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生活起居民俗之服飾篇
衣著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有時也隨政治因素而變化。這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是精神文明的體現。服裝在遮身暖體的同時,人們又賦予它扮靚塑美的功能。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文化心態、宗教觀念等,都是服飾文化的內涵。乳山舊時的衣著特征,也不外乎這兩點,在遮身暖體的前提下,盡量在用料和款式上講究扮靚塑美。
●服飾綜述
【方志鏈接】1998年版《乳山市志》
民國期間,城鎮紳商之家男子夏季多穿單大褂,冬季多穿左大襟長袍,外套馬褂或短坎肩,著寬腿長棉褲,黑色棉織扎腿帶,并隨季節和場合不同選戴風帽、禮帽、紅頂瓜皮帽。腳下冬著氈靴,平日著平底布鞋或皮鞋。女子冬季穿棉旗袍、長棉褲扎腿,夏季多穿綢緞短襖或旗袍,不露臂,下身穿綢緞便褲,腳穿繡花鞋。男性服裝為黑、白、藍三色,女性服裝講求艷麗。中層居民服裝款式與紳商階層區別不大,但質料多為棉布,自做自穿。農村普通居民上衣男女均穿手紡土布代襟短襖,下身著寬腰直襠便褲。女性短襖喜愛鑲邊,俗稱沿邊,青、中、老不同年齡分別鑲紅、綠、藍邊。民國后期,男子改穿對襟短襖。入冬后,農民慣用布帶扎腰,干活時,將衣角掖入腰帶下。老年男女一般扎腿,老年男子多內穿夾褲,外穿套褲(吊在腰帶上的短腿無襠棉褲),以方便從事體力勞動。男子冬季多戴瓜皮帽、滿頭擼帽,腳穿蘆葦編制的草鞋和自制豬皮綁鞋,夏季戴葦笠、草帽。女子不戴帽,穿納底繡花鞋。貧苦農戶與一般農戶穿著相同,但衣服上補丁較多,向有新三年、舊三年、褳褳補補再三年之說。建國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衣著逐步向時裝化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受蘇聯影響,城鎮干部、工人、青年學生中一度流行列寧服。50年代中期,男青壯年時興中山服、解放帽,冬季時興反領小大衣。女青年流行用各種機制花布制作的連衣裙、外套。農村老年人服裝與建國前無變化。至50年代末,城鎮中流行的服裝款式開始于農民中流行。70年代,男女裝款式以上衣寬闊,下衣筒式窄腿為美,布料質地除棉質外,化纖及化纖混紡面料流行一時。老人中舊式對襟褂、直襠褲被淘汰。鞋的種類式樣發展到皮底布鞋、膠鞋、塑料涼鞋、皮鞋、皮靴、拖鞋等。進入80年代,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居民的衣著觀念由實用耐穿轉向求美求新。服裝的質料、款式、花色日趨新穎多彩,中高檔服裝越來越受歡迎。居民一般不再自做自穿,多選購成衣或購料加工。毛、麻、羽、革高檔質地衣料開始流行。服裝新潮多受藝術界名流、外國人影響,先在少數青年中興起,然后從城鎮逐步波及農村,流行服裝更新節奏加快。80年代初期,中青年男女著直筒褲、喇叭褲、牛仔褲為時髦,上衣流行西裝、運動裝、棒針毛線衣,穿軍便服者漸少,老年男子仍穿中山服較多。80年代后期,中青年男子流行寬襠老板褲、夾克衫、西服、面包服。中青年女子流行健美褲、蝙蝠衫、西裝套裙、落地裙、短裙、連衣裙和露臂旗袍。進入90年代,各種款式新穎、艷麗的中青年女子服裝亦于老年婦女中流行。
