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傳統生活起居民俗之飲食篇
乳山土壤類型多樣,有利于農、林、牧業的發展,南臨黃海,漁業資源豐富。糧食品種多,名優水果多,名優海產品多。20世紀乳山種植的糧食作物,除上述的地瓜、玉米、大豆、小麥等以外,還有大麥、高粱、芋頭、蕎麥、稻、黍、谷、穇、小豆等雜糧,蔬菜有蘿卜、白菜、韭菜、芹菜、萵苣、茼蒿、蔥、姜、蒜、蕓豆、南瓜等,食用油主要是豬油、花生油。主食品種有鮮地瓜、地瓜干、粑粑、餑餑、餃子、餅、米飯、面條等。至五六十年代,糧食仍然不足,且品種單調,佐餐食物也少。農村人幾乎天天吃地瓜或瓜干,枯燥乏味。吃點玉米餅子,那是改善生活,米面飯只有在過節時才能享受到的。那時人們盼望共產主義早實現,說蘇聯進入共產主義的標準是頓頓都能吃到牛肉煮土豆,中國進入共產主義的標準是頓頓有雞蛋、飯后有蘋果。至八九十年代開始,米飯、麥面餑餑成為主食,雞蛋、蘋果也是日常輔食。
21世紀之后,前人所食之糧,大多數已在大田里消失。有的僅在語言里還可以找到“痕跡”,比如,就像個軟和地瓜一樣(形容人軟弱),我多吃了幾年地瓜(說明年長),刷地瓜油鍋的貨(抱怨女孩子不爭取上進),蕎麥湯得桌子上也不敢保呢(防止功虧一簣),你家種紅胡黍我還不敢做紅米飯了(反擊別人的懷疑),有一碗穇子就不哈稀飯”(形容不會過日子)等。有些食材,還是踐行風俗的用品。燒生麥穗給孩子吃,說是吃了不苦夏;過半年時用7樣菜包餃子,說是吃了無病無災;春季頭汛捕的鲅魚,要送給父母、岳父母嘗鮮。
●食俗概述
【方志鏈接】1998年版《乳山市志》
境內居民膳食習慣屬北方型。受地域、文化傳統影響,山區、沿海、城鎮存有一定差異。城鄉居民均通行一日三餐的傳統餐習,早、午兩餐以干食為主,晚餐以稀食為主。(20世紀)70年代前,因缺柴燒,部分農村家庭農閑季節行一日二餐。就餐習慣,多為全家同桌進餐。城鎮居民對晚餐較重視,全家共桌,飯菜也較豐富。70年代前,傳統家常主食為地瓜、玉米餅子(秋冬兩季食用鮮瓜,春夏兩季食用瓜干)。餅子(俗稱粑粑)用玉米面(建國前也有用穇子面)兌水調勻貼于鍋壁蒸烙而成,摻入大豆面做成的豆面餅子松軟香甜可口,佐以咸魚、咸蝦下飯,農民視為主食上品,至今仍成為市內各賓館宴請遠方來客的地方食品之一。地瓜、餅子為農村居民早、午兩餐的主食,晚餐多為湯類稀食,沿海居民晚餐多食用地瓜面做成地瓜面條(俗稱地瓜湯),常以貝類鮮湯作鹵;山區居民晚餐多食用豆面、地瓜面混合做成的寬面條,俗稱豆湯。用小麥面制作的饅頭(俗稱餑餑)、油餅、面條、水餃等食品種類雖多,但由于農村居民細糧較少,只能在節日或招待來客時食用。70年代后細糧增多。進入80年代,家常飯食以細糧為主,主食種類隨之變化。早、午兩餐主食多為饅頭、油卷、油餅,晚餐多為面條,蒸包、水餃亦成為居民常用飯食。食用地瓜、餅子旨在調劑口味,居民稱為吃稀罕。城鎮居民早餐亦有食用油條、糕點、豆漿,佐以咸菜的習慣。境內居民口味較重,咸、辣、酸、甜皆適,但偏食咸者居多。70年代前,居民下飯菜肴多為咸魚、蝦醬、咸菜、大蔥蘸醬,白菜、豆芽、土豆為主要炒菜。八十年代后,居民口味漸趨清淡。下飯菜肴隨生活水平提高,魚、肉、蛋類食品增多。農村居民菜肴清煮減少,多以煎、炒為主,城鎮居民菜肴則烹、炸、溜、炒俱全。柞繭蛹、淡水魚逐漸受到居民青睞。各類咸菜也成為調劑口味的傳統下飯菜肴。
做飯的方法有烀(烀地瓜)、蒸(蒸餑餑)、熥(熟食再隔水蒸熱)、馇(慢火長時間水煮)、煮(把生食材放入水中煮熟)、熬(米或菜加生水下鍋煮熟)、炒(炒韭菜)、炸(用油將食品炸熟)、汆(將生食放入開水里滾熟)、煎(食物在鍋中熬至水干),還有烙、燉、熗、燴、烤、煨、焐、烹、熏、貼、漤、浸、漬、浴、泖、燙、拌等。本節重點記述農家風味飯菜、漁家風味飯菜和地方特色菜。
