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舊時家族鄉社民俗之親屬篇
第三節 親屬
親屬是人生首先擁有并終生相伴的群體,親友之間的關系,通過稱謂就可知道,然而,血統較遠的關系,要靠家族譜書去承載和體現。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譜書,都是記錄歷史、連接未來的。姓作為血統徽號,起源于母系社會;氏作為身份符號,出現在父系社會。傳說伏羲、女媧以鳳為姓,神農姜姓,軒轅姬姓。姓氏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著別種族、別婚姻、別門第、別尊卑等功能。別中有同,中華民族各姓氏均源自炎黃,大家都是炎黃子孫。每個姓氏,只是一個人文環節,環環相扣,我們的民族特征才得以傳承永延。在姓氏“別”之功能中,如別尊卑等用途已經消失了,但昭明血緣、基因、遷移、婚姻等情況的作用,是永遠會存在下去的。
●血脈譜系
親人關系,除父母兄妹等家庭成員外,再就是以五服內說明血緣最近、以六親說明人倫最親,以九族說明血緣較近。五服是指葬禮上所穿戴的五個等級的喪服,能直觀地看到族人血親之遠近,后來成為血統坐標式的專用語;六親說法不一,《左傳》:“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以象天明。”《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漢書》:“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生活中,人們多把六親一詞當作血親和姻親的泛指詞,并未嚴格界定究竟是哪六種親屬關系;九族所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孫,曰“高曾祖考身、子孫并重玄”為序的九代血親。即從自身算起,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孫、曾孫、玄孫。這些方面說起來簡單,單憑腦子記憶則不容易。
若想記住五服、九族乃至遠祖的情況,必須修家譜。樹有根系,人有祖先,修譜才能讓先人的信息傳世。修譜不僅是家族的大事情,社會意義也十分很重要。家譜有兩種,一種是圖表式的,祭祀時懸掛,俗稱請家譜、收拾供桌子。圖表式家譜也分兩類,一是家廟用的(俗稱總譜),全村及從該村遷出的族人上宗祭祖時奉用;二是家庭用的(俗稱家譜),幅畫小、承載內容有限,是總譜的分支。第二種是書卷式的(俗稱譜書),對家族遷徙、人員生卒記錄比較詳細,并明確規定世序用字,即俗稱范字。范字之排序,多以五言或七言詩歌的形式遣詞成句,使后人便于記憶,并富含教育意義,有家訓作用,用字也吉祥,以給后人良好的祝福。如宋姓的“祥發同宗協、文修繼述昌、咸欽人俊杰、薈萃煥云章”。用過一輪后,從頭再來,循環往復,永遠使用。舊時男子起大名必須用范字,出門遇到同姓人,一提范字、或說是某字輩的,馬上就知道了相互間的輩分。還有一種區分輩分的辦法,就是依據譜書上所記錄的世系,要知道自己排在幾世上。
譜書修訂完成后,發給族人收存、傳承,一般規定每隔三五十年續修一次,能不能如期續修,那得看社會的安定狀況和族人的重視程度。家廟的修建、家譜的續寫,從前乳山人較為重視,于(司馬莊)、姜(峒嶺)、張(澤上)、宋(南泓)、曹(河南村)、宮(宮家)、辛(西泓辛家)、鄭(由古)、李(大崮頭)、段(段家)、杜(杜家)等姓氏的家廟、家譜都很完備,可惜在20世紀“文化大革命”期間家廟多被拆除、家譜多被焚毀。21世紀,又出現了重修家譜熱,一些村莊因資料匱乏等原因,所修譜書信息量少。
●堂親稱謂
父親,口語稱爹、大,20世紀50年代開始叫爸爸,90年代開始,有的叫老爸、老爹、老爺子;書面語言稱父親、家父、家嚴。
母親,口語稱媽,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的叫老媽、老娘;書面稱母親、家母。
祖父(父之父),口語稱爺爺,稱曾祖為老爺,稱高祖為太爺;書面稱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祖母(父之母),口語稱奶,曾祖母為老奶,高祖母為老太;書面稱祖母、曾祖母、高祖母。
