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牡蠣品鮮季:海味正當時
4月24日,天朗氣清,溫暖和煦。上午10點,采風團大巴車準時到達乳山市徐家鎮的久大海珍品養殖專業合作社,一下車,農家婦女正在對牡蠣進行初加工的畫面就吸引了攝影愛好者,他們用手中的相機捕捉這一鮮活的畫面。
為了讓采風團成員近距離體驗采牡蠣的全過程,久大海珍品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姜云才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三條出海的船。“大家穿好救生衣,上船之后一定要扶好船舷。”工作人員一邊囑咐登船的成員,一邊分發救生衣。
一切就緒后,只見工作人員將船頭的繩子套在拖拉機模樣的機器上,“這個可以在陸地上走,也可以在海里走,主要就是為了運送漁船。”姜云才說,因為每條船捕撈的牡蠣在1.3萬斤左右,靠人工耗時耗力,通過這個機器借助水的浮力來運送牡蠣更方便。
穩穩地站在船里,看著船被拖拉機拖進水里后,工作人員放開繩子,再用手搖的方法發送船上的馬達,船便駛向大海深處。“海上勞作的畫面非常有感覺,雖然船搖搖晃晃的,但還是拍到了自己滿意的照片。”攝影家戚務政說,行駛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坐在有些簡陋的漁船上,心里頓時感到漁民海上討生活的辛苦。
整個出海捕撈過程,攝影家張書卿一直站在船頭,不時舉起手里的相機,選取最合適的角度按下快門。“雖然60多歲了,但要想拍出好的照片就得付出呀。”張書卿笑著說,而一旁的威海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王曉光也表示,自己的照片更多地是為了記錄一種生活,一種風俗,一種文化。
行駛了一段時間,遠遠就看到一個個浮漂,籠養的牡蠣就在海平面2米以下。先將船穩穩地停住,然后工作人員拿出1米多長的鐵鉤,伸到海水里勾起浮漂間的繩子,奮力向上提,沉甸甸的牡蠣便露出頭來,因為長得肥,一籠牡蠣靠一個人無法順利運上船,兩個人合力才行。
為了保障采風團成員的安全,工作人員捕撈了4籠牡蠣就選擇原路返回。“來威海生活也有20多年了,很喜歡吃牡蠣,但對于牡蠣捕撈的過程并不了解,這是第一次體驗采牡蠣。”攝影家車慶學說,剛剛出海的牡蠣帶著泥土,去除泥土以后就是鮮美的牡蠣。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書法家薛忠君對運送船的機器更為感興趣,“這個拖拉機樣式的機器沒見過,原來船從海里到陸地的過度需要靠這樣的機器來完成。”
船一靠岸,姜云才就讓工作人員為大家用專用刀具剝開牡蠣,品嘗“不落地海鮮”的美味。“味道很鮮美,帶著海水的原汁原味,而且是親自跟著去打撈的,所以品嘗起來更加有味道。”微信美食達人“小當意”笑著說,平時沒有機會品嘗剛剛出海的牡蠣,這種體驗太有意思了。聽了美食達人的贊賞,采風團也紛紛品嘗生食牡蠣,牡蠣肉滑入口中,鮮美的滋味在味蕾上蔓延,令人回味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