●農家風味
千層餅 是乳山常見的一種家庭面食。其特點是層多且薄,柔而不韌,吃起來香中帶鮮,油而不膩,為大多數人所喜好之食品。千層餅的制作:先將白面加水調和揉好,搟成薄頁,再把事先準備好的油(以豬油為佳)、蔥末、雞蛋、味精等配料按比例調好,涂抹于面頁上,然后卷盤成圓形面團后再搟,如此重復若干次數即成。但次數要適宜,做出的千層餅才有“千層”特色。另外,千層餅下鍋時火不可太猛,否則會焦而不柔,失去柔而不韌的地方特色。
糕餃 俗稱糕角子,乳山南部沿海的民間傳統食品,獨具風味(以銀灘、大乳山一帶最正宗)。糕餃的制作頗為講究。餃皮為橢圓形,是用純麥面發酵后搟制的。餃餡為黍子、高粱、粘玉米、糯米、小米等面粉,摻以綠豆、豇豆等小雜糧面粉,按一定比例配好,再加上白糖和紅糖和煮熟的地瓜瓤,攪拌均勻,制作而成,包好即可。糕餃是蒸制的,較難熟,蒸的時間需要長一點。蒸熟的糕餃要等涼一涼才能吃,防燙著。涼熱合適的糕餃香甜可口,回味無窮。
刀切面 普通刀切面只兌水、堿,再無它料,而乳山的刀切面,配料講究,做工精細,非其他地方可比。其關鍵在于調面,調面時,除兌水、加堿以外,還要摻鹽、雞蛋等其他配料,并且配料比例因季節而異。手工切面時,要掌握厚薄一致、面片條大小均勻。煮面條時講究火候,出水后再配上鮮美的鹵湯,吃起來別具風味。刀切面在乳山是一種既常見又普通的面食,可以說家家會做,但以育黎鎮的刀切面為上品,久負盛名。
羊肉鍋 先用羊骨架、羊雜碎加上一定比例的香菜、蔥、胡椒、味精、醋、鹽等調料熬制老湯,再投放羊肉而成的羊肉湯,乳山人習稱之為羊肉鍋。味道清淡、鮮美,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其制作程序也不復雜,關鍵在于熬煮老湯的火候控制、調料使用比例、羊肉投放時間等。如果掌握不住分寸,做出的味道將大打折扣。馮家鎮是羊肉鍋的誕生地,其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渣菜 也叫野菜豆腐、豆沫。乳山習慣叫野菜為山菜,叫自家種植的菜為家菜,山菜、家菜中適合馇渣的都很多。野菜以山苜楂、薺菜、面曲曲、麥粒蒿、兔耳朵、掃帚菜、灰菜、七七菜、螞蚱菜、洋槐花、榆樹葉等為佳;家菜如蘿卜葉子、嫩芋頭葉、鮮地瓜葉、大白菜幫子、小白菜等都行。馇渣前要先用開水把菜淖一下,至半熟即可,為的是容易浸掉苦澀味。浸泡時間、換水次數要根據菜的苦澀程度而定。沒有苦味的菜不必浸泡,以免營養流失。菜浸泡好了,切成細末就行了。菜切好了,粕推好了,再就是鍋上的活兒了。先用少許食油擦擦鍋,油千萬別放多了,能起到防止粘鍋的作用就行。添少量水后把菜末放進鍋里,菜末之上用粕覆蓋,急火加熱。底層水沸有響聲后,開始用鏟子貼鍋底頻頻翻轉菜末及豆粕,使之受熱平均、攪拌勻稱,然后蓋上鍋蓋,用慢火燉,至水將干、干濕合適時即可出鍋。一家馇渣能香半條街,馇好后,主人家送你一碗,送他一碟,鄰里間分享品嘗。從前,村街上有兩大風景:碾子和泊磨。泊磨也叫水磨,但不是以水為動力的那種,是相對于室內加工面粉的干磨而言的。泊磨多是用那些退役下來的干磨疊加組成,下面的做支架,上面的兩頁做推粕用。推粕就是把事先泡軟的黃豆磨成生豆糊,這是做豆腐或者馇渣的必有工序。磨粕時要把豆子一點點勻稱地掰進磨眼里,同時還要向磨眼加水。磨豆粕是有技巧的,豆子掰多了,磨出來的粕就粗糙;掰少了,轉空磨浪費時間;水加多了,磨唇掛不住,粕就會流到地上;加少了沾磨,粕下不來。推粕的人要一手扶著磨棍兒,一手拿著長柄平頭木勺子,一邊推磨一邊把磨唇上的粕刮到旁邊的盆子里去。好手刮粕,動作敏捷,不滴不掉,姿態優美,儼然是表現女性勞動的美妙舞蹈。