●布料與成衣
舊時手織土布曾是乳山居民唯一的衣料來源。土布有葛布、麻布、棉布、綢布等,即以葛、麻、棉的纖維組成的粗布,綢緞貴重,一般百姓穿不起。清末,葛、麻纖維退出衣料之用,用于做漁船的纜繩、漁網的網綱等。那時戶戶種棉花,自紡自織。自織布民間叫法挺多的,有家織布、梭子布、土布、小布等名稱。棉花紡線設備有棉花彈子、紡線車等,有了線才能上機織布。家用織布機多是用梨木、棗木做成的,有卷經線的機頭、走緯線的梭子等部件,形制介紹起來較麻煩,現從影視中還可以看到。家織布面窄,幅寬一般只有1.2尺。最初給布著色,多是用大黃、桑葚等各色植物作染料。后來催生了一個行當,叫賣顏色的,串村走街地叫賣。民國時,進口的棉布、棉線漸多,叫洋布、洋線。洋布多是上層社會的消費,富裕點的農民,買些洋線回來,用土織布機織成布。20世紀60年代開始,各種化學纖維的衣料逐漸興起。服裝穿著或勞作時,配有褲帶、腿帶兒、圍裙、套袖等。選錄部分服裝:
長袍 又叫長衫、袍子。根據季節,長袍有單袍、夾袍、棉袍之分,單袍又稱大褂。在隆重場所,棉袍只能當內衣,因其針腿能從表面看出來,所以還要外罩一層大褂。俗語“常穿袍子能遇到親家”,可見長袍在交際中的重要性。舊時長袍是男性禮服,出個要緊的門,即使自己買不起長袍,也得向人借著穿。長袍為右腋下開襟,從前面看不到扣子。長袍下擺到腿背,穿著沒法勞動,當日常服裝的,多是官員及白領階層。清末民初,長袍演變得又短又瘦,加上了立領,分成掩襟、半掩襟(長袍大襟所遮住部分稱襟)兩種,并在掩襟處安衣兜,裝隨身小物品。雖經改進,但穿著還是不方便工作,共和國成立不久,長袍逐漸匿跡。
馬褂 據說是因為便于騎馬而得名。有對襟馬褂、大襟馬褂、琵琶襟馬褂、翻毛皮馬褂等樣式。對襟馬褂和大襟馬褂,除開襟位置不同,褂長及腰、兩側開禊、平袖及肘等都是一樣的;琵琶襟馬褂,狀似琵琶故名,是一種缺襟馬褂,右襟下端短缺,另加一塊,以紐扣聯之;翻毛皮馬褂,是將皮毛翻露于外,冬季罩在衫袍之外,裝飾和保暖功能均有之。清朝民間不得用黃色布料做馬褂,黃馬褂是皇帝特賜服裝。穿馬褂的舊乳山人,多是達官顯貴;平民男子,只是在結婚時購置一套,平日里并不舍得穿。
旗袍 旗袍原為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后經漢族女性不斷改進。公元1929年,民國政府公布為國家女性禮服。旗袍擺側開衩,右衽大襟,有開襟式、半開襟式之分,單片衣料,立領、盤紐、收腰,無袖或短袖。舊時,旗袍在乳山說是新娘的婚服較貼切。心靈手巧的女人,裁縫繡制出來的旗袍,只結婚時穿一陣子,婚后就收藏起來了。當日常服裝穿的,多是有身份之人。那時穿旗袍,穿好褲子很重要。小腳女人還要褲腳加綁腿,另種風格。
中山服、軍裝服 民國時期,政府工作人員多穿中山裝,中山服是明兜,穿時很可體,后來普及到一般群眾。至20世紀60年代,興起穿軍裝,取代了中山服的普遍性,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人人都穿軍便服,軍便服暗兜(俗稱摳兜兒),穿時寬松舒適。
褂子 又稱衫。穿著簡便靈活,不影響勞作,受人歡迎。清代多是大襟,長可及膝;民國后改為對襟,兩襟前都縫著外兜,左胸加縫一個小衣兜。
