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名優特產--四大貢品 五大土產
乳山物產豐富,自古就被商家稱之為水產之鄉、水果之鄉。名優海產品有牡蠣、扇貝、文蛤、對蝦、加吉魚、鲅魚、帶魚、牙鲆、梭子蟹等100多種;名優水果有陽梨、蘋果、葡萄、櫻桃、桃、杏、李、柿等10多種;還有板栗、核桃等干雜果。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對喜愛的土特產寓喻出來一些美麗的傳說,使物產成為當地的文化符號。乳山的土特產,舊時有“四大貢品”和“五大土產”之說,而當代的茶葉、藍梅等,更堪稱名品。
乳山四大貢品
在封建社會里,州府衙門進京進貢的物品中,乳山秦米、乳山小伏蝦、乳山鹿角菜、乳山冊梨名列其中,舊時境內商家稱為四大貢品。三圣母乳汁化為牡蠣的傳說,冊梨能治病的故事,許世友將軍喜歡小伏蝦的記載,都是群眾喜聞樂道的故事,賦予了相關特產豐富的文化內涵。
●乳山秦米
聞名遐邇的乳山秦米,即秦家莊周圍海灣出產的鷹爪蝦米。海米有十幾種,而秦米是脊尾白蝦,俗名鷹爪蝦加工而成。鷹爪蝦米個頭小,顏色淡黃,味道鮮美。秦米成為海米中的上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秦家莊村東入海的幾條小河流,把豐富的有機物帶進海灣,在此成長的鷹爪蝦有充足的養分;二是曬制蝦米的技藝獨特。⑴掌握捕撈時間。捕撈鷹爪蝦的最佳下網時間是晚上,清晨收網,帶回家時蝦非常新鮮。⑵及時下鍋、用水適量。煮蝦的淡水,剛好浸過要煮的蝦。⑶鹽度適中。一市斤蝦一兩鹽,鹽與淡水同時下鍋燒開。⑷火候得當。火不可過急,也不可太弱,最好選用木柴,燒開兩個滾立即出鍋。⑸晾曬及時。出鍋的蝦攤在葦席上翻曬,葦席要支在通風向陽處。曬到能夠搓凈皮即可。若遇到陰雨天,要在鍋中弱火烘干(烘制的味道、色澤不如曬制的)。⑹去皮。最后搓掉皮、腿、蝦頭,簸凈。
秦米的食用也有學問,人們喜歡食用前用水浸泡,豈知秦米過水浸泡,便失去了鮮味。正確的使用方法是:不管做湯還是涼拌或做餃子餡,都直接用于干品。相傳在清朝末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品嘗秦米以后,大加贊賞。當時秦米的年產量只有二三百斤,物以稀為貴,京城的官宦人家、富商大戶,以能購買得到一包秦米為榮。
●乳山小伏蝦
據民俗學者考證,海蝦經腌制能夠生吃的,全國唯有乳山的小伏蝦。小伏蝦屬于磷蝦族系,全世界海洋的深水區、淺水區都有它們的族親,而為什么只有乳山小伏蝦能夠生吃呢?是產地的原因。在秦家莊一帶的海灣出產生長的磷蝦,才是正宗的小伏蝦,與貢品秦米同出一個產地。小伏蝦是磷蝦家族中的小個頭,長一厘米許,淺紅色的蝦頭,身子白得幾乎透明。小伏蝦是根據季節命名的,“即伏天出產的蝦”之意。但不是整個伏天都易捕撈,它們在中伏到立秋之間才大群出現,捕撈期很短。小伏蝦的腌制方法很簡單,按1市斤蝦加2.5兩鹽的比例,裝壇密封,自然發酵3~6個月。小伏蝦生食時,有股很特別的香氣,入口鮮美清爽,而弄熟了再吃,那味道就大打折扣了。生食時,加點蔥末、香油味道會更好。小伏蝦最適合就面條、水餃、玉米餅子等。
許世友喜歡小伏蝦,在乳山家喻戶曉。1975年,許世友將軍在病重期間,不時喃喃地說著“小伏蝦”,將軍的夫人田普明白,在膠東戰斗工作時,他很喜歡吃乳山出產的那種能生食的小伏蝦。考慮到提出來會給組織上添麻煩,她沒有聲張。有一天,與許世友同在乳山戰斗過的老戰友聽到將軍在說“小伏蝦”,馬上打電話給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楊國夫,楊副司令員打電話給乳山縣委書記于忠,于忠委指派唐家公社(現乳山口鎮)黨委副書記姜吉寶負責采購。秦家莊村書記秦守艷叫保管會計秦守榮出庫小伏蝦,說有急用。秦守榮裝滿了能盛15千克的一個壇子,用黃泥把壇子蓋密封好。縣委的吉普車匆匆地來拉走,說是要急送到煙臺駐軍那里。運送到南京后,許世友將軍喝著茅臺酒就著小伏蝦,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小伏蝦有沒有藥用功能不好說,而人們以能吃到正宗的小伏蝦為榮,這倒是真真切切的實事。
●乳山鹿角菜