熟地瓜干 用于自食或者饋贈遠方親朋。選含糖量高的鮮甘薯貯放一段時間,待其充分糖化后,下鍋蒸熟。出鍋后放12小時待其涼固去皮后,用刀切成長條形,晾干,再進缸中捂半月左右,待薯脯表面泛糖后,即可食用。食之柔軟甘甜,宛如飴糖。
糖衣花生仁 為當地一種零食小吃。具有脆酥、香而甜的特點。選當年的新鮮花生仁,上鍋炒熟,同時將白糖上鍋熬成半膠狀,乘花生仁熱時,將熬煮成半膠狀的熱糖,撒于花生仁上,攪拌均勻,涼后花生仁上便裹著一層厚厚的糖衣,然后裝入塑料袋內,封好口以防受潮。
蘸糖芋頭 芋頭是一種母愛食品,吃芋頭也頗有講究。芋頭是吃奶嬰兒的輔食、斷奶兒童的主食。熟芋頭扒皮后,蘸上糖、搗成糊,即成為喂養嬰兒的上好食品。舊時物資匱乏,糖很金貴,條件差的家庭,多是用菜湯蘸芋頭喂孩子。不能讓孩子吃芋頭母,以免褻瀆母親。這習俗源于人們對母親的孝敬,將愛母之心推己及人,萌生感恩萬物的正確情懷。刨芋頭時,有的人把芋頭母留在地里,還給大地;有的雖搬回了家,但必須遵循已為人父母才能食用這一原則。
農家風味飲食還有以各種豆面命名的豆湯、各種油炸食品等。
●漁家風味
清煮魚 這種做魚的方法,除使用鹽以外(無鹽時直接使用海水代替),不用油、醬、蔥、姜、蒜等任何調味品,只用清水熬煮。做出來的魚,原汁原味,鮮美無比。此種做法是有先決條件的,一是下鍋的魚必須新鮮,鮮度是原味的保障。二是急火煮沸后改用慢火熬燉,這樣魚的腥味會慢慢揮發掉,所以有“千燉豆腐萬燉魚”之說。
魚鹵地瓜湯 從前乳山小麥種植面積小,而地瓜則是被廣為栽種,鮮地瓜、地瓜干、地瓜面是人們的主食。即使這樣,漁家人的地瓜面也顯得金貴,主婦們更是一面多吃,吃出了許多花樣。其中的魚鹵地瓜湯最為講究:先燉上半鍋鮮魚,然后在鍋里架上墊簾,用專用的菜沖將和好的地瓜面揉成團打出地瓜面條。待蒸熟出鍋時,地瓜面條入水泡軟,同時將面條一一梳開。用魚湯和碎魚肉做鹵澆成地瓜湯,吃起來鮮中帶甜,回味無窮。這頓飯,一定要煮魚與蒸面同鍋同時進行,否則口味將大打折扣。因為在同鍋中,地瓜面的成分能祛除魚腥味、增加魚的鮮美;魚的成分則能祛除地瓜面的土氣、中和地瓜面的甜膩。
魚干包子 用干魚切成小塊,和著主菜蘿卜絲或者白菜末,再根據個人喜好,添加泡軟的粉條、豆芽及豆腐塊等,拌餡包蒸包。魚干以墨魚、章魚、魷魚、鰻魚、安康魚為上品,鲅魚、帶魚等次之。包成圓形的叫菜包子,包成半月形的叫菜角子。
魚米蛋湯 把鮮魚放在鍋簾上蒸熟,剔除魚刺,將魚肉掰成小塊,放到簾子上晾干后即成魚米,便于長時間存放。下鍋前用水將魚米泡軟,魚米及泡魚米的水同時下鍋做湯,出鍋前加鹽及少量雞蛋清即可。特點是清而不淡、鮮味綿長。當然,魚米不僅能做湯,做別的菜也行。制作魚米的魚以黃花魚、白米魚、鰩魚、馬面魚為上品,其他魚類次之。
酵魚醬 也稱糟魚、糙魚醬。把魚頭或者全魚放入壇子內,按魚和鹽重量4:1的比例加鹽,再將壇子口用黃泥封住,待發酵三四個月以后開壇食用。一般是清蒸就飯,像豆腐乳一樣,聞起來有點臭,吃起來卻鮮美可口。做糙魚醬的魚以鲅魚、鯧魚、帶魚為上品。這種糙魚醬,口感鮮香,津津有味,百吃不厭。
魚湯咸菜 所謂的魚湯,不是熟魚的湯,是在腌制生魚的過程中,鹽分解出魚體內的水分聚集而成的。因生魚湯的鹽分很高,把洗凈的蘿卜放到魚湯里浸泡,泡出來的咸蘿卜切條直接生食,清中含脆、鮮中帶香,別有風味。這種生魚湯,以鲅魚、鮐魚、帶魚、黃花魚的為最佳。不必擔心生食會有腥味,因在長時間的腌制和浸泡過程里,腥味早已揮發掉,只剩下鮮味讓你享受了。有的家庭習慣用魚湯底腌制蘿卜。生魚湯挑回來倒入鍋中煮沸,?;鹄鋮s后就變得較為清澈了。把清湯裝入壇子當食鹽用,鍋底剩下的鹽粒、魚渣夾雜著泥沙,做別的不能用,扔掉又可惜,用于腌蘿卜,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瓊脂凍 俗稱“凍”。沿海盛產石花菜,瓊脂凍就是用石花菜熬制而成。制作方法是先將石花菜摘去石屑、雜質,洗凈后,入鍋加水熬煮,加水比例為1:15,先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熬煮,熬煮時最好加上一點明礬。熬煮好后,再將里面的石花菜渣用紗網濾出,剩下膠狀漿水放在盆中凝固8小時以上即變成硬韌的瓊脂凍了。食時,切成較薄的小塊,加上味精、油香、鹽、蒜泥、醋等調料,就成一盤清涼爽口、味道鮮美的菜肴了。
