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農業民俗(二)
●主要莊稼
所說主要莊稼是相對而言的,哪種主要、哪種不主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標準。即使是某些小雜糧,也曾是人們離不開的民俗食品。20世紀50年代前,家家戶戶都要種點綠豆、赤小豆,用于解毒、解暑;種點芝麻提煉香油,香油是許多藥的藥引子;種大豆,出現營養不良時當補品,榨點豆油當燈油;種蕎麥,刮痧后用蕎麥面團搓揉去火排毒;種拱子(大麥),炒熟后磨成焦面拌地瓜吃;種秫子(俗稱胡秫腰子的那種紫色細稈的黏高粱),稈壓扁用于捆山草、捆麥子當腰子(攔腰捆物的繩索叫腰子),穗脫粒后用于扎炊帚;種胡秫(粗稈高粱),穗脫粒后扎笤帚、稍稈用于串蓋子(擱餑餑和生餃子用,蒸餑餑當鍋蓋子不淋水);種旱稻,稻秸搓草繩;種麻,捻麻繩、稈燒成灰當煙袋鍋的引火灰(用火鐮火石打火時的助燃劑)等。小米是產婦的主食,家有將坐月子的,谷子是必種的;家有開始吃飯的孩子,芋頭是必栽的。這些有特殊用途的作物,收獲后,如果哪家鄰居沒有種,要主動慷慨贈送,互通有無,這是傳統。農業作物選介:
⑴地瓜。地瓜亦稱紅薯、甘薯等,傳入境內近400年。民間傳說地瓜是明代時從海外傳入中國的,然而,晉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里記載:“甘薯,蓋薯蕷之類……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唯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晉朝人對地瓜已有明確記述,這說明地瓜從明代才傳入中國的說法是錯誤的,如果說是在明代的時候地瓜才輾轉傳到膠東,那倒有可能。地瓜的適應性強,對山坡脊薄地、干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均有較強的耐受力。地瓜的入境,有效地緩解了糧食緊張的局面。
地瓜是插芽栽培的。年前選擇色澤好、塊頭均勻的地瓜留種,來年清明前后育地瓜苗。20世紀60年代前,農家在火炕上育瓜苗叫炕畦,在其他地方育苗叫池畦,以炕畦為多。70年代后,生產隊在向陽避風的地方建回龍火炕,集中育瓜苗。在溫度適合、澆水適中的情況下,兩周后地瓜芽可長到六七寸長,這時即可選拔壯苗移栽。栽地瓜要提前把地瓜垅打好,先在耕得很松軟的地里開溝,順溝施肥,用犁翻土掩肥,打垅的犁翻起的泥土是倒向一邊的,當肥溝兩側都過犁兩遍之后,整齊的地瓜垅即成形。栽地瓜時,沿地瓜垅頂逐棵地插栽地瓜芽,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地瓜芽的根部,其他手指配合著向垅土中推挖,地瓜芽入土三分之二即為合適,松手放芽,地瓜芽周圍自然形成一個拳頭大的窩坑,全垅栽好后,逐個坑窩澆水醒苗,水滲入后,復土把窩填平。最初栽地瓜是大垅單行,行距90 cm,株距35 cm,垅高45 cm,畝栽1500多棵(俗語叫墩),后來不斷進行改良,行距和株距均縮短,合理密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紅皮、白皮、鷹嘴等地瓜品種。1945年,侵華日軍打算在青島建設大型釀酒廠,為備釀酒原料,他們在青島周邊村莊推廣沖繩五號地瓜,1949年,這個品種從嶗山傳入境內。這種地瓜俗稱一窩猴、老百號,瓜皮紅,瓜肉白,淀粉含量高,一株多結四五個,產量較高。后來因黑斑病蔓延,逐漸被淘汰。1973年,開始推廣煙薯1號,并用培育壯苗、集中施肥、合理密植、挖溝排澇、不培土、不翻蔓、夏栽蔓子頭等新技術,使地瓜產量大幅提高。同年,午極鎮北莊村一畝二分地的春地瓜,畝產4150千克;1978年,乳山口鎮蘭家莊村一畝夏地瓜,畝產3914千克;在當時,都曾引起過轟動。20世紀80年代開始,小麥、玉米、花生的種植面積迅速增加,地瓜不再是主糧了。20世紀末之后,農民栽地瓜或是為了吃稀罕、或是給制作粉條、生產淀粉的企業供應原料。
刨地瓜、搬地瓜都要格外小心,防地瓜皮破損、防霜凍。地瓜收獲后,留足鮮貯的,余下的全部切片或用粗菜沖打成絲,放在場上、石硼上曬干,俗稱曬地瓜。20世紀70年代前,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吃鮮地瓜。地瓜貯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地瓜穩在火炕上,一鋪炕拿出一半的地方用墼側起來壘成地瓜倉子,倉周邊放麥秧或豆葉,地瓜堆滿倉后,上面覆蓋舊棉被等;另一種是把地瓜穩在擱棚上,用木桿或竹桿均勻搭在屋梁上,鋪上笆子就形成了擱物的空間,叫擱棚,擱棚也叫頂棚。靠房屋檐口的地方,要用麥秧或豆葉填實。穩地瓜時,地上的人一簍子一簍子地把地瓜擎上去,上面的人從擱棚口接進去。70年代后,農戶多在自家的炕下挖地瓜貯藏室,生產隊為貯藏地瓜種在室外建設大型的地瓜貯藏室,統稱地瓜窖子。
鮮地瓜烀著吃,地瓜干煮著吃,地瓜面做面條吃,吃法很多。鮮地瓜放置一段時間后會糖化,俗稱倒秧了,這時曬制的熟地瓜干其味最正宗。地瓜渾身是寶,鮮地瓜葉子可以當菜用,煮豆湯、炒著吃、握菜團子都行;干地瓜葉子,浸泡回軟后是很好的豬飼料。民間還有個關于地瓜的傳說,孫悟空在跟師傅西天取經的途中聽到了一個秘密,說地瓜有毒,只有蘿卜能解毒,孫悟空就偷了一些蘿卜種子,一個跟斗翻回中國,在空中把蘿卜種撒下,中華大地上從此有了蘿卜,人們吃地瓜就蘿卜才得以平安無事。如果一天三餐都吃地瓜,容易引發胃酸過多,燒心脹氣,這是地瓜的缺點。
⑵小麥。小麥是古老的糧食作物,因其營養豐富、口感宜人、吃法靈活,始終伴隨著人類繁衍。20世紀50年代前,小麥是低產作物,境內種植面積不大。那時農業基本無水澆地。推廣化肥的初期,群眾說化肥有毒,不肯使用,農業實行合作之前,逼著地主富民用化肥,眼見地主富民的莊稼長得好,化肥這才慢慢被窮苦大眾所接受。那時吃頓白面飯是多數人的奢望,麥面要留在來客時、過節時才舍得食用。過節時蒸自用餑餑,多是要摻地瓜面,或多摻地瓜酵子(地瓜烀熟去皮后攪成的稠粥狀),或摻入地瓜碴兒(干地瓜絲浸泡后剁成細碴子),均俗稱撐包,可見當時小麥面粉的金貴。(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