鹿角菜,褐藻門墨角藻科的一屬。藻體黃褐色,叉狀分枝,扁平,無中肋,株高5~8厘米,柄短,亞圓柱形。因酷似鹿茸的形狀,因而得名鹿角菜。鹿角菜生長在中潮帶的巖石上,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年復一年只生長在有限的幾塊礁石上,幾乎不向外擴散。在風浪較小的隱蔽處,藻體大而多分枝;風浪較大的顯露處,藻體小而分枝簡單。該屬現有四種,分布于歐洲沿岸、太平洋沿岸。中國只有一種,主產于遼寧、山東沿海。乳山沿海僅有南黃島一帶出產,但產品很低,因此被稱為海珍品中的極品。鹿角菜含有牛黃酸、碘、鉀、鈉、硅、鎂等,具有軟堅散結,鎮咳化痰的功效,尤其適合咽喉腫痛,淤血腫脹,跌打損傷,筋斷骨折,閃挫扭傷。對防治腸道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貧血有顯著效果;也是刺激胃腸道蠕動,幫助消化,提供膳食纖維的上好食品。
據南黃島村黨支部書記王樂強介紹,從前因缺衣少食,物流不暢,沿海人往往以魚代糧,以海藻為副食。食用的海藻五花八門,海蒿子、海麻線、海萵苣、海紫菜、羊奶子、冬毛菜、鹿角菜等海菜,變著花樣吃,最后竟吃出了一道海邊漁家最具特色的菜——豬頭肉燉鹿角菜。這道菜口感既綿軟又爽滑,香兒不膩。因鹿角菜吸附性較強,豬頭肉的油花全被吸到鹿角菜里,反過來鹿角菜的清香又使豬頭肉別具風味。
●乳山冊梨
乳山冊梨又叫巴梨、陽(洋)梨,是乳山傳統名優水果。乳山陽梨果形呈短葫蘆狀,單果重平均250克左右,成熟果實皮鮮黃,果肉白色,質地細膩,多汁無渣,味甘微酸,果香濃郁,口感綿軟,風味獨特。乳山陽梨在8月上中旬成熟采收,因熟果保鮮較難,多是制成罐頭銷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上冊村人丁書方在威海看到英國人在賣梨樹苗,他買下140棵,回村栽在東河岸的沙土地里。第五年開花結果,果實香甜爽口。只是缺乏管理經驗,開花期常被蟲子所害,產量極低。一天夜里,丁書方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樹上的梨兒變成了一個一個小小的人兒,夢中說他們都是名醫的后代,走鄉串村,治好了很多病人。小醫生們的美德傳到了宮廷里,皇帝召見了他們,并每人封贈一件黃馬褂,穿著黃馬褂的小醫生,歡呼雀躍,場面很是熱鬧。醒后,丁書方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看到兒子在用黃裱紙疊玩具,受到觸動,心想,用紙把梨包起來,蟲子不就叮不到了。想到就干,他就用套袋的方法管理梨樹果實。有一年摘梨的時候,寧海州衙門的一位公差路過,品嘗之后,連稱好果。當問起此果名稱時,丁書方也說不出具體的名字。差人買了一些帶回衙門給知州品嘗,知州正在為貢品發愁,就決定拿這種梨進貢于朝廷,并以產地上冊為名,命名為冊梨。冊梨進京后,被評為一級土特貢品。從此,冊梨名聲大振,栽培的人逐漸增多。
1957年,乳山冊梨曾被國家指定為特供果品,用以招待外賓。乳山用冊梨加工的“糖水陽梨”罐頭,1990年被評為部優產品,獲得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金獎。當下,冊梨主要分布于大孤山、徐家、南黃、白沙灘、崖子、諸往和育黎鎮一帶,栽培面積過萬畝,年產量近兩萬噸。
舊時,四大貢品的產量都極低,對一般人家而言,只聞其名,難見其物。
乳山五大土產
乳山的海產品牡蠣、對蝦,陸產品大花生、蘋果、板栗,從前被商家稱之為五大土產。與四大貢品不一樣的是,五大土產的產量都很高,是舊時民間自用及饋贈親朋的大宗物產。
●乳山牡蠣
乳山牡蠣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說當年三圣母化身大乳山時,為了此后孩子的生計,把部分乳汁瀝灑到海岸邊,變成了附著在礁石上的貝類。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營養豐富,鮮美異常。故人稱母瀝,后寫作牡蠣。境內乳山口至浪暖口的大片水域,有乳山河、黃壘河等奔流入海,帶來了大量天然餌料,非常適合牡蠣的養殖。20世紀80年代以后,乳山牡蠣開始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濟南等城市的市場,出口到韓國、美國等國家。2008年11月13日,國家工商局公布乳山牡蠣為地理標志商標,這是全國現有唯一的一枚貝類“地標”。牡蠣又稱蠔,乳山人通常稱之為海蠣子。牡蠣殼厚硬,形狀不規則,有圓形、三角形、長圓形、長形等。下殼是托,附著他物以固定;上殼是蓋,保護自身。乳山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蠣比比皆是。牡蠣富含蛋白質、肝糖、B族維生素、氨基酸、礦物質等。古羅馬,人們稱牡蠣為海上美味圣魚;在歐洲,牡蠣被稱為海洋的牛奶。牡蠣通常以鮮食為主,最常見的吃法是將牡蠣殼洗凈,放在鍋里蒸煮,熟后剝殼而食,味道極為鮮美。牡蠣做出來的菜肴有軟炸蠣黃、蠣黃炒雞蛋、蠣肉燉豆腐等。牡蠣又是可以生吃的貝類,乳山自古便有“生吃蠣子活吃蝦”之說,沿海漁民經常在礁石上撬開牡蠣上殼,生食其肉。牡蠣還可以制成蠔油、罐頭等。殼可入藥,有潛陽、固澀、化痰軟堅等功能。