粑粑合魚 用兩層較薄的玉米餅子,中間夾著干咸魚,合起來,再用干凈布巾包裹起來,放入書包,即是孩子出村念書的午飯。舊時玉米餅子是稀罕物,加上魚則更成美味。粑粑合魚是一道烙有母愛文化印記的特色美食,是幾代乳山人終生留戀的味道。
漁家風味飲食還有鲅魚餃子、魚鍋貼餅子、魚干燉粉條等。
●特色菜
清煮貝類 乳山海域水中浮游生物豐富,無污染,所出產的貝類、螺類等海產品,味道極其鮮美,其他地方無法與之相比。乳山貝類中的極品有:小青島的牡蠣、西黃島的海虹、姜家莊的文蛤、金港的蜆子等;螺類中的極品有:杜家島和宮家島的盤螺、海石欄的“馬來豆”(辣螺)、泥圈汪的花螺等。貝類洗凈下鍋,清水煮熟即可食用,原汁原味,鮮美無比。
紅燒海螺 把海螺(那種俗稱挖拉的大海螺)肉切片,打上刀花,用沸水稍沖涮,再放入多孔勺子中,在沸點熱油里過一下。然后用大醬、蔥、姜、蒜等調料爆鍋,再將海螺肉與冬菇、玉蘭片、木耳一起下鍋略微翻炒,最后勾上濃芡即成。特點是螺肉外觀色紅,口感鮮嫩。
姜汁螃蟹 把洗凈的梭子蟹,放到備好調料的水中,煮熟后撈出,裝入盤子中。蟹子外觀紅白相間、似活欲動。手扒蟹肉,并根據個人口味愛好,蘸著醋、姜汁或者醬油吃。特點是既有蟹子原味之鮮,又有佐料解腥之妙。
手扒大蝦 將整尾大蝦洗凈,不加任何佐料,用淡鹽水煮熟后,手扒蝦皮即可食之,故稱手扒大蝦。這種只加少許鹽,不加任何佐料的做法,能夠很好地保持對蝦的原始風味。
清蒸加吉魚 將加吉魚洗凈處理好,放入盤子中,撒上蔥絲、姜絲、冬菇、玉蘭片絲、肥肉絲、鹽等調味品,上籠屜蒸熟即可。特點是口感清爽、味道鮮美而不膩。選料上,以加吉魚中的紅鱗加吉為上品,且必須是新鮮的,冷藏時間過長、或者稍有變質情況,都不適合做清蒸魚使用。
紅燒海參 把發好的海參切成長條,放入多孔勺子中,在沸油里過一下,再下鍋,加入各類調味品,燒開后用淀粉勾芡即成。特點是味道鮮美,滑而不膩。
芙蓉鮮貝 把處理好的鮮扇貝丁,加上調味品上屜清蒸,再用蛋清與調味品調和成芙蓉形狀,蒸熟,然后將蒸好的鮮貝倒在上面,澆入熱湯汁即成。因盤中菜狀似芙蓉,故名。特點鮮嫩、清淡,余味無窮。
黃菇燉雞 這種黃色小蘑菇,類似常見的香菇,但顏色與香菇有區別,因通體金黃,故名黃菇。這種野生蘑菇,只生長在柞叢下面,且只有下初鎮境內出產,所以相當名貴。其做法,與做其他蘑菇一樣,只是黃菇的菇質細膩、嫩中帶鮮、口感清爽,不是其他菇類可以相比的。
乳山特色菜很多,還有蛋糊扇貝丁、涼拌牡蠣肉、蛋花蜆肉湯等;另外用秦米、小伏蝦等當地的名優特產做出來的菜肴,更是風味獨特。
【延伸閱讀】筆者《乳山特產選介》
乳山物產豐富,自古就被商家稱之為水產之鄉、水果之鄉。名優海產品有牡蠣、扇貝、文蛤、對蝦、加吉魚、鲅魚、帶魚、牙鲆、梭子蟹等;名優水果有陽梨、蘋果、葡萄、櫻桃、桃、杏、李、柿等;還有板栗、核桃等干雜果。乳山的土特產,舊時有“四大貢品”和“五大土產”之說,而當代的茶葉、藍梅等,更堪稱名品。
●四大貢品。在封建社會里,州府衙門進京進貢的物品中,乳山秦米、乳山小伏蝦、乳山鹿角菜、乳山冊梨名列其中,舊時境內商家稱為四大貢品。
