴•寧海州儒學記);登萊僻處海隅,為古齊極東之境,大抵其風俗皆敦廉恥。薄詐偽,崇禮讓而祛爭斗,敬官長而恥逋賦,士勤經術,民務本圖,婦女節烈,不勝旌表;而說者猥以齊俗概之,亦見其泥于陳言,而不達水土風氣之宜矣(登州府志);尚節義、遵教化,急公崇儉,不事修飾,其失則魯,然人多直樸,民有恒心,安分固窮,古風尚在(舊寧海州志)。”
清《文登縣志》,民國22年重印本,卷1(下)第13頁載:“婚禮不用樂,喪儀一準家禮。士大夫家不作佛事,亦不拘陰陽風水家言。停柩緩葬,故家世族皆建堂以時致祭。他如佳節令辰、歲時伏臘,東土習尚大略相同。”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探討風俗的成因和履俗的心源,筆者走遍了境內所有公社(鄉鎮),歸納乳山民眾的秉性,從秉性中解讀風俗的形成與演變。秉性決定了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通過言行可以表現出來。經集思廣益、慎重篩選,如下五個方面可代表舊時多數乳山人的秉性。
⑴一家有事大家幫。村里有人家動修蓋(蓋房子套院墻等),村民主動前去幫忙;耕地收田誰家的活計忙不過來,大家主動伸出援手相助。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生孩子的、有病人的,村鄰們送來好吃的以維護產婦和病人的營養,最終形成了看歡喜、探視病人等習俗。對路過的陌生人也是盡力地給予幫助,有人問路,當向導領著前去;渴了的,給水喝;餓了的,給飯吃。這種互助友愛、樂于助人的精神,是乳山農村千百年來一直在傳承的優良傳統。
⑵應許的比該的都嘎咕(重要、厲害)。這是乳山農民常說的話,也是常在履行的事。一諾千金,決不食言。這不光是借物要還、欠賬要清的經濟往來上的事,就是口頭承諾人家的一句話,頭拱地也得想辦法兌現,自己因此而歷盡艱辛、付出了極大代價也在所不辭。這種重情、重義、重承諾的誠信品格,是乳山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
⑶敬天畏地怕祖宗。從前農民是從土里刨食兒,靠天吃飯,對天地極為敬畏。天上日月星辰、風云雷雨,都被崇信為天老爺喜怒哀樂的表情。天氣無論怎么惡劣,絕對不敢說一句埋怨老天的壞話。對土地也是到崇拜到逆來順受的程度,烈日赤地、塘涸苗萎,從來不抱怨大自然。總是在深刻地檢討自己,說世上這茬人得罪了天老爺。一些懂點周易八卦的人,往往在年前占卜天象、預測農事,告訴大家一些祈福禳災方法,比如指定某時某刻到某個方位焚香燒紙,可得福免災。人去世之后,在乳山會馬上獲得兩種身份,對無血緣關系的人而言是鬼魂,對有血緣關系的親屬而言是家神。因為乳山人視自己的祖先是神仙,所以時時事事祈求祖宗保佑,生怕做了錯事而惹祖先們生氣。
⑷老婆孩子熱炕頭。20世紀40年代之前,“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多數乳山農民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這話是從外地的“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轉化過來的。現在用這句話來諷喻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人,但在那個時代,為實現這個目標,農民們起早貪黑地干活,口挪肚省地攢錢,但多數人終極一生,目標卻還在遙遠的前方。
⑸寧濫勿缺存舊物。20世紀中期之前,乳山許多農民有珍惜舊物的情結。生活生產用品,農車布機、柜箱筐簍、甚至針頭線腦兒,破損了修理一下再用,實在不能再修的也不扔掉,找地方放置起來。那時農戶住宅多數不是太寬敞,而無用的舊雜物日積月累地存放多了,弄得院子里擁擠不堪、屋里頭空間狹窄,但人們習以為常,樂此不疲。
21世紀初,相關方面提煉“誠信、創新、包容、和諧”為乳山精神,除創新帶有號召性質、倡導意義以外,誠信、包容、和諧是大多數乳山人秉性中就具有的,這種秉性決定了乳山性格,乳山人的性格豪爽熱情、善良淳樸、誠實守信、謙讓包容,乳山性格的形成,有歷史和地域兩個方面的原因。
從歷史上看,乳山是座移民城市。元末金初戰亂,居民紛紛外逃避亂,境內人口銳減。史籍記載,土著舊戶,十不剩一。明代封建政府向膠東大量移民,加之人口自然遷入,御倭戍邊的眾多軍戶落籍,移來之民迅速多于土著,使邑內具備了移民色彩。你我都是外來人,相互體諒,容易理解,不會出現排外現象。大家都在想念自己的故鄉,而沿襲風俗是排解思念的最好方法,從五湖四海遷來的人,把各自家鄉的風俗習慣帶到乳山。人們彼此理解思鄉之苦,彼此尊重來自故鄉的習俗,這是乳山人包容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至今,乳山人過年、結婚等風俗,村與村之間多是不一樣的,但人們又能做到相互協商、相互謙讓,尊重對方意愿,氣氛融洽和諧,把辦事得穩妥周到。
從地域上看,乳山地處山海結合部,南海人的冒險、探索、開拓、兼容、擔當、大度等精神,北山人的淳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等品質,加上歷代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使乳山優秀的人文精神、優良的群體性格,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家族鄉社風俗還有很多,本文側重記錄意識形態里的風俗習慣,擇其重點先敘述到這兒。家族鄉社中的制度民俗、物質民俗等,偏重于記史性質,本志從略。(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