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生活起居民俗之器物篇
本節重點記錄日常生活所有的器物,生產工具、運載工具等,收錄于其他相關章節。在歷史的長河里,民用器物更新得快、消失得多。
灶具 距正屋屋門一步之處的東西兩側,用土坯(俗稱墼)靠著墻壁壘起鍋臺,安上鍋,蓋上鍋蓋,即可做飯。鍋的型號有五印、六印、七印、八印、九印的,舊時不論家口多少,家家戶戶都習慣用八印鍋。鍋蓋是木制的,多是用杉木和梧桐木做的,這類木頭油脂少,加熱后沒有異味。摻鍋蓋子不用釘、不用鉚,在木板上開兩道隼槽,嵌入鍋蓋梁即成。、蒸大餑餑時要加籠屜,墊高鍋蓋與鍋口的距離。籠屜是先用茅草或葛子擰成粗繩,再按鍋口外沿的大小,盤繩圍成桶狀,然后用麻線縫緊加以固定。籠屜高約1尺,會使鍋內的有效空間增加很多。為防水蒸汽浸濕餑餑,蒸餑餑時不用木鍋蓋,用那種高粱秸稈串制成的鍋蓋,俗稱格登蓋子。與鍋灶相關的工具有挑水的擔杖、水筲、水缸、清水瓢、渾水瓢、渾水筲、笤帚、掏灰耙子、掏灰簸箕、風匣、燒火棍、火鐮、火石、火紙頭(火柴發明前的取火必備品)、火繩(用艾篙搓成的繩,保存火種或熏蚊蟲用),等等。
炊具 案板、菜板、菜刀、菜沖、菜墩刀鏟子、勺子、面板、大搟杖(搟面條)、小搟杖(搟餃子皮)、餃餡鏟(用椴木或松木做的,挑餡包餃子)、擱梁(用木頭做成的井字形的擱食物的架子)、擱簾(用胡秫秸或蘆葦串成的擱食物用的墊簾)、稗梁(擱梁和擱簾固定為一體的,擱簾部分多用竹條)、柳編品有笊籬盤兒(盛地瓜、餑餑等食物)、小簍兒(放食物掛起來)、笊籬(撈面條)等,泥燒陶器有飯剩子(布滿孔眼兒,扣住鍋底,把地瓜等食物鍋底水隔開)、龕兒(兩旁帶扭鼻拴上繩子可提著走的水罐子)、盆(沿口直徑過尺的叫盆,小于尺的叫盔兒、再小者叫缽兒,小而深者的叫盂兒)等,20世紀60年代之后,陶瓷、搪瓷、塑料、鋁合金等材質的盆兒逐步取代了陶器。還有筷籠子、碗柜、炊帚、面果模子、油罐、鹽壇等。
餐具 碗、筷、飯盆、湯盆、勺子、羹匙、盤子(有柳編笊籬盤、陶器)、碟子、茶壺、茶杯、茶盤、茶葉筒、酒壺、酒杯、火鍋、砂鍋等。
倉具 囤底(用棉槐條或紂條編成,折子糧囤的基礎部分),直徑一般在1.5~2.5米之間,高0.5米左右;折子,用葦篾編結,寬尺余,長多為兩丈。存放糧食時,先把囤底裝七八分滿,然后把折子立在囤底的沿口之內,繼續裝入糧食把折子填實,順時針的方向,圍—圈,裝進一層糧食,越圍越高。囤子,也是條編品,直徑1米左右,高約1.5米(裝糧時不加折子)。囤底和囤子是粗條編制的,內壁有縫隙,要用草泥抹平,泥干后即可使用。前面所述規格是家庭所用。20世紀50~80年代,人民公社化時期生產隊編結的囤底(用繩固定高粱稈編結的圍箔代替葦篾折子)、囤子都很大,特別放在室外的,苫蓋起來,一個囤子就是一間圓形小房子。
雨具 乳山沿海以雨衣為多,內陸雨傘為多。雨衣:多用土機布用縫制,用豬血著色后,再用桐油浸泡,撈出晾干即成。油起干很慢,夏季用雨衣,春天就得做好。雨傘:有油紙傘和油布傘兩種,商鋪從南方進貨回來銷售,當地人很少會制作。蓑衣:為老年人常用的遮雨用具,用蓑衣草自己編織,雨天可防淋、晴可防曬,上山干活累了,用來當墊子就地躺下休息。葦涼(即草帽):葦、麥秸稈、高粱秸等編成的,既可擋雨又可遮擋陽光。
糧食加工工具 碓臼:在石臼里用杵棒反復地搗,將谷子、高粱脫粒或者將糧食搗研成面粉。碾:由碾盤、碾砣、碾架子組成,靠碾砣在碾盤上轉動碾壓,脫去糧食外殼(糠)或加工面粉。磨:有干磨、水磨、拐磨等形制,把糧食磨成干面粉或加工成泊料(如做豆腐)。笸籮箱:柳條編制的平底大圓笸籮,羅面、盛面之用。簸箕:柳條編織,用于給糧食除糠去砂。羅:以樗木等輕質木的薄板彎成羅圈,在羅圈的一端鑲上細網即為羅底(羅底有粗目細目之分,按所需面粉的精細度選用),用于篩面。20世紀70年代后,機器磨面取代了石磨。