乳山秦米 聞名遐邇的乳山秦米,即秦家莊周圍海灣出產的鷹爪蝦米。海米有十幾種,而秦米是脊尾白蝦,俗名鷹爪蝦加工而成。鷹爪蝦米個頭小,顏色淡黃,味道鮮美。秦米成為海米中的上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秦家莊村東入海的幾條小河流,把豐富的有機物帶進海灣,在此成長的鷹爪蝦有充足的養分;二是曬制蝦米的技藝獨特。⑴掌握捕撈時間。捕撈鷹爪蝦的最佳下網時間是晚上,清晨收網,帶回家時蝦非常新鮮。⑵及時下鍋、用水適量。煮蝦的淡水,剛好浸過要煮的蝦。⑶鹽度適中。一市斤蝦一兩鹽,鹽與淡水同時下鍋燒開。⑷火候得當?;鸩豢蛇^急,也不可太弱,最好選用木柴,燒開兩個滾立即出鍋。⑸晾曬及時。出鍋的蝦攤在葦席上翻曬,葦席要支在通風向陽處。曬到能夠搓凈皮即可。若遇到陰雨天,要在鍋中弱火烘干(烘制的味道、色澤不如曬制的)。⑹去皮。最后搓掉皮、腿、蝦頭,簸凈。秦米的食用也有學問,人們喜歡食用前用水浸泡,豈知秦米過水浸泡,便失去了鮮味。正確的使用方法是:不管做湯還是涼拌或做餃子餡,都直接用于干品。
乳山小伏蝦 在秦家莊一帶的海灣出產生長的磷蝦,才是正宗的小伏蝦,與貢品秦米同出一個產地。小伏蝦長一厘米許,淺紅色的蝦頭,身子白得幾乎透明。小伏蝦是根據季節命名的,“即伏天出產的蝦”之意。但不是整個伏天都易捕撈,它們在中伏到立秋之間才大群出現,捕撈期很短。小伏蝦的腌制方法很簡單,按1市斤蝦加2.5兩鹽的比例,裝壇密封,自然發酵3~6個月。小伏蝦生食時,有股很特別的香氣,入口鮮美清爽,而弄熟了再吃,那味道就大打折扣了。生食時,加點蔥末、香油味道會更好。小伏蝦最適合就面條、水餃、玉米餅子等。許世友將軍在乳山期間,很喜歡吃小伏蝦。1975年,他在病重期間,不時喃喃地說著“小伏蝦”。他的老戰友打電話給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楊國夫采購小伏蝦。乳山小伏蝦運送到南京后,將軍喝著茅臺酒就著小伏蝦,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小伏蝦有沒有藥用功能不好說,而人們喜歡生食小伏蝦,這倒是真真切切的實事。
乳山鹿角菜 鹿角菜,褐藻門墨角藻科的一屬。藻體黃褐色,叉狀分枝,扁平,無中肋,株高5~8厘米,柄短,亞圓柱形。因酷似鹿茸的形狀,因而得名鹿角菜。鹿角菜生長在中潮帶的巖石上,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年復一年只生長在有限的幾塊礁石上,幾乎不向外擴散。在風浪較小的隱蔽處,藻體大而多分枝;風浪較大的顯露處,藻體小而分枝簡單。該屬現有四種,分布于歐洲沿岸、太平洋沿岸。中國只有一種,主產于遼寧、山東沿海。乳山沿海僅有南黃島一帶出產,但產品很低,因此被稱為海珍品中的極品。鹿角菜含有牛黃酸、碘、鉀、鈉、硅、鎂等,具有軟堅散結,鎮咳化痰的功效,尤其適合咽喉腫痛,淤血腫脹,跌打損傷,筋斷骨折,閃挫扭傷。對防治腸道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貧血有顯著效果;也是刺激胃腸道蠕動,幫助消化,提供膳食纖維的上好食品。
乳山冊梨 乳山冊梨又叫巴梨、陽(洋)梨,是乳山傳統名優水果。乳山陽梨果形呈短葫蘆狀,單果重平均250克左右,成熟果實皮鮮黃,果肉白色,質地細膩,多汁無渣,味甘微酸,果香濃郁,口感綿軟,風味獨特。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上冊村人丁書方在威海看到英國人在賣梨樹苗,他買下140棵,回村栽在東河岸的沙土地里。第五年開花結果,果實香甜爽口。只是缺乏管理經驗,開花期常被蟲子所害,產量極低。