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農業民俗(五)
●祈禳活動
祈禳活動從遠古到現代,一直沒有停止過。人們為求雨、求福、求嗣、求壽等事做祈禱,為驅蝗、免災、祛病、消瘟等事做禱告,從而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祈禳文化。20世紀50年代之前,乳山境內較有影響的祈禳活動是祈求降雨和禳免蝗災這兩項。
祈雨分直接祈求玉皇大帝和淘井求雨兩種方式,后者又稱淘雨,意思是提請井神速向天宮轉報旱情。祈雨不是一家一戶的事,往往要舉全鄉之力進行。儀式多是由德高望重的鄉紳主持,遇到特大旱情時,當地最高行政長官也參加并主持。
過去幾乎山山都有玉皇廟,神大廟卻不大,境內最大的玉皇廟也只有一間屋子的規模,內奉玉皇大帝的塑像;小的廟只是用石板立成神龕(帶龕頂共用四塊石板),內放粗雕簡琢一米多高的玉帝石像一尊。玉皇廟多建在山陽接近極頂處,別看廟的規模不大,但受尊崇程度卻極高。人們抬著豬頭、羊臉、全雞、大餑餑等供品(另有雞蛋大小的小餑餑),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地向玉皇廟進發。到達目的地后,虔誠地把供品擺放在廟前。主持人上香、獻酒,助手在紙池(用石頭圍成焚紙池,防止引發山火)燒紙。如果請來和尚或道士,在他們頌經或作法期間焚香不得間斷。其余的人磕頭后長跪原地。主持人朗讀祈文,多數情況沒有稿子,只是朗聲說“請皇天賜雨,解生靈危難”等語,眾人在心中默默祈禱。儀式將結束時,助手們把小餑餑扔向人群。這是在營造下雨的意象,人們要踴躍“搶雨”,把雨搶過來才能解除當地的旱情。這種天上掉餑餑的場面越熱鬧,年景就會越豐收。舊時乳山境內的小乳山、玉皇山、嶞崮山、三佛山、諸往龍母山等為著名的祈雨之地。
淘雨儀式多是在離井不遠的開闊地兒舉行。用木頭搭起約二三層樓高的塔形高臺,臺面擺供品、焚香、敬酒,臺下燒紙。儀式的進行程序與玉皇廟祈雨相同。在眾人爭搶小餑餑的時候,事先選定的淘井人立即開始行動。筲(桶)起瓢落,直淘到井底淤泥雜物全部被清除、井底已沖刷干凈為止。淘雨多是選擇大村的水井,如果一村多井,選擇吃水人多的那口井。20世紀50年代初,祈雨被視為迷信活動而受到禁止,舉鄉進行祈雨的情況消失了,但民間小規模祈雨活動仍在偷偷摸摸地進行。
另一項常見的祈禳活動是祭祀螞蚱神。從前,農民對蝗災普遍有種恐懼感,傳言蝗群飛來時遮天蔽日,在很短時間內就能把所有的綠葉啃光。蝗災是能導致農業絕產諸多災害中最慘烈的一種。那時農藥還沒有發明出來,人們把希望寄托在祈求螞蚱神停止打災上。
舊時乳山境內的大部分村莊在離村較近的山坡上建有螞蚱神廟(俗稱螞蚱廟),廟的規則較小,高不過丈,寬不過一間民房,石墻(少數為磚墻)瓦頂。對螞蚱神的形象與來歷,境內出現過兩種情況:一是廟內有粗雕的螞蚱神石像,模樣是螞蚱頭,兩根須彎向臉龐兩側,人的身子,一米多高。二是有廟無神像,這種廟只起個指定拜祭場所的作用。乳山部分村莊傳說姜太公在封神的時候,其妻要求給封個神職,他被哀求煩了,就脫口說了一句:“你去當螞蚱神吧。”妻子姓馬,人稱馬夫人,所以姜太公聯想到了螞蚱。馬夫人的形象在民間沒有統一印象,信奉管理螞蚱的神是馬夫人的村莊,能給她建廟卻確定不了其模樣,所以出現了這種有廟無神像的意念祭祀方式。對螞蚱神的祭祀是松散型的,除螞蚱廟落成之日全村集體祭祀之外,其他年份,各家各戶在播種農作物的前一天,帶著供品、香和紙,到螞蚱廟前禱告一番。人神同道,投其所好,螞蚱神不吃葷腥之物,供品是水果和餑餑。沒有螞蚱廟的村莊,農民就在自家的地里支兩片瓦,瓦的上沿相搭、下沿分開,形成三角形的小神龕,這就算是有了螞蚱廟,在“小廟”前進行祭祀。20世紀50年代“大躍進”期間,境內的螞蚱廟全部被拆光,此俗項徹底消失。
農民忌空手上山,上山帶簍子和鋤頭,冰雹襲來簍子能護頭,遇到蛇與獸鋤頭可護身;揚場忌木锨反用,即倒扣過來刮場面等。農俗洋洋灑灑,只選有代表性的事項記錄,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業習俗正在加快演化的進程。(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