夾襖 形如褂子,有表有里,大襟、對襟都有,為春秋季節的上裝。20世紀50年代后春秋衣興起,夾襖在陸地上被淘汰;夾襖易穿易脫,漁民堅持著穿,因落水逃生方便。
棉襖 有大襟、對襟之分。大襟棉襖在老頭及婦女中流行。在上衣的表里之間絮以棉花。老頭穿棉襖以長布帶扎腰,俗稱扎腰布帶,將煙袋、煙袋荷包、火鐮火管等插在腰帶上。因對襟棉襖長至臀部,故稱撅腚棉襖。
襯衫 20世紀50年代以后,西裝襯衫興于農村,很受青中年人的歡迎。夏季可做正式著裝。
坎肩 分夾、棉二種,深秋及初冬時節穿。加于外衣之上,熱了取下、冷了披上,靈活便利。有精美繡花、四周垂流蘇的坎肩,也是婦女點綴漂亮的飾物。
背心 又稱汗衫。一種為沒有袖子的對襟小褂;一種在兩肋間用三根布條連結后身與前襟;一種身為筒子形、肩有背帶,達頭套著穿。
長褲 有單褲、夾褲、棉褲三種。從前男女褲子式樣相同,鑲腰、寬襠,穿時褲腰向左側扭折,稱扭襠褲子。
短褲 外穿的褲腿較長,男子夏季著裝,稱大褲衩子;褲腿短者為內衣,稱褲頭或三角褲頭。
開襠褲 褲襠前后開口,背帶,五六歲之前的小孩子褲子,六七歲后改成人式的封襠褲子,俗稱孩子已搿襠。
皮褲 漁民冬季出海必穿皮褲,防寒防水。多是用狗皮、羊皮縫制。
裙子 婦女的重要服裝。繡花、鑲邊,式樣千姿百態。
肚兜 長菱角形,前有上領,下擺稍圓,肚兜的四個縫有背帶,上兩條背帶系脖子后,下兩條系后脊梁。是婦女兒童多有肚兜,兒童用于護腹,防肚子著涼;婦女兼有文胸的作用。肚兜上多繡有精美的吉祥圖案,底色多是紅的,所以又叫紅肚兜或紅兜兜。
●鞋帽及佩飾
帽子的款式很多,有氈帽、瓜皮帽、棉皮帽、虎頭帽、三塊瓦帽、風帽、秋帽 、禮帽、眼前喜帽、學生帽、櫓頭梗帽、鴨舌帽、軍便帽等;輔助御寒或防塵的用品有圍脖、頭巾、耳捂兒等。鞋襪的品種也很多,有布鞋、皮鞋、膠鞋、牛鼻子鞋 、氈窩、靴子、虎頭鞋、納底鞋等,配有襪子、鞋墊兒、鞋拔子、包腳布等,選錄兩種特殊的鞋:
繡花鞋 從前女人裹足,腳小而有三寸金蓮之稱。她們的鞋一般都是自己動手做的。多是木頭鞋底,錦緞鞋面,鞋面底色非紅即綠,繡上太陽、鳳凰、牡丹、金魚、蝴蝶、蝙蝠等美麗圖案,栩栩如生地繡滿了繡美了鞋面。裹足是封建時代的惡習,民國時期雖然開展了放足運動,但纏足惡習在乳山并未消失,到公元1941年牟海行政公署成立之后,婦女纏足的陋習才徹底被禁止。
豬皮綁 舊時漁民的必穿之鞋。做綁的豬皮,不需煺毛(毛朝外用),無需制革,將鮮皮刮掉油脂就行了。根據腳板大小,將豬皮剪成長方形,前長后短地折疊成鞋窩子。豬皮四周密密地打著扣眼,扣眼里穿上細麻繩,拉緊麻繩,綁就固定在腳上。里面放些麥秸草、玉米襖等,軟乎暖和。這種鞋看起來臃腫,穿起來舒服。豬皮耐磨、不易被銳石、牡蠣殼傷著腳,御寒、防滑、輕便,很受漁村人歡迎。綁用完后,掛起來晾干;下次再穿,放入水中浸泡,泡軟后,擦干表面水即可用。
佩飾 從前,佩飾幾乎是婦女的飾物的專稱。乳山女子有佩戴耳環、手鐲、項鏈、戒指、絹花、發卡、珠花等首飾的習慣。質地或金、或銀、或銅,視經濟能力而定。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無人佩戴首飾,80年代之后,佩戴之風又起,且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女人戴戒指、手鐲、項鏈,有些男人也戴。(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