一天夜里,丁書方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樹上的梨兒變成了一個一個小小的人兒,夢中說他們都是名醫的后代,走鄉串村,治好了很多病人。小醫生們的美德傳到了宮廷里,皇帝召見了他們,并每人封贈一件黃馬褂,穿著黃馬褂的小醫生,歡呼雀躍,場面很是熱鬧。醒后,丁書方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看到兒子在用黃裱紙疊玩具,受到觸動,心想,用紙把梨包起來,蟲子不就叮不到了。想到就干,他就用套袋的方法管理梨樹果實。有一年摘梨的時候,寧海州衙門的一位公差路過,品嘗之后,連稱好果。當問起此果名稱時,丁書方也說不出具體的名字。差人買了一些帶回衙門給知州品嘗,知州正在為貢品發愁,就決定拿這種梨進貢于朝廷,并以產地上冊為名,命名為冊梨。冊梨進京后,被評為一級土特貢品。從此,冊梨名聲大振,栽培的人逐漸增多。1957年,乳山冊梨曾被國家指定為特供果品,用以招待外賓。乳山用冊梨加工的“糖水陽梨”罐頭,1990年被評為部優產品,獲得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金獎。20世紀末,冊梨主要分布于大孤山、徐家、南黃、白沙灘、崖子、諸往和育黎鎮一帶,栽培面積過萬畝,年產量近兩萬噸。
●五大土產。乳山的海產品牡蠣、對蝦,陸產品大花生、蘋果、板栗,從前被商家稱之為五大土產。與四大貢品不一樣的是,五大土產的產量都很高,是舊時民間自用及饋贈親朋的大宗物產。
乳山牡蠣 乳山牡蠣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說當年三圣母化身大乳山時,為了此后孩子的生計,把部分乳汁瀝灑到海岸邊,變成了附著在礁石上的貝類。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營養豐富,鮮美異常。故人稱母瀝,后寫作牡蠣。境內乳山口至浪暖口的大片水域,有乳山河、黃壘河等奔流入海,帶來了大量天然餌料,非常適合牡蠣的養殖。20世紀80年代以后,乳山牡蠣開始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濟南等城市的市場,出口到韓國、美國等國家。2008年11月,國家工商局公布乳山牡蠣為地理標志商標。牡蠣又稱蠔,乳山人通常稱之為海蠣子。牡蠣殼厚硬,形狀不規則,有圓形、三角形、長圓形、長形等。下殼是托,附著他物以固定;上殼是蓋,保護自身。乳山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蠣比比皆是。牡蠣富含蛋白質、肝糖、B族維生素、氨基酸、礦物質等。牡蠣通常以鮮食為主,最常見的吃法是將牡蠣殼洗凈,放在鍋里蒸煮,熟后剝殼而食,味道極為鮮美。牡蠣做出來的菜肴有軟炸蠣黃、蠣黃炒雞蛋、蠣肉燉豆腐等。牡蠣又是可以生吃的貝類,乳山自古便有“生吃蠣子活吃蝦”之說,沿海漁民經常在礁石上撬開牡蠣上殼,生食其肉。牡蠣還可以制成蠔油、罐頭等。殼可入藥,有潛陽、固澀、化痰軟堅等功能。
乳山對蝦 對蝦以“對”為名,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過去的對蝦特別金貴,小販們進市場前,先把蝦成對地用麻繩綁在一起,出售時不用秤稱,論對賣,賣的吆喝賣對蝦,買的嚷著買對蝦,對蝦名字由此而興;一種說法是對蝦是一夫一妻制,公母總是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所以叫對蝦;一種說法是過去的對蝦特別大,一對能稱一市斤,所以取名對蝦。對蝦因個頭大,也稱大蝦。漁民的叫法更具體,他們按外觀顏色,叫公蝦為青蝦,叫母蝦為黃蝦,用于養殖育種的成年公蝦、母蝦,統稱之為親蝦。