盛物用具 斗:這種斗不是衡具而是盛具,盛放地瓜絲、熟瓜干、小雜糧、面粉等。斗呈扁圓形或圓柱形,座底與頸口略細,中間粗。斗的大小不一,大的可盛糧食近百斤。笸籮:主要盛衣物,衣箱形狀的較多,一般的高在1~2尺、長在2~3尺之間。小型笸籮,小巧玲瓏,可以提著走動親戚。還有一種針線笸籮,無蓋,放剪子、頂針、襪撐子、鞋襪底樣子、針插(魚形,布皮,內填棉花,用于插放各種型號的縫衣針)、線球等。從前,姑娘多為未婚夫縫荷包、納鞋墊等,這都被視為隱私,所以,外人不得翻動她們的針線笸籮。斗和笸籮的材料,有柳編的、有紙漿做的、有竹編的、有葦編的、有木制的,前兩種材質為多。紙漿做斗和笸籮,要用缸和壇或舊斗舊笸籮做模坯,往上涂抹浸泡好的紙漿,抹上一層,等到七八成干,再抹上一層,抹至預期厚度。最后一層可用舊布或皮紙,使之表面光滑。等完全晾曬干以后,再要用彩紙裱糊,愛美的主婦還要貼上精美的剪紙作品。匣子:多為木制,用途不同,形制也不同,如梳頭匣子、首飾匣子、針線匣子等,做工講究的,漆彩華麗,加上金銀銅錫鑲邊包角,通體閃耀著藝術靈氣。
其他日常用品 棒槌、敲衣石:用于打平衣服。衣裳刮子:銅質,類似桃子形狀,下端尖若錐子,給衣縫刮漿用(從前衣服洗加漿定型)。烙鐵:鐵質,菱角形的烙鐵頭,鐵桿末端裝木把,烙鐵頭燒熱后燙衣服用。鞋楦:做鞋時撐鞋幫用。鞋拔子:銅質,提鞋用。豆油燈、火油(即柴油)燈、玻璃罩子燈、蠟燭、蠟臺、燈籠等照明的用具,等等。
【延伸閱讀】用具選介
舊時,套籠壺和京箱這兩樣物件,極富情感內容和文化含義,一件代表家的溫暖,一件代表離家奮斗之希望。
套籠壺 套籠壺是在壺肚子里燒柴加熱的,境內叫套籠壺,外地叫茶催子或快馬子。叫這壺時,方言發音“討攏”,但討攏二字與壺肯定是不搭界,如果寫成饕餮,一是發音不全符;二是壺上并沒有饕餮等動物圖案。俗說討攏,是吃飯貪婪、吃相不好看的意思,這與饕餮的另一種含義“貪吃的人”相近,但表意不靠譜,燒點水喝喝,與貪吃及吃相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它形狀像捕魚的套籠,寫成套籠壺雖然發音有點不盡相同,但意思確切。套籠壺類似在中間放燒炭的那種火鍋,個頭卻比火鍋高多了。通常高33厘米,直徑17厘米。外觀為筒柱狀,中間是爐膛。中間部分呈煙囪狀,即下寬上窄的梯錐形。煙囪之外包裹著壺殼,囪壁與壺殼之間是空心的,這空心層就是蓄水區。蓄水區上方有個中空的圓形蓋子,摘下蓋子即可加水。壺蓋的中空部分是為了能讓煙囪上口凸露出來,方便煙火上升及添加燃料。壺的一面有把子,對稱的另一面有壺嘴。握著壺把子,傾斜著就能把開水從壺嘴倒出來。使用方法很簡便,用磚頭或者石塊,按三足鼎立之勢做支架,放上套籠壺,就可以工作了。燃料對農家來說是再方便不過的了,玉米塞子、松樹果、碎樹枝、雜木塊等都行。與別的燒火方式不一樣,套籠壺從生火到添柴,都是從上往下投的。爐膛的上端既是煙囪又是灶口,這種把相反功能集于一處的能耐,唯有套籠壺吧。套籠壺以爐膛為鍋底,火勢集中,通體受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涼水燒開。來客人了,不用慌,幾分鐘后茶就可以沏上;干活回家口渴了,不用急,一會兒就能燒開一壺水。套籠壺雖然在城區已經不見了,但因其設計合理、用著方便,農家及船家至今仍在沿用。使用套籠壺的注意事項是,在街上或者院子里,要找一個離可燃物遠的地方;在船上,要支在盆子里。在外的人每次回家,父親第一件事就是把套籠壺支起來。老人與這微型小茶爐之間,顯現一種情愫,在這直觀的畫面里,昭示著濃濃親情。
京箱 進京趕考時提的箱子,所以稱京箱。京箱是攜帶筆墨紙硯的專用箱,實用且吉利,在外做生意或其他謀職人員都喜歡帶在身邊。京箱是木制品,長與寬一般都是35厘米,厚(高)15厘米,結構分兩層:一層是抽屜,從一側面拉開。抽屜槽內設隔斷,分別用于裝筆墨硯臺。抽屜門的拉手是兩用的,開啟時作抓手,行走時作提手。提著抽屜行走,這需要可靠的固定物,那固定物就是鎖。鎖上,抽屜也就固定好了。拉手和鎖鼻都是銅質的,其下面都有雕紋銅板作護木。另一層是掀蓋(在抽屜上方,有木板與抽屜隔開),蓋子掀開,內有一木質壓板,把疊好的紙張放進去,用壓板固定。最奇的是這蓋子上面的雕刻,多數情況是,下有對稱的山石,上有幾朵牡丹花,中間有兩只喜鵲登枝。喜鵲臉對臉兒,像是考前在討論考試題目,也像是考取后在互道祝賀。所雕之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蓋子的鎖鼻也是銅質的,鎖鼻下也有花紋銅板作裝飾。境內澤上村張書高家的京箱保存完好,200多老物件,紫漆仍然發亮,銅飾仍然發光。(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