●乳山對蝦
對蝦冠以“對”字,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過去的對蝦特別金貴,小販們進市場前,先把蝦成對地用麻繩綁在一起,出售時不用秤稱,論對賣,賣的吆喝賣對蝦,買的嚷著買對蝦,對蝦名字由此而興;一種說法是對蝦是一夫一妻制,公母總是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所以叫對蝦;一種說法是過去的對蝦特別大,一對能稱一市斤,所以取名對蝦。對蝦因個頭大,也稱大蝦。漁民的叫法更具體,他們按外觀顏色,叫公蝦為青蝦,叫母蝦為黃蝦,用于養殖育種的成年公蝦、母蝦,統稱之為親蝦。中國對蝦主要產于黃海和渤海。在漁業術語中的國家78海區、山東省十大漁場之一的乳山漁場(面積為5007平方海里),是對蝦向渤海洄游最早到達的地方。近水樓臺先得月,對蝦對乳山海沿人,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從前主要是用圓網和流網捕撈對蝦,由于網扣(網目)大,小蝦漏網,捕上來的對蝦個頭特大。
乳山是全國對蝦養殖的發祥地。1958年,青島海洋研究所在現海陽所鎮雙峰莊村東一個叫小海子的海灣里,修建養蝦池,試養對蝦獲得成功。小海子是乳山塔島海灣中的一個灣中灣,呈U字形,U字口朝北,口寬約600米。頭年冬天,由周邊幾個生產大隊無償出工,人力小車推土完成筑壩。雙峰莊,原名雙鳳莊,傳說村祖在選址定居時,看到西山上有兩只鳳凰,依此認定這里是風水寶地,立村時取名雙鳳莊(后來改為現名)。青島海洋研究所里的一位專家,陶醉在他選址之妙中,逢人便講:“對蝦是成雙的,落戶雙鳳之地,天助我研究所也!”因話里唯心論色彩濃,他差點被打成右派,據說還是試養成功救了他,當時的上級領導,也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悅中,就把他那點事給忘了。
1978年11月,縣政府組織力量在乳山口灣東端修筑攔海大壩,建萬畝養蝦基地。1979年5月,大壩合龍。大壩北至母豬島,南至鄒格村,全長2890米。當時,全縣村村出民工,青壯年勞力輪流上陣,勞動場面極為壯觀,社會主義優越性極其彰顯,只可惜當時受條件所限,沒有留下影視資料。1979年,國內最早的一處萬畝養蝦基地在乳山境內建成投產,當年的《人民日報》做過大篇幅的報道。30多年來,萬畝養蝦基地對乳山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乳山大花生
山東大花生的主要產地是膠東地區,而乳山則是膠東重要的花生產地。清嘉慶十年(1805年),在外當知府的海陽鳳城人李宜升回鄉探親,有個叫莊慕陶的福建商人在海陽做生意,聽說李知府回來了,前去拜望,莊把帶來的一包生花生果贈給了李,李吩咐家人把那些花生做種子種植,秋后,將所收獲的花生果分給鄉親們栽種。自此,花生種植在膠東逐漸普及。1941年乳山建縣時調查統計,全縣花生種植面積達18萬畝,已經成為當時的重要經濟作物。至20世紀末,乳山的花生種植面積已達22萬畝。擁有華隆食品公司等花生加工企業10多家,年加工能力5萬多噸,產品主要用于出口。花生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脂肪、蛋白質和含糖量較為豐富,花生油是境內群眾的主要食用油。
●乳山蘋果
乳山海拔較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全國聞名的“煙臺蘋果”的重要產區之一。乳山蘋果栽培歷史較悠久。據傳,1910年黃疃村村民從煙臺引進蘋果樹苗栽植成功。20世紀40年代起,綿蘋果、伏花皮、秋花皮、小國光、大國光等蘋果品種在境內陸續普及。乳山蘋果著色面大,顏色鮮艷,果肉細膩松脆,含糖量高,香甜可口,尤以崖子、午極、馮家等北部山區所產為最佳。現在的乳山蘋果品種繁多,早熟、中熟、晚熟的都有。早熟品種有藤牧一號、嘎啦等,中熟品種有紅津輕、喬納金、新紅星等,晚熟品種有紅富士、王林、世界一等,鮮果上市時間達8個月之久。乳山蘋果及果制品暢銷國內各大城市,遠銷歐、美、亞、非等各大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乳山板栗