中國對蝦主要產于黃海和渤海。在漁業術語中的國家78海區、山東省十大漁場之一的乳山漁場,是對蝦向渤海洄游最早到達的地方。近水樓臺先得月,對蝦對乳山海沿人,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從前主要是用圓網和流網捕撈對蝦,由于網扣(網目)大,小蝦漏網,捕上來的對蝦個頭特大。乳山是全國對蝦養殖的發祥地。1958年,青島海洋研究所在現海陽所鎮雙峰莊村東一個叫小海子的海灣里,修建養蝦池,試養對蝦獲得成功。小海子是乳山塔島海灣中的一個灣中灣,呈U字形,U字口朝北,口寬約600米。頭年冬天,由周邊幾個生產大隊無償出工,人力小車推土完成筑壩。雙峰莊,原名雙鳳莊,傳說村祖在選址定居時,看到西山上有兩只鳳凰,依此認定這里是風水寶地,立村時取名雙鳳莊,后來改為現名。青島海洋研究所里的一位專家,陶醉在他選址之妙中,逢人便講:“對蝦是成雙的,落戶雙鳳之地,天助我研究所也!”因話里唯心論色彩濃,他差點被打成右派,據說還是試養成功救了他,當時的上級領導,也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悅中,就把他那點事給忘了。1978年11月,縣政府組織力量在乳山口灣東端修筑攔海大壩,建萬畝養蝦基地。1979年5月,大壩合龍。大壩北至母豬島,南至鄒格村,全長2890米。當時,全縣村村出民工,青壯年勞力輪流上陣,勞動場面極為壯觀。1979年,國內最早的一處萬畝養蝦基地在乳山境內建成投產,當年的《人民日報》做過大篇幅報道。
乳山大花生 花生原產南美洲,較通行的說法是,中國栽培花生的歷史還不過500年。乳山傳說花生是清嘉慶年間傳入境內的,現已有200多年的種植史了?;ㄉ蚱涑鲇吐矢撸钡浆F在也是食用油的主要原料。山東大花生的主要產地是膠東地區,而乳山則是膠東重要的花生產地。清嘉慶十年(1805年),在外當知府的海陽鳳城人李宜升回鄉探親,有個叫莊慕陶的福建商人在海陽做生意,聽說李知府回來了,前去拜望,莊把帶來的一包生花生果贈給了李,李吩咐家人把那些花生做種子種植,秋后,將所收獲的花生果分給鄉親們栽種。自此,花生種植在膠東逐漸普及。1941年乳山建縣時調查統計,全縣花生種植面積達18萬畝,已經成為當時的重要經濟作物。至20世紀末,乳山的花生種植面積已達22萬畝。擁有華隆食品公司等花生加工企業10多家,年加工能力5萬多噸,產品主要用于出口?;ㄉ哂泻芨叩臓I養價值,脂肪、蛋白質和含糖量較為豐富,花生油是境內群眾的主要食用油。花生還是風俗中的吉祥食物和孝道食品,新婚夫妻放花生被褥之上、吃花生,花花著生,兒女雙全;炒花生仁搗末加糠,是給老年人越冬的補品。
乳山蘋果 乳山海拔較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全國聞名的“煙臺蘋果”的重要產區之一。乳山蘋果栽培歷史較悠久。據傳,1910年黃疃村村民從煙臺引進蘋果樹苗栽植成功。20世紀40年代起,綿蘋果、伏花皮、秋花皮、小國光、大國光等蘋果品種在境內陸續普及。乳山蘋果著色面大,顏色鮮艷,果肉細膩松脆,含糖量高,香甜可口,尤以崖子、午極、馮家等北部山區所產為最佳?,F在的乳山蘋果品種繁多,早熟、中熟、晚熟的都有。早熟品種有藤牧一號、嘎啦等,中熟品種有紅津輕、喬納金、新紅星等,晚熟品種有紅富士、王林、世界一等,鮮果上市時間達8個月之久。乳山蘋果及果制品暢銷國內各大城市,遠銷歐、美、亞、非等各大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乳山板栗 板栗原產于我國,已知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史,古代與桃、杏、李、棗并列稱為五果。