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管理助力“三寶”崛起
“漁業技術服務站建到了家門口,養殖牡蠣有什么問題出門就能請到技術員,真方便。”伴隨乳山市徐家鎮牡蠣養殖技術服務站的投入使用,該鎮徐家村養殖戶姜占勝家門口學技術的愿望得以實現。
這樣的服務站,今年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計劃設立10個,分布于徐家、海陽所等6個沿海鎮的重點漁業片區。每個服務站配備漁技員1至2名,負責轄區內的漁業生產技術指導、服務和培訓,配合上級漁技推廣部門做好漁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
早在2005年,乳山市就被確定為山東省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示范縣。如今,經過多年探索發展,乳山市創建了漁業安全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了市、鎮、村、漁船網格化管理體系,實行“安全監管”與“技術推廣”雙管齊下的管理模式,范圍覆蓋全市養殖戶集中片區的村委、涉漁專業合作社、水產養殖龍頭企業。
在織“網”的同時,乳山還加大牡蠣新品種的培育引進以及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一方面,與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加強金牡蠣、三倍體牡蠣育苗技術的研究;另一方面,從國外引進耐高溫、成活率高的優良品種,提高海區資源的利用率。
在科技引領的同時,乳山還堅持把“安全農業”作為“金字招牌”來打造,去年,完成了8個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申報,并在白沙灘鎮在禮冷藏廠探索實行了海產品養殖、加工、銷售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試點,從源頭上保證產品的“綠色”屬性。
“管理無盲區、投入無違禁、產品無公害、出口無隱患、百姓無擔憂”,秉承這一原則,乳山強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加強無公害產品基地、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促進了茶葉、大姜等富民產業快速發展。
“我們有6塊生姜生產基地,分別位于兩個鎮,共2980畝。基地全部按照出口標準進行生產,出口訂單消化不了的就內銷。也就是說,咱們國內消費者與國外消費者吃的是同樣品質的生姜。”乳山鑫泰生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軍平說。
乳山消除出口、內銷產品“雙重標準”,將國際市場禁用農藥統一納入整治范圍,參照國外市場要求和農業操作規范制訂了130多項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等地方標準,連同相關國際標準編印成冊發放到各級農技推廣組織、農資經銷商和種養大戶手中。標準化管理范圍由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延伸到行政區內農、牧、漁領域的所有農副產品,在全境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
在對大姜的科學管理方面,乳山實施對大姜種植、農藥、化肥等物資一個閘門管理,堅持農藥化肥進貨審批備案制,實現農資市場準入、經營、使用全程監管,堅持農業化學投入品直供配送和責任追溯,從源頭消除了農藥殘留。
乳山還投資3250萬元建成了農副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他們篩選了蘋果、草莓、茶葉、大姜等14個標準化基地,在基地安裝了農殘速測儀、條碼打印機、掃描槍對農殘速測情況全程監控。規定各基地技術員必須將各項農事記錄及時錄入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中。產品上市前進行農殘速測,合格的農產品貼上可追溯條形碼和二維碼標簽。消費者拿著產品標簽到農產品質量監管網或查詢機進行查詢,該產品的所有農事記錄和農殘檢測結果都會顯示出來。
大姜生產管理上水平,茶葉亦如是。為破解茶樹“越冬難”的瓶頸,乳山市引進了浙江鳩坑、安徽黃山等耐寒茶樹品種,并廣泛篩選背風向陽的緩坡栽植地,冬天采用根部培土、覆蓋草簾、防風障、覆蓋拱形地膜等防寒措施,成功攻克了茶樹越冬難題。不僅如此,乳山市還組織專人前往浙江、安徽等“產茶大省”聯系種苗,并結合乳山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實際制訂了高標準的《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從而使“食安乳山”茶香彌漫。(勇慶威 李強 孫乃軍 臧向東)
編輯:大海