板栗原產于我國,已知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史,古代與桃、杏、李、棗并列稱為五果。乳山栽植板栗的歷史也很悠久,地處馬石山南坡的諸往鎮下石硼村,有4株樹齡達150多年的板栗樹,仍年年結果。崖子鎮的許多村莊,百年以上的板栗樹很多見。乳山板栗既有從外地引進的優良品種,如石豐、金豐、海豐、上豐、清豐、玉豐等;也有境內自選良種青山魚刺碼、棗林13號、澤科2號、威豐等,其中“威豐”一號,因果粒大、產量高、品質好而享譽全國。。乳山板栗果形均勻,果肉金黃,味道香甜,營養豐富。栗子面餑餑,是舊時境內的上乘名吃。乳山板栗分布于西部與北部的崖子、諸往、馮家、乳山寨等鎮的山丘地帶,栽植面積達六七萬畝。
乳山新興特產
繼乳山牡蠣以后,乳山大花生、乳山大姜、乳山蘋果、乳山綠茶、乳山巴梨(冊梨)、乳山草莓又相繼成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乳山名優特產,譽滿全國。
●乳山茶葉
20世紀60年代初,為發展山區經濟,山東省委倡導南茶北移,乳山縣委積極響應,境內的焉家、耳溝、小管村等村紛紛引進茶樹苗進行栽植,試種獲得成功。當時多是通過山東省果茶站購買茶樹苗,引進的品種以龍井一號為多。在此后三四十年的歲月中,乳山人還不會正式加工茶葉,多是把采摘下來的鮮茶葉賣給了外地的制茶企業。2007年,乳山市委、市政府把茶業列為八大農業富民產業之一,制訂出了詳細的發展規劃,強化得力的實施措施。2009年,乳山的綠茶企業已達10多家,正華、威茗、極北、岠嵎山、春茗、林德等茶場的種植面積都較大。至此,一個緯度極北、煙威最大的優質綠茶基地,在乳山形成較大規模,并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截至2013年底,乳山已有茶園一萬五千多畝。乳山茶種植于北緯36°~37°之間的丘陵地區,晝夜溫差大,茶葉生長期長,茶多酚、氨基酸等有益物質含量高,具有滋味醇厚,清香久長,耐沖耐泡等特點,深受人們青睞,成為境內很受歡迎的饋贈佳品和旅游商品。
●乳山藍莓
藍梅為灌木漿果,栽培歷史不到100年,栽植最早始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的南部、東部、北部形成藍莓產區。21世紀初,中國和韓國也開始種植。乳山藍梅已在午極鎮形成規模,全鎮現已發展藍莓5000多畝。其他鎮的藍莓栽植面積也在迅速擴大。正甲夼等村正在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把企業與當地農民的利益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藍梅產業的良性發展。邑境北部各鎮,藍梅栽植面積都在迅速擴大。藍莓果實平均重0.5~2.5g,最大重5g,果實藍色,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較高,具有防止腦老化、軟化血管、增強人機體免疫等功能,被譽為超級水果。藍梅除鮮果銷售外,多用于是生產飲料。
●乳山大姜
乳山大姜雖然舊時也有種植的,但未形成規模。進入21世紀,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現成為膠東地區最大的大姜生產基地。2012年“乳山大姜”躋身全國農產品品牌百強行列;2013年,種植面積達5萬畝,年產大姜30多萬噸。乳山多沙壤土,大姜色澤黃亮,皮薄塊大,辛辣適中。富含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等。現已開發出姜糖、姜絲、結晶姜、壽司姜等產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出口到歐美等地區。
對乳山的土特產,先選擇性地介紹到這兒。乳山是中國長壽之鄉,她得有長壽的物質基礎,從這些名優特產中,我們或許能找到某些答案。(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