伯父(父之兄),口語稱大爺(并冠以齒序,即排行,如大大爺、二大爺等,崖子、馬石店一帶對父之弟兄亦稱爹);書面稱伯父。
伯母(伯父之妻),口語稱大媽、大娘;書面為伯母。加齒序。
叔父(父之弟),口語稱叔,書面稱叔父。加齒序。
嬸母(叔父之妻),口語稱嬸兒,書面稱嬸母。加叔父之齒序。
姊妹,統稱姐妹,口語與書面均稱姐、妹,加排行以示區別。
兄弟,統稱兄弟,口語稱兄為哥、稱弟為兄弟,書面稱兄為兄、稱弟為弟,均加排行以示區別。
妻子(夫稱妻),口語稱老婆、家里的、孩他媽、俺對象,書面稱賢內、賢妻、吾妻、愛人、夫人等。
丈夫(妻稱夫),口語稱男人、外頭的、當家的、孩他爹、孩他爸、俺那口子、俺對象,書面稱夫、夫君、愛人。
公爹(夫之父),當面稱爹、爸、大,對人或書面稱公爹、公公。
婆母(夫之母),當面稱媽,對人稱俺婆,對人或書面稱婆婆、婆媽。
大伯子(夫之兄),口語當面稱哥,對人稱多伯、多伯哥,書面稱大伯子。
小叔子(夫之弟),當面稱弟,對人稱小叔,書面稱小叔子。
妯娌(夫之兄弟的配偶),對兄之妻當面稱嫂,對弟之妻當面稱妹,對人統稱兄弟媳婦,書面統稱妯娌。
大姑、小姑(夫之姊妹),當面稱姐、妹,對人稱姐為大姑子、妹為小姑子,對其配偶隨夫稱姐夫、妹夫。
嫂、兄弟媳婦(兄弟之妻),對兄之妻稱嫂,對弟之妻稱妹、兄弟媳婦,書面稱嫂子、弟妹。
兒子、女兒(父母稱子女),當面直呼其名(未婚叫乳名已婚叫大名),對人稱兒郎、閨女(最小的稱老生、小幺生),對子女的配偶稱兒媳婦、閨娘女婿,書面稱兒子、小兒、女兒、小女,兒媳、女婿。子女多者,加排行。
孫子、孫女(祖父母稱孫輩),口語稱孫子、孫女,對其配偶稱孫子媳婦、孫女女婿。
侄兒、侄女(兄弟、姊妹、妯娌之子女),都稱侄兒、侄女。
繼父母,當面稱爹、爸(有的叫大爺、叔)、媽(有的叫姨、嬸),對人稱后爹、后媽,對繼父母原有的子女,當面稱哥、弟、姐、妹,對人稱隔山兄弟、隔山姊妹。
以上是對堂親(又曰血親)的稱謂,以下是姻親(又曰表親)的稱謂。
●姻親稱謂
外祖父(母之父),口語稱姥爺,書面稱外祖父。
外祖母(母之母),口語稱姥兒、姥姥、姥娘,書面稱外祖母。
高外祖(外祖之父),口語稱老姥爺,書面稱高外祖。
高外祖母(外祖之母),口語稱老姥兒,書面稱高外祖母。
舅、舅母(母之兄弟),口語和書面均稱為舅,舅舅多加齒序,如大舅、二舅等,舅之配偶口語稱舅媽,書面稱舅母。
姨(母之姊妹),口語稱姨、姨媽,多則以齒序,如大姨、二姨等,書面稱姨母,姨之配偶稱姨父。
舅老爺(外祖母之兄弟),稱舅老爺,其配偶則稱為舅婆。
姨婆(外祖母之姊妹),統稱姨婆,其配偶則稱姨爺。
表兄弟姐妹(舅、姨、姑之子女),口語稱哥、弟、姐、妹(多在前面冠以乳名),對人稱姑舅兄弟、姑舅姊妹、姨家兄弟、姨家姊妹,書面稱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外孫、外孫閨女(女之子女),口語稱男為外孫、外孫子,女為外孫閨女;舅和姨對其統稱外甥,男的稱男外甥、女的稱外甥女兒。
姑母(父之姊妹),口語稱姑、姑媽,或加齒序,如大姑、二姑;書面稱姑母,對其配偶稱姑父。
岳父(妻之父),當面稱爹、爸、伯、叔,對人稱丈人、老丈人,書面稱岳父、岳丈、泰山。
岳母(妻之母),當面稱媽、大媽、嬸,對人稱丈母娘,書面稱岳母。
舅子(妻之兄弟)當面稱哥、弟,對人稱哥為大舅子,稱弟為小舅子,書面稱姻兄、姻弟、內兄、內弟;其配偶當面稱嫂、弟妹,或兄弟媳婦,對人統稱舅子媳婦。妻之兄弟的子女,稱內侄、內侄女。
姨子(妻之姊妹),當面稱姐、妹,對人稱姐為大姨子,稱妹為小姨子,書面稱姨姐、姨妹,對其配偶當面稱姐夫、妹夫,加排行以別長幼,對人稱連襟。
閨女女婿(父母稱女之夫),當面叫其名,對人稱女婿、閨女女婿;雙方之父母互稱親家,對人則以男親家、女親家、親家翁(或親家公)、親家母加以區分。
●其他稱謂
干親,干親有三種情況,一是為了孩子好養活給認干娘,二是青年人因父母已不在而認干爹干娘,三是無血緣關系的成年人結拜為兄弟姊妹。對干爹干娘,當面稱爹、爸、媽、娘,書面稱義父、義母;稱呼干爹干娘的親屬,與同稱呼自己生身父母的親屬一樣。
街坊,對同村人,當面像稱呼親族一樣,稱爺、奶、大爺、大媽、叔、嬸、兄、弟、姐、妹等,多是按老親(實親或干親)的輩分相沿,俗稱街坊輩。(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