乳山栽植板栗的歷史也很悠久,地處馬石山南坡的諸往鎮下石硼村,有4株樹齡達150多年的板栗樹,仍年年結果。崖子鎮的許多村莊,百年以上的板栗樹很多見。乳山板栗既有從外地引進的優良品種,如石豐、金豐、海豐、上豐、清豐、玉豐等;也有境內自選良種青山魚刺碼、棗林13號、澤科2號、威豐等,其中“威豐”一號,因果粒大、產量高、品質好而享譽全國。。乳山板栗果形均勻,果肉金黃,味道香甜,營養豐富。栗子面餑餑,是舊時境內的上乘名吃。乳山板栗分布于西部與北部的崖子、諸往、馮家、乳山寨等鎮的山丘地帶,栽植面積達六七萬畝。
●新興特產。繼乳山牡蠣以后,乳山大花生、乳山大姜、乳山蘋果、乳山綠茶、乳山巴梨(冊梨)、乳山草莓、乳山板栗又相繼成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乳山名優特產,譽滿全國。
乳山茶葉 20世紀60年代初,為發展山區經濟,山東省委倡導南茶北移,乳山縣委積極響應,境內的焉家、耳溝、小管村等村紛紛引進茶樹苗進行栽植,試種獲得成功。2007年,乳山市委、市政府把茶業列為八大農業富民產業之一,制訂出了詳細的發展規劃,強化得力的實施措施。2009年,乳山的綠茶企業已達十多家,正華、威茗、極北、岠嵎山、春茗、林德等茶場的種植面積都較大。至此,一個緯度極北、煙威最大的優質綠茶基地,在乳山形成較大規模,并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乳山茶種植于北緯36°~37°之間的丘陵地區,晝夜溫差大,茶葉生長期長,茶多酚、氨基酸等有益物質含量高,具有滋味醇厚,清香久長,耐沖耐泡等特點,深受人們青睞,成為境內很受歡迎的饋贈佳品和旅游商品。
乳山藍莓 藍梅為灌木漿果,栽培歷史不到100年,栽植最早始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的南部、東部、北部形成藍莓產區。21世紀初,中國和韓國也開始種植。乳山藍梅已在午極鎮形成規模,其他鎮的藍莓栽植面積也在迅速擴大。境內北部各鎮,藍梅栽植面積都在迅速擴大。藍莓果實平均重0.5~2.5g,最大重5g,果實藍色,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較高,具有防止腦老化、軟化血管、增強人機體免疫等功能,被譽為超級水果。藍梅除鮮果銷售外,多用于是生產飲料。
乳山大姜 乳山大姜雖然舊時也有種植的,但未形成規模。進入21世紀,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現成為膠東地區最大的大姜生產基地。2012年“乳山大姜”躋身全國農產品品牌百強行列。乳山多沙壤土,大姜色澤黃亮,皮薄塊大,辛辣適中。富含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等?,F已開發出姜糖、姜絲、結晶姜、壽司姜等產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出口到歐美等地區。
21世紀10年代初,乳山市相關部門評定牡蠣、茶葉、大姜為乳山三寶,征集、確定了廣告詞:“乳山牡蠣,百蠣(里)挑一;乳山綠茶,養生精華;乳山大姜,福壽妙方。”“乳山三寶,牡蠣、茶葉、大姜,有滋有味有健康。”乳山土特產較多,先選擇性地介紹到這兒。乳山是中國長壽之鄉,她得有長壽的物質基礎,從這些名優特產中,或許能找到某些答案。 (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